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段文字中,王安石还揭露了什么问题?(2分)

题目

在这段文字中,王安石还揭露了什么问题?(2分)


相似考题
更多“在这段文字中,王安石还揭露了什么问题?(2分) ”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1-23小题。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在这段文字中,王安石揭露了士大夫怎样的嘴脸?(4分)


    答案:
    解析:
    不关心国事,附和流俗,以讨众人欢心为能事。(4分)

  • 第2题:

    《周礼·天官·小宰》:“听称责以傅别。”郑玄注:“称则责贷予,傅别为券书也。
    听讼责者,以券书决之。傅,傅著约束于文书;别,别为两,两家各得一也。”
    问题:
    (1)这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制度?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问题?
    (4)这段文字所提及的内容对司法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解析:
    (1)该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契约制度——借贷契约。西周时期的借贷契约称为“傅别”。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处理称责纠纷的依据是傅别。郑玄解释道,“称责”就是指借贷,“傅别”是券书。审理债务纠纷,以“傅别”为证据。“傅”就是指将借贷的内容写在文书之中,“别”就是指将这样的券书一分为二,债权人和债务人各拿一半。
    (3)这段文字表明,西周时期已经存在了商品交易的借贷关系,表明了西周时期借贷关系的活跃和相应诉讼案件的增多。借贷的出现适应了西周时期调整民事、经济关系的法律需要,也证明了西周时期民事法律规范的较大发展。
    (4)“傅别”的出现,促进了司法制度中证据的运用和发展,特别对于财产关系的纠纷,就以契约文书为依据,而不是以人证为依据,从而影响了古代契约纠纷的证据运用方式,这对完善司法审判起到了促进作用。

  • 第3题:

    4、本周学习过程中你还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否已解决?


    自由

  • 第4题:

    阅读《大同》中的一段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 ”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与:
    蜡:
    (2)将这段文字中“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其含义。
    (3)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
    解析:
    (1)与:参与。蜡:蜡祭,周代在周历十二月(夏历十月)合祭有关农业生产的鬼神。 (2)孔子的慨叹,大概是因为鲁国(祭祀僭行天子之礼)的缘故。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的情状极端不满,鲁国僭行天子之礼,在南郊祭天地,孔子“喟然而叹”,引发对“大同”“小康”社会的憧憬。
    (3)导论,引子:由于孔子对鲁国僭行天子之礼不满,而引发对“大同”“小康”社会的论述。

  • 第5题:

    在Word中,可以将一段文字转换为表格,但这段文字的每行的几个部分之间必须用统一符号分隔。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