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检验第4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实验方案:取D中白色固体于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

题目

③检验第4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实验方案:取D中白色固体于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


相似考题
更多“③检验第4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实验方案:取D中白色固体于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问题
  • 第1题:

    固体物质燃烧中,能够生成白色浓烟的物质是()。

    A、沥青

    B、石蜡

    C、樟脑

    D、镁


    本题答案:D

  • 第2题:

    初中化学《固体药品的取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实验仪器的名称、特点、用途以及实验室安全规则?那实验室安全原则都有哪些?
    【学生回答】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②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
    ③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要放入指定的容器中。
    【教师引导】我们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离不开具体的实验操作,我们这一节就开始学习具体的实验操作,首先我们来学习固体药品的取用。
    (二)探究新知
    1.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的取用
    【多媒体展示】取用块状固体药品(石灰石和金属锌)的视频,学生观察药品的状态、药品存放试剂瓶的特征、取用药品的仪器以及操作顺序。
    【学生回答】
    ①块状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可用镊子夹取;
    ②用过的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教师总结】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的仪器是镊子,步骤为一横二放三慢竖。
    【演示操作】首先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学生实验】实验1-3:(1)用镊子夹取少量颗粒状石灰石(或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
    【教师巡视指导】强调试管一定要缓慢竖起,速度不能太快。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取用
    【媒体展示】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碳酸钠粉末)的视频,学生观察药品的状态、药品存放试剂瓶的特征、取用药品的仪器以及操作顺序。
    【师生总结】粉末状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可用钥匙夹取。用过的钥匙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教师总结】粉末状药品的取用的仪器是钥匙或纸槽,步骤为一横二送三直立。
    【演示操作】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教师补充】固体药品取用原则:不触,不闻,不尝;节约药品;用剩的药品放入指定容器。
    (三)拓展提升
    【学生实验】实验1-3:(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另一支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
    作业:利用家中的杯子、瓶子、碗、筷、匙等,以及食盐、冰糖进行固体药品的取用练习。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原因是什么?
    2.你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实现的?


    答案:
    解析:
    1.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试管向上倾斜时有水生成,生成的水蒸气冷凝变成小水珠,反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温度剧烈变化而破裂。
    本节课我的教学重难点是固体药品的取用这一实验操作。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具体我是这样来做的:首先上课开始,先让学生们回顾之前学习的实验安全原则、仪器等,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奠定基础。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多媒体中的演示实验,师生进行总结操作的步骤,并进行相应的板书,之后我会再次进行操作的演示。最后学生在自主操作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 第3题:

    1、请观看第4章第4节《钠的性质与应用》公开课视频,任选A或B问题作答: A.课堂中钠在石棉网上燃烧,请解释石棉网上为什么出现黑色和白色的固体?请查阅文献归纳钠燃烧能出现明显淡黄色固体的实验条件,并动手实验拍照上传。 B.请设计减慢钠与水反应速率的实验方案。


    D

  • 第4题:

    下面是某化学教师的一次习题课的教学摘录。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检测实验室用H2还原CuO所得红色固体Cu中是否含有Cu20(红色),进行了认真的探究。现在请大家一起踏上探究之路。
    【查阅资料】

    【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1:取该红色固体加入适量稀H2S0。,实验现象为溶液变蓝色。则结论为该红色固体中含有Cu20。
    方案2:装置如图l所示,拟通过干燥管中CuS0。变蓝来判断红色固体是否含有Cu20。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化学原理,对方案l和方案2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与评价。
    (2)按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想达到实验目的,方案2的实验中还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3)该教师在教学时,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并说明教师在采用该教学方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解析:
    【知识点】化学教学评价能力——物质检验
    【参考答案】
    (1)对于方案1,氧化亚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所以取该红色固体加入适量稀H2SO4,若实验现象为溶液变为蓝色,则结论为红色固体中含有Cu2O;
    对于方案2, 由于氢气和氧化亚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根据硫酸铜是否变蓝判断是否含有氧化亚铜时,要注意水的干扰因素,所以制取的氢气要干燥,为了确保探究的科学、合理、安全,实验中还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加热前先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②在氢气发生器与硬质玻璃管之间加一个干燥装置;
    ③在盛有CuSO4的干燥管后再连接一个装有浓H2SO4的洗气瓶。
    (3)该教师在教学时采用了实验探究教学法,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一化学问题通过实验探索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运用实验探究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方案设计:
    ②指导学生做好探究:
    ③指导学生做好表达与交流。

  • 第5题:

    8、取2滴0.01 mol/L的Pb(Ac)2溶液和2滴0.02 mol/L的KI溶液于试管中,振荡试管,沉淀生成,再加入少量固体NaNO3,振荡试管,沉淀溶解,原因是

    A.盐效应

    B.同离子效应

    C.丁达尔现象

    D.生成配合物


    盐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