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第 21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暗:穿:”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陌上桑》中的一段诗句,回答下列 27~29 小题。

    第 27 题 解释这段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好:

    著:


    正确答案:
    好:容貌美。    著:戴。

  • 第2题:

    阅读《苦恼》中的一段文字,回答 30~32 小题。

    第 30 题 这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


    正确答案:
    语言(对话)描写。

  • 第3题:

    阅读曹操《短歌行》中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中的典故。


    正确答案: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用周公礼贤下士的典故,表示自己要像周公那样,招揽人才。

  • 第4题:

    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逐客的危害:损害了秦国自己,增强了敌国的实力。

  • 第5题:

    阅读《马伶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这段选文在全文结构中属于哪一部分?


    正确答案:
    结尾,作者对马伶的论赞。

  • 第6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将“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正确答案:
    栽种时要像养育自己子女一样,种完之后,放到那里就如同扔掉一样。
    这句话是郭橐驼所说的树之天性:“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 第7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7~29 小题。

    第 27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J加点字的含义。

    考课:

    放:

    榜:


    正确答案:
    秀:吐穗开花。  考课:考核地方官吏的政绩以定升降。  放:免。  榜:张贴。

  • 第8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7~29 小题。

    第 27 题 这首诗的层次及各层的含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这首诗共十二句,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四句一个层次。前四句写南宋朝廷以和戎为国策,醉生梦死,武备松弛,根本不想收复中原。中间四句写战士们报国无门、空老沙场的悲哀。后四句写沦陷区的广大人民热切地盼望恢复,但一直遥遥无期的悲愤。

  • 第9题:

    阅读《报刘一丈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袭:

    盥栉:


    正确答案:
    袭:熏染。  盥栉:洗脸梳头。

  • 第10题:

    阅读下面的课文,然后回答 21~23 小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 21 题 孟子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正确答案:
    说明治理国家要检讨主观原因,要检讨自己是否施行了王道仁政,而不要推卸责任,强调客观原因。

  • 第11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暗:
    穿:
    还:
    (2)如何理解这首诗所反映的边地激烈战斗情景和战士们的艰苦生活。
    (3)分析诗中所表现的战士们的卫国热情与英雄气概。


    答案:
    解析:
    (1)暗:晦暗穿:磨穿还:还家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反映边地激烈的战斗情景和战士们的艰苦生活。广袤的青海高原上,乌云低垂,连白色的雪山也显得暗淡无光,战士们驻守在孤城里,遥望远处的玉门关。与敌人交战,是常有的事情,以至于金甲都被黄沙磨穿。“百战”,表明战争之频繁,从军之日久;“穿金甲”,表明战斗之激烈,环境之艰苦,表现了诗人对从军将士的同情。
    (3)战士们并没有被这恶劣的环境和危险的战争生活所吓倒,而是表现出高度的卫国热情与无畏的英雄气概,一定要等到彻底打败敌人才回家乡。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从军战士的赞美之情。?

  • 第12题:

    问答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告知之臭。 解释下这段文字中划线字的含义。

    正确答案: 原:推本求原,推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将这段文字中的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正确答案:
    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认为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 第14题:

    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7~29 小题。

    第 27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贰:

    庸:

    及:


    正确答案:
    鄙:边邑。  贰:两属,属二主。  庸:同“用”。  及:赶上。

  • 第15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逆:

    就:

    滋:

    淫辞:


    正确答案:
    逆:事先转移。  就:接近。  滋:增多。  淫辞:夸大失实的邪说。

  • 第16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分析这首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的特色。


    正确答案:
    这首诗虽然只有十句,但其中却有说理,有写景,有抒情,恰切地表现了诗人非常细微的内心感受。诗的开头四句和末尾二旬说理,中间四句写景。但说理中也有景物描写,如“心远地自偏”,虽是说理却给人以很强的形象感。说理中也有抒情,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洋溢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同时,中间的四句虽然写的是天气和飞鸟,也包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而飞鸟晚归的形象描写,也寓示着诗人找到了生活上的皈依。

  • 第17题:

    阅读作品片段,回答下列 33~35 小题。

    第 33 题 概述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正确答案:
    南国的和风细雨和柔和淡雅并不鲜明地突出秋天的悲凉过程。南国之秋色淡、味浅。

  • 第18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阅读全诗,分析这首诗的抒情层次。


    正确答案:
    首联第一句直接抒情,“相见时难”是客观之难,由于女子的特殊身份,决定他们见面之不易。而“别亦难”,是主观之难,因见面的机会极为难得,所以分别时难舍难分。而第二句“东风无力百花残”,以百花残落表现美好的爱情正遇到了某种障碍。
    颔联二句承此而来,以“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比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爱情至死不渝。
    尾联回应相见之难,说两个人不能自由来往,只希望给他们传递信息的人殷勤相助。

  • 第19题:

    阅读《山居秋暝》,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如何理解这首诗中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表现手法?


    正确答案:
    这首诗最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用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手法,写出了山村宁静优美的景色。傍晚,秋雨过后,明月初照,清新而静谧。但诗人并没有一味写出山村如何宁静,而是写静中之动,写清泉在石上流淌,写洗衣女子在竹林中说笑,写渔船归来搅动莲花,给这幽静的画面增添了一些生趣,多了一种宜人的情调。动静互相映衬,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 第20题:

    阅读《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将这段文字中的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正确答案:
    顺境和逆境又常常互相穿插,交替呈现。
    那阻力虽然有时大些有时小些,但总而言之是一定不可逃避的。

  • 第21题:

    阅读《国殇》中的一段诗句,回答下列 27~29 小题。

    第 27 题 解释这段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凌:

    躐:


    正确答案:
    凌:侵犯。  躐:践踏。

  • 第22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原:
    (2)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原:推究本源。 (2)开宗明义,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一个王朝的兴衰,重在人为。

  • 第23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告知之臭。 解释下这段文字中划线字的含义。


    正确答案: 原:推本求原,推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