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从古至今,都有“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之说,将一个人的文学作品风格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原则等等相比较,从而得出许多作家、诗词人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他们人格的体现或者是两者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一结论。使读者能在未知晓作者的情况下,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即可猜出是何人所作。

文如其人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也指文章必然反映作者的思想、立场和世界观。人如其文是指人的思想立场观点性格等必然要在其人的文章中反应出来。实际上两个词都在强调一个人所写的文章是这个人性格特点,思想观念的表现、为人处世的作风等等。读到一篇好的文章,我们会惊喜会赞叹会有心灵的共鸣,对作者其人,自然先是敬慕了几分。其人的文字一路看下来,多多少少也会有了些隐约的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确实可以通过文字来体现出来。若文章气势十足善于旁征博引,读来又沉实厚重,那作者想来肯定是学识渊博的;若字字婉约句句隽秀,必想象着躲在那文字背后的心事该是多么的清丽脱俗,这种相处方式是美好的,一点点朦胧一些些神秘,以自己的感觉来揣摩文章后面的人。我们读诸葛亮的出师表,这文章的风格宛如作者之为人,而且更由于作者倾注了真挚的思想情感和写入了以身许国的政治经历。因此它才具有如此深切的感人力量;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他的词开豪放派一宗,他的诗青雄高远,他的散文如滔滔江水,恣意纵横,另外他还是自成一派的书法家和画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苏轼的文章中我们充分领略到他的才情,他的情趣;再说鲁迅先生的文章,能感受到他那种激愤的心情,他关注落后中国的精神文化面貌,痛恨封建官僚专制制度。他大声疾呼,辗转奔走,力求唤起国人的觉醒。读他的文章,我们能看到他嬉笑怒骂的神态、铮铮不屈的傲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敢为孺子牛”,鲁迅先生的伟岸人格矗立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无限敬仰,并不断的激励我们前进。这正是文如其人。

文章是作者的所感所想,是作者的生活阅历的间接体现。一个人的性格造就了不同的文风。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有志之士均以各自不同的“文风”“诗风”标榜自己的个性。杨雄认为诗为心声,书为心画,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低。比如说一个仁爱的人,所写之文也往往流露出仁爱的思想。如冰心所写的繁星,超人等文章都折射出对仁爱的向往与追求;再看曹雪芹的红楼梦,如若曹雪芹没有出生于富贵之家,经历从繁华到贫困的洗礼,就不会对封建礼教有如此深刻的理解,从而写出红楼梦来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李白的洒脱豪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辛弃疾的忧国忧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杜甫的感叹人生苦短,仍有的雄心抱负的悲苦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如此温婉的文字正是李清照的惆怅与哀伤,而“文如其人”的她不也正是这样一个如水般柔情,如烟般迷茫的女子吗又如陶渊明生性淡然,不为五斗米折腰,因此他的文章也是超然洒脱,有着极高的精神境界;又譬如那如情诗一般的“于千万人之间,遇见你想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张爱玲女士那绝美动听的话语仿佛正在讲叙她自己多情浪漫的女子情怀。如果她没有这般深沉的爱情观,那么怎样写出“生命如一席华美的疤,爬满了骚。”这般耐人寻味的经典篇章。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态、性格如何,他的文章、诗歌也就必然如何。据此我认为文章表达了一个人的心境,心中的所思所想,都会通过笔尖流露出来,在我们读其文章时就能感受到其中表现出的心态与性格。所以“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更多“你是如何理解“文如其人”这句话的请结合相关作品论述之。 ”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何理解老舍笔下的“北平文化”?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B

  • 第2题:

    你如何理解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请结合具体作品讨论。(500字以内)


    作家、作品、读者同属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解,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是交往理性得以展开的理想场所。具体来说,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建立起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作者与作者、作者与此岸世界(现实世界)、作者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作者与读者,彼此展开对话。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创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而作品是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因此,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而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 第3题:

    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穷而后工”的理解。


    正确

  • 第4题:

    如何理解《大学》中的“慎独”?你认为应该如何做到“慎独”?请结合当下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学问修养使意识达到知止而定、而静、而安的情况,所出现的独悟、独见、独明任何一种境界,并非是不好的现象,只是不可执着为真实。知道它是过程,是行程中的外景,并非究竟。所以必须审慎精思。这样才是“慎独”的“内明”道理。换句话说:修行不可执着于禅定的殊胜境界,否则容易“走火入魔”。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后世学人若有不明正见苦谛的内涵,不知五蕴二十种身见的非我、非我所、不相在,不解佛陀法中空相应缘起四谛,这样的修学四念处,也便难免于戒禁取中努力的寻求系念一处的方法来入静入定。更有不明佛法修学真相的学人,见禅定能引发神通,于欲贪的作用下为了更好的体现个体生命、彰显价值,也便不顾一切的妄想寻求大师的加持,意图于不劳而获中得到禅定。还有一类学人,由于识字的原因,随顺阅读世面上一些流通的法本,便自以为正见具足仅是缺少禅定,由此而不顾一切的修学禅法或是追求神异。”

  • 第5题:

    1、你是如何理解“我手即我口,我眼即我耳”这句话的?请根据实际情况写出你的理解。


    因为手语和有声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的方式不同,所以聋人经常会说我的手就是我的嘴巴,我的眼睛就是我的耳朵。即:我手即我口,我眼即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