第1题:
《项羽·本纪》中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关中”指()
第2题:
珍宝岛事件
第3题: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一种有关西域珍宝的传说,汉武帝为此不惜进行武力争夺,请问这种珍宝是什么?
第4题:
说出“我以不贪为宝”的人物是()
第5题:
珍宝饮功效与作用
第6题:
宋至明代,陵墓中的随葬品以实用物品和珍宝为主。()
第7题:
宋之鄙人得璞玉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之玉为宝。”读《韩非子•喻老》的记载,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两人对玉的看法的不同说明了()。
第8题:
君子慎独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一丝一缕,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第9题:
①②
①③
②④
③④
第10题:
吴起
韩非
子罕
申不害
第11题:
青子
玉儿
燕子的妈妈
柳树
第12题:
亚伯拉罕
以撒
雅各
约瑟
第13题:
宋之鄙人得璞玉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之玉为宝。” “子罕不受玉”启示我们广大政府官员应()。
第14题:
家长会上,有位家长真诚的说,老师你说的我也不懂,我把孩子交给你,你帮我照顾就可以了,对此,你怎么办?
第15题:
()曾许愿,“凡你所赐给我的,我必将十分之一献给你。”
第16题:
李斯《谏逐客书》:“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句中“可宝者多”的意思是()。
第17题:
《论语》“子罕篇”开头云:“子罕言利”,指出正确项:()
第18题:
有人把一块美玉献给子罕,子罕不收。献玉者说:“我把玉给工匠看了,他们认为是宝物,所以才献给你。”子罕回答:“你把玉当作宝,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给我,那么你失去了玉,我失去了不贪的德,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不如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子罕拒玉的历史典故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事物的价值的变化是因为其属性和功能具有不确定性 ②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 ③人们的立场和需要不同,其价值选择就不同 ④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第19题:
子罕是人名
子罕姓罕,子是敬称
子罕是指儿子名罕
子罕不是一个词
第20题:
嘉峪关以东
函谷关以西
函谷关以东
第21题:
①②
①③
②④
③④
第22题:
第23题:
认为是珍宝的多
宝贵的多
珍宝的多
宝贵之物很多
很多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