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19所示为某县级城市用地发展布局及省道改线的两个规划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该市西距入口65万的地级市40km,东距5万人口的县城30km。用地条件较好,西部为山丘坡地,东部较为平坦,水资源充沛,虽现状人口不足10万,但近些年国家铁路通车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巳确定其为重点发展城市。试评析哪一个规划方案对城市今后的发展更为有利?为什么?(注:不考虑人口规模预测及各项用地比例)

题目
图2—19所示为某县级城市用地发展布局及省道改线的两个规划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该市西距入口65万的地级市40km,东距5万人口的县城30km。用地条件较好,西部为山丘坡地,东部较为平坦,水资源充沛,虽现状人口不足10万,但近些年国家铁路通车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巳确定其为重点发展城市。

试评析哪一个规划方案对城市今后的发展更为有利?为什么?(注:不考虑人口规模预测及各项用地比例)


相似考题
更多“图2—19所示为某县级城市用地发展布局及省道改线的两个规划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该市西距入口65万的地级市40km,东距5万人口的县城30km。用地条件较好,西部为山丘坡地,东部较为平坦,水资源充沛,虽现状人口不足10万,但近些年国家铁路通车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巳确定其为重点发展城市。 ”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市是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拟规划发展人口规模为25 万左右的一座新城市。图2 为新城总体规划方案,经专家评审基本同意方案的框架,但对部分工业用地、部分居住用地以及垃圾填埋场用地等方面提出了应予改进的意见。



    图2 新城总体规划方案示意
      【问题】
      试具体分析这些方面的主要问题?(提示:方案中其他不足之处不评论)


    答案:
    解析:
    主要问题包括:
      (1)河流是城市难得的景观资源,一类工业(M1)布置在沿河两岸既影响生活岸线
    (3 分),也不利于城市的景观(3 分),应调整为居住用地或商业用地,中心绿地右侧工业
    用地改为居住用地。(6 分)
      (2)城市东北部的两块居住用地布置在工业用地的中间是不当的,严重影响居住环境,
    可把居住用地调整到河边。(5 分)
      (3)垃圾填埋场选址不合理,与居民区和风景区距离过近,对居住环境和风景区均有
    不利影响,应该搬离城市建成区放置在河流下游及下风向。

  • 第2题:

    某市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拟规划发展人口规模为25万左右的一座新城市,图2-3-3所示为新城总体规划方案,经专家评审基本同意方案的框架,但对部分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以及垃圾填埋场用地等方面提出了应予改进的意见。
    试具体分析这些方面的主要问题。(提示:方案中其他不足之处不评论)


    答案:
    解析:
    1.工业用地布局不合理:河流南侧的用地不合理,应调整为居住用地或商业用地;中心绿地右侧工业用地改为居住用地;东侧河北两块M1夹着居住用地不合理,可把居住用地调整到河边。
    2.垃圾填埋场设置不合理:距离风景区过近,应该搬离城市建成区放置在河流下游及下风向。

  • 第3题:

    图2 为某县级市城市用地发展布局和省道改线的两个规划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该市西距人口65 万的地级市40 公里,东距5 万人口的县城30 公里,用地条件较好,西部为山丘坡地,东部较为平坦,水资源充沛,虽现状人口不足10 万,但近些年国家铁路通车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已确定其为重点发展城市。



    图2 
      【问题】
      试评析,哪一个方案对城市今后的发展更为有利?为什么?(注:不考虑人口规模预测及各项用地比例)


    答案:
    解析:
    方案二对城市今后的发展更为有利,理由如下:
      (1)主要用地布局合理(2 分),有利于城市发展(2 分)。方案一工业仓储用地布置在城市东部(上游),限制城市向东发展(同时对风景区有影响);方案二工业仓储用地沿铁路、省道条形布置,交通便利,易于运输,且为城市向东发展预留了空间。
      (2)少占良田。(2 分)西部为丘陵及有少量农田,方案二在整体规划布局上相较方案向西进行了迁移,占用了更少量的农田。
      (3)城市向西发展有利于接受大城市的辐射作用。(2 分)
      (4)方案二的省道的改线方式既能使城市的长远发展用地完整(2 分),又便于组织城市路网(2 分)。即采用与城市路网平行的布置,用地面积较大,能为城市向西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而方案一采用与城市路网斜交,形成不规则用地,用地面积较小,限制城市向西发展。

  • 第4题:

    图2-7-4所示为某县级城市用地发展布局及省道改线的两个规划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该市西距入口 65万的地级市40 km,东距5万人口的县城30km。用地条件较好,西部为山丘坡地,东部较为平坦,水资源充沛,虽现状人口不足10万,但近些年国家铁路通车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已确定其为重点发展城市。

    试评析哪一个规划方案对城市今后的发展更为有利?为什么?(注:不考虑人口规模预测 及各项用地比例)


    答案:
    解析:
    方案二合理,理由如下。

    1.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分析:北部有铁路、基本农田,南部为风景保护区,皆不宜作为城市用 地的发展方向。西部为丘陵及少量农田,且距大城市40 km,可适度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大,城市辐射效应小),东部场地平整,水资源丰富,距5万人口小城市30 km,可作为城市用地的主 要发展方向。

    2.省道改线在两个方案中对西部发展用地影响较大:方案一采用与城市路网斜交,形成不 规则用地,且用地面积较小,限制城市向西发展;方案二采用与城市路网平行,且用地面积较大,能为城市向西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

    3.城市布局:方案一工业仓储用地布置在城市东部(上游),限制城市向东发展(同时对风景区有影响);方案二工业仓储用地沿铁路、省道条形布置,交通便利,易于运输,且为城市向东 发展预留了空间。

  • 第5题:

    方案二对城市今后的发展更为有利,理由如下:
      (1)主要用地布局合理(2 分),有利于城市发展(2 分)。方案一工业仓储用地布置在城市东部(上游),限制城市向东发展(同时对风景区有影响);方案二工业仓储用地沿铁路、省道条形布置,交通便利,易于运输,且为城市向东发展预留了空间。
      (2)少占良田。(2 分)西部为丘陵及有少量农田,方案二在整体规划布局上相较方案向西进行了迁移,占用了更少量的农田。
      (3)城市向西发展有利于接受大城市的辐射作用。(2 分)
      (4)方案二的省道的改线方式既能使城市的长远发展用地完整(2 分),又便于组织城市路网(2 分)。即采用与城市路网平行的布置,用地面积较大,能为城市向西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而方案一采用与城市路网斜交,形成不规则用地,用地面积较小,限制城市向西发展。


    答案:
    解析:
    图3 为某城市新区主干路AB 与次干路CD 交叉口规划平面图。规划主干路AB 的横断面为双向6 条机动车道三块板布置,次干路CD 的横断面为双向4 条机动车道一块板布置。交叉口设置了5 个公交停靠站,其中②、③、⑤号站为直行、右转公交站,①、④号站为左转公交站,停靠站距交叉口距离如图所示。

    {图}

    图3 交叉口规划平面图
      【问题】
      试指出该交叉口规划平面布置存在的问题。

  • 第6题:

    某市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拟规划发展人口规模为25万左右的一座新城市,图2所示为新城总体规划方案,经专家评审基本同意方案的框架,但对部分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以及垃圾填埋场用地等方面提出了应予改进的意见。
    试具体分析这些方面的主要问题。(提示:方案中其他不足之处不评论)


    答案:
    解析:
    1.工业用地布局不合理:河流南侧的用地不合理,应调整为居住用地或商业用地;中心绿地右侧工业用地改为居住用地;东侧河北两块M1夹着居住用地不合理,可把居住用地调整到河边。
    2.垃圾填埋场设置不合理:距离风景区过近,应该搬离城市建成区放置在河流下游及下风向。

  • 第7题:

    某县级市地处丘陵向河谷平原的过渡地带,是经工业发展为主导的工贸城市。城区北部现在地方铁路通过,设有客货混运站,境内交通便利,最近又将建设一条高速公路,为该市加快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该市2004 年城区现状人口13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1.1 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5平方米;经规划预测,到2020 年人口规模将达到28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30 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7 平方米。
      老城区位于铁路与河流之间。总体规划方案对未来城市空间进行了布局,主要为跨河
    向南、跨铁路向北发展生活居住用地,向东发展工业区。绘画布局详见图2。



    图2 该市总体规划示意图
      【问题】
      试指出该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答案:
    解析:
    (1)火车站与物流园区被道路分开,不方便货物运输。
      (2)交通方面:①南北大街穿越古城保护区和广场公园;②东西大道断头路与内环线不连接。
    (3)体育场布置在环湖公园里,既交通不便,又干扰城市交通、影响城市景观环境。
      (4)文教用地位于偏东北角地带,不便于学生和居民使用。
      (5)商业用地过于集中,居民区商业网点较少,不均匀。

  • 第8题:

    图3 为一组团式布局的港口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示意图。该城市规划人口规模为60 万人,港口所在组团为西区(省道以南为新发展区),东、北两个组团为新建区。有两条省道与该城市联系,其中一条为过境高速公路,另一条省道系以该城市为起迄点的一级公路,通往省内其它地区。



    图3 某港口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示意
      【问题】
      试就该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示意图评析其铁路、公路及组团间联系通道等主要交通设施布局存在的问题。


    答案:
    解析:
    其铁路、公路及组团间联系通道等主要交通设施布局存在的问题包括:
      (1)港口编组站位置不当;
      (2)铁路穿越西组团不合理;
      (3)高速公路和省道穿越城市北、东两个组团不合理;
      (4)公路客运站、火车站及客运码头布置分散,不利于换乘;
      (5)城市各组团交通联系道路不足;
      (6)组团间联系道路与铁路三角线交叉过多,不合理。

  • 第9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县城关镇区”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的是( )。

    A.分析确定县城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预测县城人口规模
    B.划定规划区,确定县城建设用地的规模
    C.调查镇区和村庄的现状,分析其资源和环境等发展条件,提出镇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确定镇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D.划定镇域空间管制分区,确定空间管制要求
    E.确定镇区性质、职能及规模和规划区范围

    答案:A,B
    解析:
    县城关镇区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包括:①分析确定县城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预测县城人口规模;②划定规划区,确定县城建设用地的规模;③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制定空间管制措施;④确定各类用地空间布局;⑤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系、历史文化、地方传统特色等的保护内容、要求,划定各类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⑥确定交通、给水、排水、供电、邮政、通信、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目标和总体布局;⑦确定综合防灾和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的规划原则、建设方针和措施;⑧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 第10题: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内容包括()。

    • A、综合评价县域发展条件
    • B、预测县域人口规模,确定城镇化线路
    • C、划定规划区确定县城建设用地的规模
    • D、制定重点城镇与重点区域的发展战略
    • E、确定县域城镇体系布局,明确重点发展的中心镇

    正确答案:A,B,E

  • 第11题:

    多选题
    属于“县城关镇区”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的是()。
    A

    分析确定县城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预测县城人口规模

    B

    划定规划区,确定县城建设用地的规模

    C

    调查镇区和村庄的现状,分析其资源和环境等发展条件,提出镇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确定镇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D

    划定镇域空间管制分区,确定空间管制要求

    E

    确定镇区性质、职能及规模和规划区范围


    正确答案: A,B
    解析: 县城关镇区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包括:①分析确定县城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预测县城人口规模;②划定规划区,确定县城建设用地的规模;③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制定空间管制措施;④确定各类用地空间布局;⑤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系、历史文化、地方传统特色等的保护内容、要求,划定各类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⑥确定交通、给水、排水、供电、邮政、通信、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目标和总体布局;⑦确定综合防灾和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的规划原则、建设方针和措施;⑧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 第12题:

    多选题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内容包括()。
    A

    综合评价县域发展条件

    B

    预测县域人口规模,确定城镇化线路

    C

    划定规划区确定县城建设用地的规模

    D

    制定重点城镇与重点区域的发展战略

    E

    确定县域城镇体系布局,明确重点发展的中心镇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某地级市位于山区和沿江平原的结合部,域内“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地矛盾突出,境内交通便利,最近又有一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为该市加快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
     中心城区2003 年现状人口32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9.4 平方公里;规划2020 年人口规模为42 万,城市建设用地为50 平方公里。城市发展主要向东西两翼拓展,规划布局方案可见图2。



    图2 某市总体规则(2004—2020)用地规划方案示意图
      【问题】
      试指出该市总体规划方案中用地规模和用地布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该市总体规划方案中用地规模和用地布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城市西南部工业用地与居民用地混杂,交叉布置,布局不合理,在工业用地中不应布置居民用地。
      (2)规划用地规模过大。该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达到119.04m2,超过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的相关规定,与城市所处的环境导致的用地紧情况相背。城市布局与土地资源环境不协调,没有解决人地紧张矛盾。
      (3)南湖风景区中不应布置工业用地。
      (4)西南角风景区南侧不应放垃圾填埋场,污染环境,影响景观,对科教园区用地环境产生影响。
      (5)高速公路两侧商业用地过多。
    (6)缺乏城市绿地,绿地规划系统不完善。

  • 第14题: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级市,其南部为丘陵,北部为山区,山区经济以农林为主。受地形条件影响,城镇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中部地带,市域城镇化水平在35%左右,市域内现有大城市1个,县城6个,其他建制镇34个,规划为求市域内城镇均衡发展,在北部地区新设3个镇,市域交通规模基本符合发展要求。



    试结合该市市域城镇体系现状图(图2-1)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图2-2所示),指出该市在城镇等级、布局和主要交通线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4号镇和34号镇不靠近主要交通线,规划为重点镇明显脱离实际。

    2.现有34个镇,为求均衡发展而新增设的35号、36号两个镇不合理。

    3.重点镇过多,发展重点反而不明确。

    4.南北向高速公路与中心城市的联系不便。

  • 第15题:

    某市是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拟规划发展人口规模为25万左右的一座新城市,图1一23所示为新城总体规划方案,经专家评审基本同意方案的框架,但对部分工业用地、部分居住用地以及垃圾填埋场用地等方面提出了应予改进的意见。

    试具体分析这些方面的主要问题。(提示:方案中其他不足之处不评论)


    答案:
    解析:
    1.工业用地布局不合理;河流南侧的用地不合理,应调整为居住用地或商业用地,中心绿地右侧工业用地改为居住用地,东侧河北两块M1夹着居住用地不合理,可把居住用地调整到河边。
    2.垃圾填埋场设置不合理:距离风景区过近,位置应该搬离城市建成区放置河流下游及下风向。

  • 第16题:

    图1所示为某县级城市用地发展布局及省道改线的两个规划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该市西距人口 65万的地级市40 km,东距人口 5万的县城30 km。用地条件较好,西部为山丘坡地,东部较为平坦,水资源充沛,虽现住人口不足10万,但近年来国家铁路通车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已确定其为重点发展城市。

    试评析哪一个规划方案对城市今后的发展更为有利,为什么?(注:不考虑人口规模预测及各项用地比例)


    答案:
    解析:
    方案二合理,理由如下。
    1.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分析:北部有铁路、基本农田,南部为风景保护区,皆不宜作为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西部为丘陵及少量农田,且距大城市40 km,可适度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大,城市辐射效应小),东部场地平整,水资源丰富,距人口 5万的小城市30 km,可作为城市用地的主要发展方向。
    2.省道改线在两个方案中对西部发展用地影响较大:方案一采用与城市路网斜交,形成不规则用地,且用地面积较小,限制城市向西发展;方案二采用与城市路网平行,且用地面积较大,能为城市向西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
    3.城市布局:方案一工业仓储用地布置在城市东部(上游),限制城市向东发展(同时对风景区有影响);方案二工业仓储用地沿铁路、省道条形布置,交通便利,易于运输,且为城市向东发展预留了空间。

  • 第17题:

    A市位于我国东南部沿海丘陵地区。北部为山区,中部为山前平原,南部为滨海平原。在周边城镇群中定位为滨海旅游城市。
    区域概况:该市周边分布有甲、乙、丙三个城市,其中甲市位于A市西侧,距A市约200km,为我国东南部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并已建成国际机场一座;乙市在A市北侧,距A市约140km,是我国重要的加工业产业基地;丙市为港口城市,距A市约160km。
    自 然条件:该市自然生态环境较好,风景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北部部分山体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沿海地区中部海岸为约2km的平坦的沙质 岸线,沙软潮平,水质清澈,附近有海岛;西部主要为礁石海岸,但水深较浅;东部沿海为我国著名的红树林及海洋生物保护区。
    为充分发挥地域区位优势,进一步推动A市经济发展,根据A市在城镇群内滨海旅游城市的定位,结合A市城市发展现状,该市编制了以产业发展为主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内容如下:



    (1)等级结构:分为A、B、C、D四级。A为市域中心城市;C为市域副中心城市,未来城市发展区域;B为重点发展城镇;D为一般城镇。
    (2)职能结构及产业定位:
    ①A为市域中心城市,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②C市为现状县城,拟作为未来城市的副中心,为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定位为县级市,建设新型工业区,并布局大型区域电厂(装机容量480万KW)一座。
    ③B1、B2、B3为现状县城,拟作为重点发展市域副中心城市,其中B1定位为工业型城市,并拟建设大型深水码头;B2定位为商贸城市;B3拟建设为东南地区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
    ④D1为重点旅游城镇,为旅游集散中心,D2、D3、D4、D5重点发展工业。(3)交通规划:
    ①为把该市建设成重要的港口城市,拟在B1进行建设深水港码头。
    ②考虑到A市现状基础设施和城镇依托条件较好,拟定于市域西侧建设机场。
    ③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完善道路交通体系网,拟加快环形公路网建设,重点建设L1、L2、L3三条道路,其中L1为连接B1、A及D1的高速公路,L2为B2、A及C的高速公路,L3为连接甲、B1及C的滨海道路,以加强各城镇之间的联系。
    【问题】
    请指出:该规划在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及产业布局、交通等方面中的不合理之处,并简要提出改进意见。


    答案:
    解析:
    不合理之处:
    (1)C市及B1、B2、B3产业定位为工业城市,与A市在区域城镇群内滨海旅游城市性质的定位不符;B3城市性质与乙市重叠。
    (2)C市电厂规模过大,且会对海洋动物保护区和红树林造成较大的环境影响。
    (3)该市海域较浅不适合建设深水码头;建设深水码头及机场与甲市己有基础设施重复,造成浪费。
    (4)规划L1的北段穿越山脊,在工程上不合理;L2等级过高;A市与甲市、丙市联系不便;L3穿过红树林保护区及海域生物保护区,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简要修改意见:
    (1)将C市定位为依托A市及周边区域资源优势,发展滨海旅游业。
    (2)B1定位为滨海旅游城市,B2定位为海陆联运和交通枢纽,B3不设置重要产业职能。
    (3)L1北段应向东绕过山体;应以L2串联A市、甲、丙市即可,L3道路选线应沿海湾绕行。
    (4)取消新建机场及深水码头的计划,应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共享。
    答案解析:
    区域城镇群发展应注意统筹协调,合理定位各城镇在区域中的城市性质、职能分工、产业类型,合理布局区域交通和基础设施,实现资源的区域共享。同时还应兼顾自然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自然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资源环境与产业上,北部山体为国家级保护区和旅游景区;南部滨海沙滩岸线及海岛、红树林、海洋生物保护区,旅游资源丰富,应以发展旅游为主导。
    区域道路线形上,应注意地形地貌特征,避免穿越山体、海域等工程难度及成本高的选线;高速公路、铁路等形成区域交通网,有效覆盖整个城镇群,并提高重要城镇之间的联系程度。
    区域交通和基础设施上,机场、港口等大型设施应共享,且具有便捷联系;港口选址应具备深水港自然条件;大型电厂选址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 第18题:

    图1所示为某组团式布局的港口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示意图。该城市规划人口规模为65万。港口所在组团为西区(省道以南为新发展区),东、北两个组团为新建区。有两条省道与该城市联系,其中一条为过境高速公路,另一条省道系以该城市为起讫点的一级公路,通往省内其他地区。


    就该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示意图评析其铁路、公路及组团间联系通道等主要交通设施布局存在的问题。


    答案:
    解析:
    1.编组站位置不当。
    2.铁路穿越西组团不合理。
    3.高速公路和省道穿越城市北、东组团不合理。
    4.客运码头与火车站、公路客运站布局分散,不利于换乘;各组团交通联系道路不足。

  • 第19题:


    如图所示为某县级城市用地发展布局及省道改线的两个规划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该城市西距人口6 5万的地级城市40km,东距5万人口的县城30km。用地条件较好,西部为山丘坡地,东部较为平坦,水资源充沛,虽现状人口不足1 0万,但近些年国家铁路通车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已确定其为重点发展城市。



    【问题】


    试评析哪一个规划方案对城市今后的发展更为有利?为什么?(注:不考虑人口规模预测及各项用地比例)




    答案:
    解析:

    方案二合理。理由:


    (1)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分析:北部有铁路、基本农田,南部为风景保护区,皆不宜作为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西部为丘陵及少量农田,且距大城市40km,可适度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大,城市辐射效应小),东部场地平整,水资源丰富,距5万人口小城市30km,可作为城市用地的主要发展方向。


    (2)省道改线在两个方案中对西部发展用地影响较大:方案一采用与城市路网斜交,形成不规则用地,且用地面积较小,限制城市向西发展;方案二采用与城市路网平行,且用地面积较大,能为城市向西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


    (3)城市布局:方案一工业仓储用地布置在城市东部(上游),限制城市向东发展(同时对风景区有影响);方案二工业仓储用地沿铁路、省道条形布置,交通便利,易于运输,且为城市向东发展预留了空间。


    【解析】


    从题目及图中信息来看,注意河流、省级风景区基本农田位置,省道改线走向与城市未来发展用地关系,铁路、省道等重要交通资源利用,风玫瑰,各类用地布局关系。


    城市用地拓展不能占用基本农田、风景区。向西受地形限制,作为次要发展方向,向东地形平坦,可做主要发展方向。省道不宜穿越城市,改线走.向应考虑对城市用地发辰规模和布局的影响。各类用地布局考虑常年主导风向因素,利用交通设施便利性,居住尽量靠近环境较好的地段。


  • 第20题:

    某市位于我国南部沿海丘陵地区,盛产水果、海产品,风景旅游资源丰富,部分山体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东湾为水产资源保护区,沿海分布大量的红树林、湿地、沙滩及礁石。外商根据东、西两个海湾均具有建深水港的良好条件和对市场、区位等其他因素的综合考虑,计划在该市投巨资兴建大型石化项目。据此,该市编制了以发展石化工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其要点如下:
    (1)等级结构:A、B、C、D四级
    A为市域中心城市;B为市域副中心城市;C为重点发展城镇;D为一般城镇。
    (2)职能结构:C1、C2、C3、C4、C5以发展石化工业为主要职能;D13、D14、D15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要职能;其余均为综合职能。
    (3)交通:考虑到东湾现状基础设施和城镇依托条件较好,规划拟在东湾进行局部填海建设深水港码头。为促进市域协调发展,规划建设环状高速公路网和若干条一、二级公路,以加强各城镇之间的联系。
    该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如图1所示:
    【问题】:根据以上说明和规划示意图,指出港口选址、石化规划布局及高速公路选线存在什么问题,说明主要理由并提出改进意见。

    图1某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


    答案:
    解析:
    (1)深水港不宜设置在东湾,设置在东湾港影响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应以旅游开发为主,建议在西湾建港。
    (2)石化工业布局分散,应适当集中。其中C2、C3不宜设置为石化工业区,C2临近自然保护区,并且四面环山易造成污染;C3影响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开发;此外,C5应向北靠近公路远离海岸;。
    (3)高速公路选线不合理,C4与A之间联系不直接;此外高速公路布置偏多,D5以东一段没有必要,且垂直等高线穿越山体不合理。

  • 第21题:

    属于“县城关镇区”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的是()。

    • A、分析确定县城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预测县城人口规模
    • B、划定规划区,确定县城建设用地的规模
    • C、调查镇区和村庄的现状,分析其资源和环境等发展条件,提出镇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确定镇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 D、划定镇域空间管制分区,确定空间管制要求
    • E、确定镇区性质、职能及规模和规划区范围

    正确答案:A,B

  • 第22题:

    ()不是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依据。

    • A、城市交通规划
    • B、城市现状道路交通问题分析
    • C、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案
    • D、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正确答案:D

  • 第23题:

    单选题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阶段,不属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内容的是(  )。
    A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B

    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

    C

    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战略

    D

    确定重点城镇的用地规模和用地控制范围


    正确答案: A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