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清代由盛转衰的时期是( )
A.乾隆朝后期 B.道光朝后期
C.同治帝时期 D.光绪帝时期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 )。
A.确立时期
B.分裂时期
C.繁荣和发展时期
D.逐渐衰落时期
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唐朝的是 ( ) A.淝水战役 B.安史之乱 C.陈桥兵变 D.靖康之难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统一、昌盛的唐朝已经成为过去。()
下列历史事件与主要人物对应有误的是( )。 A.安史之乱一安禄山 B.三藩之乱一李自成 C.玄武门之变一李世民 D.陈桥兵变一朱元璋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含答案】(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班级: 姓名: 分数: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中造成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陈桥兵变 B.藩镇割据C.安史之乱D.黄巢起义2、“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先生为唐代一位著名诗 TOC o 1-5 h z 人题写的一副对联,他称颂的人物是()李白B.杜甫C.白居易 D.李商隐3、下图所示的是青牛白马的故事,反映的是关于契丹族起源的传说。你知道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并建国的契丹族首领是谁吗()A.赵匡胤 B.阿骨打 C.元昊 D.耶律阿保机4、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褫冕。披旅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 烈。”他评价的是()A.杨坚B.李世民C.武则夭 D.赵匡胤5、唐朝的一位君主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位君主是()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6、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 纪。”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7、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A.权臣当道 B.隋炀帝的暴政 C. 土地兼并严重D.隋末农民起义8、隋朝主持开通大运河的是()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秦始皇9、了解历史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请按时间先后顺序给下列史实排序( )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开通玄奘西行求取佛经精义我国版图达到历史上最大我国第一个统一封建国家建立A. B.C.D.10、考古研究发现,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其中可以 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A.彩陶最早出现在中原B.长江流域文化领先C.先民己掌握制陶技术D.炎帝鼓励发明创造11、小明运用下面四幅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是()河坪渡人的骨邦河坪渡人的骨邦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汉和牛耕图唐代西辕犁A.耕作方式的进步C.铁犁牛耕的出现A.耕作方式的进步C.铁犁牛耕的出现冶铁技术的提局D.原始农业的兴起12、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 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容 许)刺举(检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B.单独掌握地方军政权单独掌握地方财政权D.兼有监察权和行政权13、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都已经 进入到农耕文化的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特征的是()A.开始使用铁制农具B.逐步推广牛耕技术C.饲养家畜制造陶器D.确立土地私有制度14、春秋时期,在孔子兴办的私学中,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体现的教育思想是()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 C.诲人不ItD.温故知新15、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先后对峙,实际上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时代,但也促进了各族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进一步联系,为中华各民族再次统 一奠定了基础。实现“再次统一”的朝代是()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16、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A.春秋战国B.魏晋南北朝 C.辽宋夏金D.五代十国 TOC o 1-5 h
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牛李党争 D.武氏篡位
下列历史事件与主要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安史之乱—安禄山
B.三藩之乱—吴三桂
C.玄武门之变—李世民
D.陈桥兵变—朱元璋
下列历史事件与主要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安史之乱—安禄山
B.三藩之乱—吴三桂
C.玄武门之变—李世民
D.陈桥兵变—朱元璋
既是唐朝由盛转衰,又是整个中国文化史转捩点的事件是()
A.安史之乱
B.贞观之治
C.开元之治
D.科举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