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述日本分体吸虫的流行病学特点。

题目

详述日本分体吸虫的流行病学特点。


相似考题
更多“详述日本分体吸虫的流行病学特点。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详述日本分体吸虫的预防措施。


    参考答案:对本病的预防以灭螺为重点,采取普查普治病人与病畜、管理粪便与水源及个人防护等综合措施。
    (1)管理传染源在流行区每年普查普治病人、病牛,做到不漏诊。阳性动物和病人采用吡喹酮治疗,可使感染率显著下降。
    (2)切断传播途径
    灭螺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应摸清螺情,因地制宜,采用物理灭螺或药物灭螺法,坚持反复进行。常用的灭螺药物有五氯酚钠和氯硝柳胺。近年来,结合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水利建设,通过硬化沟渠和生态灭螺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加强粪便管理与水源管理,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粪便需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使用。
    安全放牧,建立安全放牧区。
    防止牛只的调动,患病牛必须就地治疗,根治后才能卖出或调运到其它地区。
    (3)保护易感人群尽量避免接触疫水,加强个人防护。

  • 第2题:

    详述弓形虫的流行病学特点。


    参考答案:(1)流行情况弓形虫病呈世界性分布,许多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动物都有自然感染。可自然感染的动物有猪、黄牛、水牛、马、山羊、绵羊、鹿、兔、猫、犬、鸡等16种动物。各种家畜中以猪的感染率较高。实验动物中以小白鼠、地鼠最敏感。
    (2)传染源病畜和带虫动物是弓形虫病的传染来源。猫是各种易感动物的主要传染源,感染的猫一天可排出1000万个卵囊,排囊可持续约10~20d。卵囊具双层囊壁,对酸、碱、消毒剂均有相当强的抵抗力。对干燥和热的抵抗力较差。弓形虫的卵囊可被某些食粪甲虫、蝇、蟑螂和蚯蚓机械性传播,但包囊在冰冻和干燥条件下不易生存。速殖子的抵抗力较差。
    (3)感染途径经口感染是弓形虫病感染的主要方式。自然条件下肉食动物一般是吃到肉中的速殖子或包囊而感染,草食兽一般是通过污染了卵囊的水草而感染,杂食兽则两种方式兼有。在自然界,猫科动物和鼠类之间的传播循环是主要的天然疫源。孕畜感染弓形虫后,可以经胎盘传给后代,使其后代发生先天性感染。速殖子可通过有损伤的皮肤、黏膜进入人、
    畜体内,而引起感染。

  • 第3题:

    试述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及流行病学特点,日本血吸虫对人和动物所产生的致病作用,血吸虫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


    参考答案:血吸虫的生活史血吸虫的发育需要中间宿主钉螺成虫寄生于人和动物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血吸虫的雌、雄成虫交配后,在血管内产卵,虫卵一部分随血流到肝脏,大部分逆血流到肠粘膜下层静脉末稍,沉积到肠壁;虫卵在肠壁经坏死组织随粪便排出外界,虫卵孵出的毛蚴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尾蚴成熟后离开钉螺,在水中游动,可经皮肤、口或者胎盘感染人畜,在宿主体内的肠系膜静脉内寄生,之后发育为成虫。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源为日本血吸虫寄生的动物和人,易感动物包括牛、羊等多种动物和人。传播途径包括以下三个环节:带虫卵的粪便入水;钉螺的存在、孳生;动物和人接触疫水。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地理分布和钉螺的地理分布相一致,有一定的地方性。日本血吸虫对人和动物所产生的致病作用血吸虫在四个发育阶段均可造成人和动物的损害,前三者所造成的病变,或为一过性,或较轻微,唯虫卵沉积于组织内所诱发的虫卵肉芽肿反应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1)尾蚴入侵引起的尾蚴性皮炎:皮肤出现红色丘疹。(2)童虫体内移行所致病变:其分泌与代谢产物以及死亡崩解产物,引起经过的器官血管发炎,发生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出血;(3)成虫寄生引起的病变:多为机械损伤引起的静脉管炎,肝淤血及肝硬化,脾肿大,腹水;(4)虫卵肉芽肿:虫卵沉积堵塞血管及虫卵所引起的肠组织坏死、溃疡。多沉积于直肠、乙状结肠、升结肠、阑尾、回肠末端及肝脏外。血吸虫病的诊断:根据其症状、病变,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实验室的实验诊断。实验诊断:包括病原诊断和免疫诊断及分子生物学诊断。病原诊断从粪便内检查血吸虫虫卵和毛蚴以及直肠黏膜活体组织检查虫卵称病原学检查,是确诊血吸虫病的依据。常用的病原学检查方法有:粪便直接涂片法、改良加藤法、尼龙袋集卵孵化法、塑料杯顶管毛蚴孵化法等。免疫学诊断(1)检测循环抗体:环卵沉淀试验、尾蚴膜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流免疫电泳试验等(2)循环抗原的检测:金标免疫渗滤法、单克隆抗体Dot—ELISA(3)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检测:酶联免疫印迹技术分子生物学诊断:PCR诊断。血吸虫病的综合防治:①灭螺:因地制宜,消灭中间宿主钉螺,可采取生物灭螺和理化灭螺。②粪便无害化处理:人、畜粪便要进行无害处理,如堆积发酵或建沼气池,防止虫卵入水。③.注意饮水卫生:管理水源,禁止畜粪便污染水源,防止含虫卵的粪便水、禁止人、畜与“疫水”接触。④安全放牧:禁止人畜与“疫水”接触,合理规划,建设草场,实行轮牧。⑤加强对保虫宿主的控制⑥病畜或患者进行治疗:目前比较常用而疗效较高的治疗药物为吡喹酮。

  • 第4题:

    详述并殖吸虫的流行病学。


    参考答案:卫氏并殖吸虫是并殖吸虫中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虫种,亚洲、欧洲、非洲和南美洲均有报道。我国除西藏、内蒙古、青海、宁夏未见报道外,其余24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本虫存在。
    本虫的终末宿主种类多,除人和犬、猫、猪等家畜外,许多野生动物如狐狸、狼、貉、猞猁、虎、豹、狮、豹猫、大灵猫、果子狸等都可感染。
    我国已发现的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类已达20多种,第二中间宿主主要是淡水蟹约30余种,其次是蝲蛄,分布于东北,淡水虾也可作为中间宿主。第一、第二中间宿主均分布于山间小溪中,野生动物宿主常在这些溪边饮水、猎取食物,排出的粪便污染水域。这些动物又常在水中捞食螃蟹、蝲蛄,又造成了这些动物的感染。这就形成了本病在这些动物之间的长期流行,因此本病具有自然疫源性。转续宿主的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也是造成肉食类动物感染的重要因素。猫、犬、猪和人多因吃生或半生的螃蟹、蝲蛄而遭受感染。流行地区,生饮溪水也可引起感染,因为囊蚴可因蟹、蝲蛄的死亡破裂而进入水中。

  • 第5题:

    详述猪蛔虫的流行病学特点。


    参考答案:(1)传染源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饮水、泥土、乳汁和含有感染性幼虫的贮藏宿主等都可以成为猪感染蛔虫的来源。
    (2)传播途径猪蛔虫主要是经口感染,猪只由于采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饮水、泥土或猪粪等,或是母猪的乳房沾染虫卵后,仔猪吸奶时受感染,或是感染性虫卵被蚯蚓、甲虫等贮藏宿主吃食,虫卵在其体内孵化为第二期幼虫后,保持着对猪的感染力。
    (3)易感宿主主要是猪,特别以3~6个月的仔猪最为易感。感染性的猪蛔虫卵对兔、鼠等动物以及人同样具有感染性,但在其体内多只是幼虫阶段的发育,不能发育到成虫阶段。
    (4)流行情况猪蛔虫病流行传播甚广,养猪的地方几乎都有该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该寄生虫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再加上雌虫产卵多,每条雌虫每日可产10~200万,而且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15%的硫酸和硝酸、2%的福尔马林均不能杀死虫卵,所以导致本病广泛流行。饲养管理不善,卫生条件差,营养缺乏,饲料中缺少维生素和矿物质,猪只过于拥挤等情况均可加剧猪蛔虫发病的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