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题

根据《刑法》第21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是紧急避险。()


参考答案:对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但没有超过必要限度的( )

A.应当从轻处罚

B.可以从轻处罚

C.应负刑事责任

D.不负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D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损害()而保全较大合法权益的行为。


参考答案:正在发生的危险;另一较小的社会关系的合法利益


紧急避险必须具备条件是( )。

A.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遇到危险而采取的

B.必须是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

C.必须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如果能采取其他方法避免危险,就不能实施紧急避险行为

D.紧急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参考答案:ABCD


不属于紧急避险条件的是()。

A.必须是在实际面临的正在发生的危险时实施的行为

B.必须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的行为

C.必须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的行为

D.必须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危险的情况下实施的行为


参考答案:C


简要回答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答: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紧急避险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答:(1)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危险而采取的。(2)必须是对正在发生的危险而采取的。(3)必须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4)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如何正确认识理想和信念的关系? 答: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一个人的信念和追求,追求崇高的理想需要坚定的信念。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没有信念,理想就可能发生动摇,也就无法转化为行动。信念可以使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尽管理想的实现有时很艰难,但艰难中有希望。

   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的途径有那些?答: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途径:增强爱国的深厚情感;确立报国的崇高志向;增长报国的才干;坚持报效祖国的积极行动

    当代大学生怎样树立诚性品质?答: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 大学生只有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才能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公民的基本权利有那些?答:平等权;政治权利与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监督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特定主体权利。

    简要回答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答:犯罪主体;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

    简述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及其构成要件?答: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自己的过错、实施非法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对受害人承担的民事责任。其构成要件有:(1)损害事实的发生。 (2)致害行为的违法性。 (3)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4)侵害人有过错。

    简述刑罚的概念及其特征。答:刑罚是指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一种强制性的法律制裁措施。(1)只能适用于犯罪分子;(2)必须由刑法明文规定;(3)只能由国家审判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决定;(4)是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措施。

    简述人生观的含义及其内容。答: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生目的,即人为什么活着。第二,人生态度,即怎样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三,人生价值,即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作为一种道德原则,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答:(1)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矛盾统一体。没有个人利益就没有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是每个个人利益汇合而成的;没有集体利益也不可能有个人利益,不包含所有个人利益的集体利益是根本不存在的。(2)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提倡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 (3)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强调集体要关心个人利益,维护个人的尊严和权利,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

    新的学习理念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自主学习 (2 )全面学习 (3)创新学习 (4) 终身学习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体现哪几个方面?答:(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律保障。

    简单说明法人成立应当具备什么条件?答:(1)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大学生恋爱中容易处理失当的几个问题?答:(1)(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 (2)(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3)(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的对待恋爱 (4)(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17、简述民事法律行为概念、条件答: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为目的的对双方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行为。一是民事当事人应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是意思表示要真实;三是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四是得到法律的确认和认可。

    简述建国以来颁布的四部宪法答:1954 年宪法; 1975 年宪法; 1978 年宪法; 1982 年宪法

    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

紧急避险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 ),不负刑事责任。

A.损害了他人利益

B.损害了自然利益

C.损害了合法的利益

D.损害了非法的利益


参考答案:C


紧急避险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

A.必须是为于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遇到危险而采取的

B.必须是在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

C.必须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如果能采取其他方法避免危,就不能实施紧急避险行为

D.紧急避险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正确答案:ABCD


共用题干

我国《刑法》第21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该条采取的解决价值冲突的方法是下列哪种原则?
A、价值位阶原则
B、个案平衡原则
C、比例原则
D、功利原则

答案:C
解析:
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法的内容最终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B项错误。法的本质反映为法的阶级性,国家意志是法律化的统治阶级意志,而非社会成员公共意志,C项错误。
法律的作用和国家权力不可分割,法律规范社会的作用直接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在本案中,有关国家机关对违法行为的处罚首先体现了法律的强制作用,在此过程中,其他公民也肯定会受到警示的教育作用。
解决法律价值冲突的原则有三个:价值位阶原则、个案平衡原则和比例原则。其中比例原则是指某种价值的实现必然会以其他价值的损害为代价,但应当将损害减到最低限度,实现“最小损害”或“最少限制”,也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在本题中,立法者在解决两项价值冲突时采用的就是比例原则。
在三种法的要素里,法律规则详细具体,具有逻辑结构和较强的可操作性,而法律原则则比较抽象概括,是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民法通则》第7条的规定无疑属于法律原则,有时候学理上将其概括为“公序良俗原则”。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标准很多,如主体说、利益说、调整关系说等,但一般认为,诉讼法应该是公法的范畴。所以C选项错误。
一般而言,法的效力来自于制定它的合法程序和国家强制力。狭义上的法的效力仅指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并不包括其他文件的效力。另外,说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这无疑是法的效力的体现。
根据《立法法》的相关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因此B和C错误。
《立法法》第80条规定,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所以,ABC是正确的。
根据《立法法》第80条规定,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故A错误。根据《立法法》第86条规定,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故B错误。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A项需要报省级人大常委会裁决。B项参见第86条。D项是由于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政府制定的规章。C项是第85条的表述。
对周某来说,这是一个法律事件,而非法律行为。
法律语言具有开放性,因为现实社会生活千姿百态,为了调整现实生活中的相互关系,法律应该尽可能地包罗万象,尽可能多地去包含社会中方方面面的关系和现象,以达到法律的规范性指引的目的。但不能由此断定法律没有确定性。我们知道,法律语言与立法和司法活动紧密相关。为了实现法律的普遍适用性,立法就必须体现法律的明确性,这就要求规范性法律文件所使用的语言必须符合法律的内在要求,做到准确、严谨、简明。而且,即使有的法律语言本身存在模糊性(比如重大误解、公平原则等),但仍可以通过价值判断、利益衡量和法律论证来克服其模糊性,实现法律的确定性。因此,选项B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应选,选项A正确。法的适用,又称司法,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在此,司法机关应用法律处理案件,并不是适用法律条文自身的语词。机械地适用法律条文自身的语词,并不能解决任何法律问题。法律适用者需要从用法律语词所表述的法律条文中汲取其涵义和意义,形成一种理性认识,进而来处理案件,做出裁判,以维护社会正义,保持社会正常的法律秩序。因此,选项C说法正确,不应当选。表达法律规则的特定语句往往是一种规范语句,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法律规则的表达都是以规范语句的形式表达,而是可以用陈述语气或陈述句表达。所以选项D错误,应选。


紧急避险必须具备(  )条件。
A.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遇到危险而采取的
B.必须是在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
C.必须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如果能采取其他方法避免危险,就不能实施紧急避险行为
D.紧急避险不能超过必须的限度


答案:A,B,C,D
解析:
依据我国《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害,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因此紧急避险的目的、起因、强度、时间必须符合规定。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但没有超过必要限度的()

  • A、应当从轻处罚
  • B、可以从轻处罚
  • C、应负刑事责任
  • D、不负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D

更多 “2022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题” 相关考题
考题 多选题构成正当防卫,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必须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B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C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D不能超过必要限度正确答案:D,B解析: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防卫意图。防卫意图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②防卫起因。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是不法侵害的发生和存在;③防卫对象。正当防卫的对象只能是不法侵害人;④防卫时间。通说认为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阶段;⑤防卫限度。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是指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对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

考题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即将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正确答案:错误

考题 紧急避险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遇到危险而采取的B、必须是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C、必须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如果能采取其他方法避免危险,就不能实施紧急避险行为D、紧急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正确答案:A,B,C,D

考题 单选题紧急避险,是指(  )。A 在某种紧急危险情况下,为避免他人的损害而不得不对他人财产或人身造成一定的损害B 在某种紧急危险情况下。为避免自己的损害而不得不对他人财产或人身造成一定的损害C 在某种紧急危险情况下,为避免较大的损害而不得不对自己或他人的财产或人身造成一定的损害D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利益的行为正确答案:D解析: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利益的行为。

考题 填空题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不负()。正确答案:刑事责任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刑事责任。A、减轻B、承当C、不负D、加重正确答案:C

考题 判断题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即将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A 对B 错正确答案:错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下列关于紧急避险的表述,错误的是()。A、为了使本人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紧急避险行为B、为了使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紧急避险行为C、任何人为避免本人危险,而实施的紧急避险行为都可以适用刑法关于紧急避险的规定D、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正确答案:C

考题 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A、公共利益B、本人的人身、财产C、他人的人身、财产D、不正当利益正确答案:A,B,C

考题 单选题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刑事责任。A 减轻B 承当C 不负D 加重正确答案:A解析: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