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按其受地震破坏时产生的后果,将建筑分为()个抗震设防类别。 ”相关问题
  • 第1题:

    按照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物可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关于各类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类建筑,对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的地区,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地震作用按地震安全评价的结果确定
    B.乙类建筑,对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的地区,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地震作用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
    C.丙类建筑,按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
    D.丁类建筑,应按低于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并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

    答案:D
    解析:
    丁类建筑,应按高于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并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

  • 第2题:

    根据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建筑重要性不同,抗震设防分为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B.根据基本烈度不同,抗震设防分为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C.根据50年内发生地震烈度的超越拇率不同,抗震设防分为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D.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答案:A,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10)第1.0. 2条和第3. 1.1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根据建筑重要性不同,抗震设防 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 第3题:

    13、抗震设计的高层混凝土建筑,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三个抗震设防类别。


    采用规则结构,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结构;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应具有必要的抗震承载力、刚度和延性;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受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的能力;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有效加强措施;结构的竖向和水平布置宜使结构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刚度和承载力局部突变或结构扭转效应而形成薄弱部位;抗震设计时宜具有多道防线。

  • 第4题:

    某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规定,除规范另有规定外,对建筑物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时,宜符合下列哪项要求?(  )

    A、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10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B、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15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C、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D、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30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3.3.3条,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 第5题:

    汶川地震后,国务院有关部门修订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按照修订后的分类标准,所有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甲类、乙类建筑物)。如果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则该类别的建筑应按()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

    A.Ⅵ

    B.Ⅶ

    C.Ⅷ

    D.Ⅸ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