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荀子的重法论。 ”相关问题
  • 第1题:

    荀子的重法思想的要点包括()

    A、反对教化万能论

    B、主张以礼统法

    C、明德慎罚

    D、重教化,省刑罚


    参考答案:A,B,C

  • 第2题: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人性论根据是()。

    A性恶论

    B双性论

    C性善论

    D无性论


    A

  • 第3题:

    简述荀子的人性论观点。
    (1)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2)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3)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4)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

  • 第4题:

    简述荀子的欲望论。


    参考答案:孔子提出,富与贵,人之所欲。(论语·里仁)荀子将欲望论加以扩充,为其性恶论的基础。他认为人的物质欲望是人之所生而有的,《荀子·礼论篇》说,“人生而有欲”。追求生理欲望的满足是自然行为,反对墨家的寡欲论与道家的去欲论。主张节欲和道欲。即将欲望适当调节与利导。
    他认为欲望本身是自然的生理现象,与满足欲望的要求不同,荀子称为“求”,人们的“求”并非只根据生理欲望活动,而要经过理性的思维进行判断才能决定是否去求。

  • 第5题:

    简述荀子的教师论。
    (1)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
    (2)为学必须接近贤师,仰承师训。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教师的作用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所以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的同等地位。
    (3)荀子接着便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当教师有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违反师说;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至于一般的传习学问,不在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