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的专著是《学记》,它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提出“化民成俗,()”、“建国君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抑,()”等观点
第3题:
《论毅力》中的论证,运用类比论证法的有()。
第4题:
范缜在反对佛教因果论的同时,把偶然因素当做凡圣之分的原因,导致这种结论的制药原因是受()的影响。
第5题: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简单地说,义就是(),利就是()。
第6题:
义利之辩是我国古代伦理学上争论激烈的一个问题,争论的实质是把什么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下列主张以“利”作为判断事物价值标准的是()
第7题:
下列诸子百家与其经典语录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第8题:
下面是古人对“义”的关注的是()。
第9题:
下列言论中,与“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的观点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第10题:
喻荒凉
喻冷落
喻寂寞
喻难得遇见的人和物
第11题:
形亡神灭
形神相即
形亡神不灭
形质神用
第12题: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孟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第13题:
子曰:“君子喻于(),小人喻于利。
第14题:
下列《论毅力》中的论证,未运用类比法的是()
第15题: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意思是义利是矛盾的。君子只能选择义,不能选择利。
第16题:
范缜:“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这属于()
第17题:
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是()
第18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康熙大帝的德才观。
第19题:
下列符合“重义轻利”的描述是()
第20题:
提出了“神形相即”和“神用形质”的认识,是谁提出的()。
第21题:
对
错
第22题:
“操舟”之喻
“为山”之喻
“掘井”之喻
“殆幸运儿”之说
第23题: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孟子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