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法与道德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
第1题:
试述马里旦关于“自然法”、“实在法”和“国际法”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
第2题:
试述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唯物史观也称历史唯物主义,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探讨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自身也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的理论体系。与以往唯心史观相比,唯物史观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指出了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客观的物质动因。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主要有:
一、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是按照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向前发展的;
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三、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决定,主要以生产关系为标准,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依次演进;
四、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创造者,也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长期以来,唯物史观在我国史学研究实践中发挥了重大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和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正确看待和运用唯物史观,既不拘泥僵化,也不轻视抛弃。唯物史观是方法,而不是教义。具体来说,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有:
一、承认历史过程的客观存在性,一切研究都仅仅从客观历史事实出发;
二、归根到底用社会存在去说明社会意识;
三、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以生产发展为基础,各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的有规律的过程去研究。总之,我们要“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把唯物史观当成史学研究的指南,以独立的精神去进行创造性的研究。
第3题:
【简答题】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观点?
第4题:
关于法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表述哪一项不成立?( )
A.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于社会,法与社会互相依赖、互为前提和基础
B.为了实现法对社会的有效调整,必须使法律与其他的资源分配系统进行配合
C.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调理性、正义和法律统治三者间的有机联系
D.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社会的产物,因为:第一,社会性质决定着法律的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法的本质。第二,社会是法的基础。第三,制定认可法律的国家也以社会为基础,国家权利以社会力量为基础;同时还可以说,国家法以社会法为基础,“纸上的法”以“活法”为基础。故选项A错误。法对社会的调整主要表现为通过法律对社会有机体的疾病进行治疗,运用法律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科技、道德、宗教等各方面的社会问题,由此实现法的价值,发挥法的功能。但是法不是万能的,在某些社会关系领域,法律的控制不是惟一的手段,或者说不是最佳的手段。因此,为了有效地通过法律控制社会还必须使法律与其他的资源分配系统(宗教、道德、政策等)进行配合。正是通过与经济、科技、文化和政治等社会领域,以及政策、宗教、道德等社会规范的互动,法律才得以改造世界,维护人权,由此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进程,从而实现全方位的社会和谐。故选项B正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以下特征:①民主法治;②公平正义;③充满活力;④诚信友爱;⑤安定有序;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法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内在的高度统一性。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理性的法律制度,确立实质法治,创新法律对社会的调整机制。其中所谓“实质法治”是指整个社会、个人和组织都要服从和遵守体现社会正义的理性法律统治。理性、社会正义和法律统治三者的有机联系,构成新世纪新阶段科学的法治精神内涵。故选项C正确。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力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故选项D正确。综上可知,本题的答案为A。
第5题:
试述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此理论对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