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最近10年,地震、火山爆发和异常天气对人类造成的灾害比数十年前明显增多,这说明,地球正变得对人类愈来愈充满敌意和危险。这是人类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中因破坏生态环境而付出的代价。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经济发展使人类有可能运用高科技手段来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
B.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导致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
C.W国和H国是两个毗邻的小国,W国经济发达,H国经济落后,地震、火山爆发和异常天气所造成的灾害,在H国显然比W国严重。
D.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造成的人口膨胀和相对贫困,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甚至危险的地区。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人类追求现代性带来的便利和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现代化的危机和付出了无法估量的代价。
第6题:
2011年10月23日,土耳其东部凡省发生里氏7.2级地震,造成了605人死亡、4152人受伤。11月9日晚,该地区再次发生的里氏5.6级地震已造成22人死亡,另有30人受伤。这说明()
第7题:
对人类社会形成最大威胁的地震灾害是由构造地震造成的。
第8题:
近年来,某地的洪水泛滥越来越严重,对民生危害越来越大,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增多所造成的地球环境破坏,从哲学上看()。
第9题:
安全文化定义描述正确的是哪一项?()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人类能够征服自然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毫无反抗之力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依然是渺小的
人类应该保护环境
第12题:
对
错
第13题:
在汶川地震中,北川中学和桑枣中学的伤亡程度截然不同,表明尽管人类很难阻止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在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均有所可为。( )
A.对
B.错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板块构造学说可以为人类预报地震和火山爆发等灾害时间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第18题:
地震灾害会对人类生态环境造成持续的影响。
第19题:
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南方10多个省区持续降雪,出现低温冰冻的极端天气现象,造成严重灾害,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极大困难和损失。有专家指出,极端天气如果发生在远古或者发生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就不会构成如此严重的灾难。之所以造成如此严重灾害。和时值“春运”、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以及防灾准备不足等因素共同起作用有密切关系。鉴于此,我国政府提出,越是经济发展越要高度重视防范灾害的工作。回答以下3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极端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表明() ①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也随之深化和发展 ②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不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和失控 ③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使人类超越自然而逐渐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第20题:
研究显示,约200万年前,人类开始使用石器处理食物,例如切肉和捣碎植物。与此同时,人类逐渐演化形成较小的牙齿和脸型,以及更弱的咀嚼肌和咬力。因此研究者推测,工具的使用减弱了咀嚼的力量,从而导致人类脸型的变化。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研究者的观点?()
第21题:
安全文化定义描述不正确的是哪几项()
第22题:
对
错
第23题:
直接损失
次生灾害
破坏环境
影响人类正常运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