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甲(1986年4月16日生)于2002年5月6日潜入某单位办公室,窃得笔记本电脑3台,被抓获后将财物交出。本案中,( )属于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
A、甲的年龄
B、甲盗窃物品的价值
C、该单位办公室防盗措施
D、甲犯罪后的态度
E、2002年“五一节”期间放长假的事实
第2题:
甲窃得某公司的银行账户密码,在办公室利用互联网将该公司账上的5万元钱转入自己的账户。后被一同事发现,对甲极力规劝,甲悔悟,遂将5万元转回该公司的账户。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C.犯罪未遂
D.不构成犯罪
第3题:
第4题:
假定甲出生于1992年10月15日(仅限本题),因其父母忙于做生意,对其疏于管教,致使其从小就养成了偷盗恶习。在2003年11月25日,甲曾钻进一问商店盗窃财物价值人民币两千余元;2007年8月10日,又曾在另一家商店盗窃价值人民币一千余元的财物;2008年10月15日晚,甲和几个同学一起过生日时,又趁旁边桌子一男子喝醉之机,将男子放在桌上的皮包拿走,窃得手机一部,价值两千余元,现金一千余元。对甲的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
第5题:
甲为报复乙,将汽油从门缝倒进乙位于一联排平房中的住房内,然后用火柴点燃,发生大火,造成乙重伤,烧毁乙及其邻居的房屋数间,财产损失达20余万元。甲的行为应以()定罪处罚。
第6题:
下列关于教唆犯的说法正确的是()。
第7题:
下列关于教唆犯的说法正确的是()。
第8题:
李某、张某二人共谋盗窃紧靠商场的仓库,作案前,李某提出得手后放火烧掉仓库,以免留下指纹,张某表示同意,随后,张某留在仓库外望风。李某撬窗进入仓库,窃得价值6万余元的金银首饰。在离开仓库前,李某放了一把火后逃出。本案中,关于李某、张某二人的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第9题:
甲乙共同进入一幢机关大楼,分头进入办公室盗窃。甲在一间办公室中盗窃大量财物后,正在将报纸堆放在电炉上时,乙从其他办公室盗窃完毕前来与甲会合,见状问甲干什么。甲笑而不答,接通电炉的电源,乙说,“你小子真够狠的”,二人离去。不久,大楼发生火灾。关于本案错误的说法是()
第10题:
甲、乙共谋入室盗窃,约定甲进入室内寻找财物,乙在外放风。但在甲刚好翻墙入室,尚未着手盗窃财物之时,乙即因心生恐惧而逃跑,后甲窃得财物价值1万元。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第11题:
甲为报复乙将汽油从门缝倒进乙位于三楼的卧室,然后用火柴点燃,好在发现及时,只造成乙轻伤和1000余元的财产损失。甲的行为()。
第12题:
甲、乙成立盗窃罪共犯
甲、乙是同时犯,不是共犯
甲盗窃数额2万元,乙盗窃3万元
甲盗窃2万元,乙盗窃1万元
第13题:
甲为报复乙将汽油从门缝倒进乙位于三楼的卧室,然后用火柴点燃,好在发现及时,只造成乙轻伤和1000余元的财产损失。甲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放火罪
C.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D.构成故意杀人罪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甲某为泄愤,在夜晚先后到乙、丙、丁三家打谷场(不在一起)上放火,烧毁乙某稻谷3000公斤,稻草2000公斤;丙某稻谷5000公斤;丁某稻谷3500公斤,稻草2万公斤,造成直接损失1.5万元。甲某的行为:()
第17题:
李某、张某二人共谋盗窃紧靠商场的仓库,作案前,李某提出得手后放火烧掉仓库,以免留下指纹,张某表示同意,随后,张某留在仓库外望风。李某撬窗进入仓库,窃得价值6万余元的金银首饰。在离开仓库前,李某放了一把火后逃出。本案中,关于李某、张某二人的行为说法错误的是()。
第18题:
某省确定的盗窃罪以1500元为立案追诉标准,以下盗窃行为中,构成盗窃罪的是()。
第19题:
甲、乙共谋入室盗窃,约定甲进入室内寻找财物,乙在外放风。但在甲刚好翻墙入室,尚未着手盗窃财物之时,乙即因心生恐惧而逃跑,后甲窃得财物价值1万元,乙的行为()。
第20题:
甲乙共同进入一幢机关大楼,分头进入办公室盗窃。甲在一间办公室中盗窃完毕后,将报纸堆放在电炉上,接通电源即出办公室按约定与乙在办公楼门口会合,并告知电炉之事。乙听后说:“你小子真够狠的。”二人离去,不久,大楼发生火灾。本案中,()。
第21题:
甲的下列哪些行为成立帮助毁灭证据罪(不考虑情节)( )
第22题:
甲欲去乙的别墅盗窃,担心乙别墅结构复杂难以找到贵重财物,就请熟悉乙家的丙为其标图。甲入室后未使用丙提供的图纸就找到乙价值100万元的珠宝,即携珠宝逃离现场。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第23题:
构成放火罪
构成破坏生产经营罪
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不构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