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战乱不休,人们寻求消极避世的精神支柱,因而道教适时地流行起来。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起源于先秦的黄老方术。真正组织起来的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为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来自社会的下层,属符箓派道教。太平道发动了黄巾起义,因失败而沉寂。五斗米道为张道陵所创,公元215年,张鲁降魏,由曹操所封。由此,道教开始广泛传播并渗入统治层。统治阶级上层人物与知识分子的加入使道教符箓派转向丹鼎派。
更多“简述道教的传播? ”相关问题
  • 第1题:

    南北朝隋唐时期发生了所谓的“三武一宗法难”,造成此类事件屡屡发生的两个根本原因是()

    • A、道教认为佛教的过度传播对道教有影响
    • B、官方认为佛教的过度传播危害意识形态
    • C、官方认为佛教的过度传播对经济有影响
    • D、官方认为佛教的过度传播对政治有危害

    正确答案:C,D

  • 第2题:

    简述道教发展的原因。


    正确答案: (1)道教所依据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本土产生的;
    (2)道教的传播手段与各阶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有关;
    (3)入道成仙的口号有相当的诱惑力。

  • 第3题:

    简述道教的宗派及其影响。


    正确答案: 宗派:
    (1)按学理分:丹鼎派和符箓派
    (2)按道门分:正一道和全真道影响:
    (1)道教文化
    A.道教与科学技术
    炼丹:实开中国冶炼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先河,火药的发明和利用与此有关 采药治病:促进了中国医药的发展b.道教与体育
    养生之道和导引之术:是气功、武术、太极拳等体育活动的直接来源:
    C.道教与文学
    成仙思想和限界构想,丰富了文学创造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唐代诗仙李白,《封 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八仙过海的故事等。72变来源于道教。
    D.道教与民俗
    不少传统节日渗透了道教内容,许多道教神仙在民间获得普遍信仰,如:玉皇大 帝、王母娘娘、文昌帝君、关圣帝君等。 一些日常用语都与道教有关,如:“伤精费神”、“脱胎换骨”、“元神出窍”、 “出神入化”等。

  • 第4题:

    简述道教的产生及其基本信仰和思想渊源。


    正确答案: 道教在中国本土上产生的宗教,它的正式形成时间在东汉中叶。这一时期形成两支道教,一支是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张道陵被尊为“天师”,故该教也被称为“天师道”。一支是于吉等人创立的太平道。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活动是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太平经》是道教信仰和道教原始理论形成的标志。
    基本信仰:“道”(大道)道家讲的“道”是自然之道,是顺应自然,自然而为,反对人 为。而道教的“道”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人若得“道”,即可成仙成神, 长生不死,显示出对生和现世的眷恋与执着,而没有道家那种旷达与超脱。
    神仙崇拜是道教信仰的核心。
    思想渊源:
    (1)原始宗教和巫术
    (2)春秋战国时代产生的“方术”(仙术)
    (3)阴阳五行学说
    (4)黄老学说

  • 第5题:

    问答题
    简述道教的渊源。

    正确答案: (1)原始宗教和巫术——行为基础
    (2)春秋战国时代产生“方术”——思想基础
    (3)阴阳五行学说——理论基础
    (4)黄老学说——名称来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多选题
    在青海传播的道教教派有(  )。
    A

    太一教

    B

    正一教

    C

    全真教

    D

    真大道教

    E

    太乙教


    正确答案: E,A
    解析: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由于多种原因,道教在青海一直没有形成大的势及影响。约在明清时期,陆续有少数道士来青海传道,活动于西宁、大通、湟源、乐都等地。在这些地区历史上曾建立过一些道观。在青海传播的道教有两大教派,即正一派和全真派。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道教的基本知识,产生时间,寇谦之、陆修静、葛洪对道教的贡献。

    正确答案: 道教的渊源:
    (1) 原始宗教和巫术——行为基础
    (2) 春秋战国时代产生“方术”——思想基础
    (3) 阴阳五行学说——理论基础
    (4) 黄老学说——名称来源
    道教的基本特点:
    (1) 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信仰和方术,其宗教理论和信仰素质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风俗密切适应;
    (2) 保留了历史上的自然宗教因素,而且还夹带着不少迷信成分;
    (3) 它的宗教内容和传道组织包括了道家、神仙术和为人驱鬼治病的几个层次;
    (4) 以长生成仙为信仰目标,以修生养性为现实利益,是一种既重视眼前利益,又有长远追求的宗教,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
    道教发展的原因:
    (1) 道教所依据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本土产生的;
    (2) 道教的传播手段与各阶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有关;
    (3) 入道成仙的口号有相当的诱惑力。
    道教产在东汉中叶。
    葛洪所著《抱朴子》,把神仙道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系统地论述了“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的理论和方法,大大丰富了和发展了道教理论。寇谦之,他鼓动太武帝消灭佛教,提倡道教,让他改革天师教,他的口号是“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陆修静,在宋王朝的支持下,“祖述三张,弘衍二葛,系统整理道教经典,编制各种斋戒仪范,使教理论和组织形式更加完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简述道教的基本知识,产生时间,寇谦之、陆修静、葛洪对道教的贡献。


    正确答案: 道教的渊源:
    (1) 原始宗教和巫术——行为基础
    (2) 春秋战国时代产生“方术”——思想基础
    (3) 阴阳五行学说——理论基础
    (4) 黄老学说——名称来源
    道教的基本特点:
    (1) 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信仰和方术,其宗教理论和信仰素质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风俗密切适应;
    (2) 保留了历史上的自然宗教因素,而且还夹带着不少迷信成分;
    (3) 它的宗教内容和传道组织包括了道家、神仙术和为人驱鬼治病的几个层次;
    (4) 以长生成仙为信仰目标,以修生养性为现实利益,是一种既重视眼前利益,又有长远追求的宗教,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
    道教发展的原因:
    (1) 道教所依据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本土产生的;
    (2) 道教的传播手段与各阶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有关;
    (3) 入道成仙的口号有相当的诱惑力。
    道教产在东汉中叶。
    葛洪所著《抱朴子》,把神仙道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系统地论述了“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的理论和方法,大大丰富了和发展了道教理论。寇谦之,他鼓动太武帝消灭佛教,提倡道教,让他改革天师教,他的口号是“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陆修静,在宋王朝的支持下,“祖述三张,弘衍二葛,系统整理道教经典,编制各种斋戒仪范,使教理论和组织形式更加完备。

  • 第9题:

    简述道教的渊源。


    正确答案: (1)原始宗教和巫术——行为基础
    (2)春秋战国时代产生“方术”——思想基础
    (3)阴阳五行学说——理论基础
    (4)黄老学说——名称来源

  • 第10题:

    简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正确答案: (1)道教的某些活动含有一定的科学精神,对某些科学技术,如:冶炼、化学等做出了贡献;
    (2)道教的养身之道和引导之术,是现在体育健身活动的直接来源;
    (3)道教的成仙思想和仙界构想,激发了作家和艺术家的想象力,丰富了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色彩;
    (4)在中国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中含有大量的道教内容。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道教与素食

    正确答案: 道教是一个提倡素食的宗教。全真派规定素食,正一派则在斋期或法会期间素食。道经云:“斋食(即素食)者,洁净身心,涤除邪秽。”“圣人以此斋(素食)戒,以神明其德夫。”王常月祖师亦云:“心不持斋,神性若不能改,则本心不定;本心不定则元神不归,元神不归,真性必不能见矣。”道教是一个重生、乐生的宗教,认为世间之物皆由天地精气所化,如同人类一样,它们一样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利,正是因为人类的贪婪,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残杀了它们的躯体,从而造下了无边的孽障,坏了慈悲之心,素食者则是对戒杀的具体表现。如“勿食蛇兽等肉,食则令人折算寿,神气不安,慎勿杀生”。“仙道记十败,七为勿食一切肉。”明代养生学家高濂指出:肉食本不是人类所应有的习俗,如要养生,要须注意生日、生子、祭祀祖先、祈祷神灵、婚礼,宴请客人、为求生计等不可杀生。他对于饮食宜忌又说:“蔬食菜羹,欢然一饱,可以延年;活烹生割,心惨不忍,可以延年;为杀勿食,家杀勿食,可以延年;闻杀勿食,见杀勿食,可以延年。”许多道教大师通过修持证明,经常食素的人对身体是百益而无一害的。道教注重养生,认为人的寿命长短,由自己决定,通过食素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学道是一种教化,它是通过神灵的德行、经典的寓意来将众生教而化之,光教而不化是没有用,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信仰是对某种宗教的信任,吃素是信仰上的一种行径,吃素培养了慈悲心,泯灭了杀戮,直候三千功满,八百行圆,方是学道之根本也。道经说:千善万善,不戒杀生不为真善。我们通过食素给自己带来了健康的体魄,同时又培养了功德无量的慈悲之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道教有多少派别。

    正确答案: 道教在历史上派别繁多,大大小小的派别历史上均没有具体的归纳。有以传道为称的,有以地域为称的,较多的是以山川为称的。在清朝时期道教教派有300多个。在二十世纪中、初期,道教教派已查明的有88个。但道教基本上可归纳为全真、正一两大派,又称为丹鼎派和符录派。
    全真派的主派分为:少阳派、正阳派、纯阳派、刘宜派、重阳派等五祖派。后有龙门派、遇仙派、随山派、南无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七派。
    正一派的主派分为:龙虎山派、茅山派、灵宝派、清微派,净明派,玄武派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问答题
    简述道教的基本教义。

    正确答案:
    道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道”是虚无的本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超时空的永恒存在,“道”是惟一的。
    (2)老子是“道”的化身,“道”可以演化成众多的天神、地祗和人鬼。
    (3)“道”可因修而得,人通过修炼各种道术能使神与“道”合,即为得道。
    (4)得道的人可有各种神通,可长生,成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4题:

    问答题
    道教在海外的传播

    正确答案: 1.传入朝鲜早在公元7世纪时,中国的道教就传到了朝鲜(当时的高丽),很快道教就同高丽人的宗教信仰相融合,并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但未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宗教形式流传下来。
    2.传入日本在日本的江户时代,道教就传入了。现在仍可以看到日本江户时代《太上感应篇》的善本翻刻。道教传人日本后,很快同日本人民的民间信仰相融合,所以日本人民日常生活中受到道教的方术、咒术、医术等方面的影响颇深。这从日本冲绳县一些渔民的宗教信仰中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日本的阴阳道和修炼道中也吸收了中国道教的主要成分。
    3.传入东南亚19世纪,中国东南沿海的农民涌入东南亚和北美洲,到这些国家和地区当华工谋生计,他们也将道教带到这些国家,但对道教的信仰也只是在当地华侨内盛行,有的地方是佛、道、儒三种思想信仰的合一。
    4.传入欧美近20年来,随着与道教信仰有关的气功和武术在国内外的宣传和影响,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人士对道教的兴趣,在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掀起了“中国道教热”,许多人开始对道教的经典、戒律和修炼进行研究,在法国、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还建立了道教研究机构,并举行了一些国际会议,使道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