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B.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

题目

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考题

3.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天文观测和记录的国家之一,历朝都设有专门的官员进行天文观测,中国古代的正史中有专门记载天文资料的部分——天文志。由此可见天文学在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相比中国古代天文学,西方天文学在16世纪以前发展较缓慢,只是在近几百年才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新石器时代开始萌芽。在殷墟出土的甲骨中,已经有了关于日食、月食和星辰的记载,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天文学资料了。商代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一个月又被分为三旬。由此可知,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天文历法系统。战国时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天文观测仪器,并提出了“浑天说”。隋唐时,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宋元时期我国创制了《授时历》,并制作了简仪等新的天文观测仪器。明清时期我国天文学处于衰落阶段。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与星象关系密切。以天人感应为哲学基础,中国古代形成了很具特色的占星学。占星学在古代的主要功能是昭示天命及其变化,为统治者提供理论基础。在星象观测中,天文仪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种类繁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圭表、浑仪和简仪等。天文仪器的不断革新,极大地推动了天文观测的发展。我国天文历法起源早,从最早的成文历法《四分历》开始,历经多次改革。据统计,从古至今使用过的历法有一百多种。其中,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这些历法分属阴历、阳历、阴阳合历三大系统当中。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基础;阴历则以月亮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为计算基础;阴阳合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制定的历法。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僧一行等作出过杰出的贡献。祖冲之编制的《大明历》弥补了前人缺漏,唐代僧一行修订的《大衍历》多有创新,此外,僧一行通过在全国13个点的天文测量得到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相差351里80步的结论,这个数据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领先的。在天文理论方面,两汉时,人们提出了“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地如鸡子中黄”。进而又有人提出了“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边际,模糊地提出了宇宙的无限性。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认为这种宇宙观非常进步,与同时期的希腊任何学说相比都毫不逊色。但我们必须承认“宣夜说”并不是一种正确的宇宙模型,且对古代中国产生的作用也远没有“浑天说”大。古代中国人还建立了“盖天说”的宇宙模型,它与古代印度的宇宙模型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很多成就不仅在当时处在世界前列,即使在现代,许多数据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如金牛座蟹状星云被天体物理学家认出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痕迹,而在我国古籍中已找到了关于这次爆发的详细记载。6.下列说法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一项是()A.中国历代王朝中都设有专门的官员进行天文观测,中国古代的正史中有专门记载天文资料的天文志。B.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关于日食、月食和星辰的记载。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天文历法系统。C.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天文观测仪器,并提出了“浑天说”等天文理论,还出现了中国的第一部传世历法。D.隋唐时,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另外还获得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相差351里80步的天文数据,这在当时是比较精确的。

4.根据材料回答 28~32 题: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是,为什么天中有孔?琮的造型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璧、璇玑、琮,它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但天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的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头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分类的精确性能达到0.013度。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第 28 题 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C.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D.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

更多“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B.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相关问题
  • 第1题: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


    正确答案:C
    C项的“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不是明代中国天文学发展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因此C项错误,当选。

  • 第2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很多,其中()和()的制作最集中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天文仪器的水平。


    参考答案:浑仪;浑象

  • 第3题:

    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仪器的制作及天文观测起过较大影响的西方天文学家是()。

    A.伽利略

    B.哥白尼

    C.开普勒

    D.第谷


    参考答案:D

  • 第4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

    李政道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是,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璧,璇玑,琮,他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大打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的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头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分类的精确性能达到0.013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6.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

    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维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D.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


    正确答案:BD
    【参考答案】DB
    【试题分析】“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错,文中说“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方形象征大石块。
    【高考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易错提醒】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注意A项有瑕疵,文中“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是作者的观点,没有说是古人的观点。
    【备考提示】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 第5题:

    “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由于壁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C.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D.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正确答案:C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A、“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B、壁和琮没有保留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只是礼器;D、文中说:“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
    【高考考点】依据文章进行判断和想象。
    【易错提醒】A,依据文意,“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可对比C项判断。
    【备考提示】要依据文意。推断想象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 第6题:

    圭尺是古人用来观测月亮轨迹的天文仪器。


    正确答案:错误

  • 第7题:

    ()是中国元朝时期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

    • A、郭守敬
    • B、祖冲之
    • C、张衡
    • D、刘徽

    正确答案:A

  • 第8题:

    中国古代大型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的研制者是()。

    • A、张衡
    • B、一行
    • C、苏颂
    • D、沈括

    正确答案:C

  • 第9题:

    判断题
    圭尺是古人用来观测月亮轨迹的天文仪器。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从观测仪器的改进来阐述天文学的发展。

    正确答案: 1609年,天文学家伽利略制作了一架口径4.2厘米,长约1.2米的折射式望远镜。这架望远镜将天文学带入了
    望远镜时代。随后在1611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又将天文望远镜作了改进,提高了放大倍数。直到今天人们使用的折射式望远镜还是这两种。天文望远镜采用的是开普勒式。1668年诞生了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折反射式望远镜最早出现于1814年。到了1931年,德国光学家施密特将一块近于平行板的非球面薄透镜与球面反射镜相配合,制成了一架折反射望远镜。三百多年来,光学望远镜一直是天文观测最重要的工具。二次大战后,射电天文学脱颖而出。射电望远镜为射电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对中国清明时代的天文仪器的制作及天文观测起过较大影响的西方天文学家是()
    A

    开普勒

    B

    布鲁诺

    C

    第谷

    D

    牛顿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这篇文章意在( )。 A.说明中国天文学的主要成就 B.阐述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历程 C.论述中国天文学对世界天文学发展的贡献 D.说明中国天文学发展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正确答案:B
    文章脉络清晰地按照文字产生以前、上古时期、夏商周时期、西汉到五代、宋元再到明朝的顺序,阐述了中国天文学不断发展并趋向成熟的过程,并阐述了中国天文学在各个时期的主要成就及问题,由此可知B项概括全面,当选。A项只强调“成就”,失之片面。C、D两项在原文中只是稍稍提及.不是意在论述的重点。

  • 第14题:

    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A.星象占卜

    B.天象观察

    C.仪器制作

    D.编订历法

    E.宇宙观描述


    参考答案:B, C, D

  • 第15题:

    以下哪位是中国元朝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

    A.祖冲之

    B.郭守敬

    C.张衡

    D.刘徽


    参考答案:B

  • 第16题:

    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


    正确答案:B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错,盘子要随星转;C“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错,是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D石块起固定作用,不用于直接观察天象。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注意联系题肢前后分析。
    【备考提示】要理清文章结构,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 第17题:

    中国古代大型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的研制者是()。

    A.张衡
    B. 一行
    C.苏颂
    D.沈括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一行制造了黄道游仪、水运浑象,制定《大衍历》;苏颂制造了一座把浑仪、浑象和报时装 置三组器件合在一起的高台建筑,整个仪器用水力推动运转,后称水运仪象台;沈括在天文学方面 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曾经制造过我国古代观测天文的主要仪器--浑天仪。由此可判断正确答 案应是C。

  • 第18题:

    中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仪器的制作及天文观测起过较大影响的西方天文学家是()。

    • A、伽利略
    • B、哥白尼
    • C、开普勒
    • D、第谷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 A、星象占卜
    • B、天象观察
    • C、仪器制作
    • D、编订历法
    • E、宇宙观描述

    正确答案:B,C,D

  • 第21题:

    填空题
    在仪器制作方面,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正确答案: 圭表,漏刻,仪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中国古代用以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的天文仪器是(  )。
    A

    浑象

    B

    圭表

    C

    漏刻

    D

    浑仪


    正确答案: B,D
    解析:
    B项,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D项,浑仪是指我国古代的天体测量仪器。

  • 第23题:

    填空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很多,其中()和()的制作最集中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天文仪器的水平。

    正确答案: 浑仪,浑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中国古代大型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的研制者是()。
    A

    张衡

    B

    一行

    C

    苏颂

    D

    沈括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