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基坑开挖抽水量大于()万m3时,应进行地下水回灌,并避免地下水被污染。A、10B、20C、50D、100

题目
当基坑开挖抽水量大于()万m3时,应进行地下水回灌,并避免地下水被污染。

A、10

B、20

C、50

D、100


相似考题
更多“当基坑开挖抽水量大于()万m3时,应进行地下水回灌,并避免地下水被污染。 ”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层中开挖深基坑,技术上需要同时采用降水井和回灌井,请问其中回灌并的主要作用是下列哪一个选项?
    (A)回收地下水资源
    (B)加大抽水量以增加水头降低幅度
    (C)保持坑外地下水位处于某一动态平衡状态
    (D)减少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主动土压力


    答案:C
    解析:

  • 第2题:

    建设部《绿色施工导则》规定,水污染控制要点包括( )。

    A. 保护地下水环境
    B. 在施工现场应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
    C. 采用隔水性能好的边坡支护技术
    D. 污水排放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废水水质监测,提供相应的污水检测报告
    E. 当基坑开挖油水量大于30万立方米时,应该进行地下水回灌


    答案:A,B,C,D
    解析:
    水污染控制:

    (1)施工现场污水排放应达到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2)在施工现场应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如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3)污水排放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废水水质检测,提供相应的污水检测报告。(4)保护地下水环境。采用隔水性能好的边坡支护技术。在缺水地区或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地区,基坑降水尽可能少地抽取地下水;当基坑开挖抽水量大于50万立方米时,应进行地下水回灌,并避免地下水被污染。(5)对于化学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

  • 第3题:

    下列关于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技术要求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对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确定用水定额指标, 并进行统一计量管理
    B.现场机具、 设备、 车辆冲洗、 绿化浇灌等用水, 宜采用自来水
    C.力争施工中非传统水源和循环水的再利用量大于 50%
    D.当基坑抽水量大于 50 万 m3时, 应进行地下水回灌

    答案:D
    解析:
    项目临时用水应使用节水型产品, 对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确定用水定额指标, 并分别计量管理。 现场机具、 设备、 车辆冲洗喷洒路面、 绿化浇灌等用水优先采用非传统水源, 尽量不使用市政自来水。 力争施工中非传统水源和循环水的再利用量大于 30%

  • 第4题:

    关于基坑地下水回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承压水回灌宜采用回灌砂沟
    B.实施地下水人工回灌措施时,应设置水位观测井
    C.当采用坑外减压降水时,回灌井与减压井的间距不宜小于6m
    D.加压回灌井的回灌压力宜为0.2~0.5Mpa

    答案:A
    解析:
    浅层潜水回灌宜采用回灌砂井和回灌砂沟,微承压水与承压水回灌宜采用回灌井。回灌井可分为自然回灌井与加压回灌井。自然回灌井的回灌压力与回灌水源的压力相同,宜为0.1~0.2Mpa,加压回灌井的回灌压力宜为0.2~0.5Mpa。

  • 第5题:

    下列关于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技术要求的说法, 正确的是()。

    A.对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确定用水定额指标,并进行统一计量管理
    B.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绿化浇灌等用水,宜采用自来水
    C.力争施工中非传统水源和循环水的再利用量大于50%
    D.当基坑抽水量大于50万m3时,应进行地下水回灌

    答案:D
    解析:
    绿色施工的技术要点:
    (1)施工现场食堂就餐人员 100 人以上的,应设置简易有效的隔油池。
    (2)现场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周转式活动房,力争工地临建房、临时围挡材料的可重复使用率达到 70%。
    (3)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喷洒路面、绿化浇灌等用水优先采用非传统水源,尽量不使用市政自来水。力争施工中非传统水源和循环水的再利用量大于 30%。
    (4)当基坑开挖抽水量大于 50 万 m3时,应进行地下水回灌,并避免地下水被污染。
    (5)照明设计以满足最低照度为原则,照度不应超过最低照度的 20%。
    (6)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临时设施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大于 90%。
    (7)施工现场道路按照永久道路和临时道路相结合的原则布置。施工现场内形成环形通路,减少道路占用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