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颜体在书史上是什么风格书风的典型代表?A.敦厚之美B.秀丽之美C.阳刚之美D.萧瑟之美

题目

9、颜体在书史上是什么风格书风的典型代表?

A.敦厚之美

B.秀丽之美

C.阳刚之美

D.萧瑟之美


相似考题
更多“9、颜体在书史上是什么风格书风的典型代表?”相关问题
  • 第1题:

    商周“钟鼎文”的书风特点及演变规律是什么?


    正确答案: 商周是奴隶社会青铜时代,“钟鼎文”就是青铜器的铭文,又称“金文”,属古文大篆体系。商人在意识形态上相信鬼神可以主宰人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商王事无巨细都得占卜,所以有大量甲骨文流传下来,成为商代书法的主要形式。商代青铜器有铭文的大多只二三字,长至十字或数十字的为数不多,书风也受甲骨文的影响。西周在意识形态上把神人格化,重视礼乐制度,“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敬而远之”。(《礼记·表记》)所以甲骨文退下历史舞台,钟鼎文走上历史舞台成了主角。西周青铜器有铭文的很多,所以钟鼎文成了西周书法的典型形式。
    商朝钟鼎文因受甲骨文影响,用笔方折,有笔画瘦硬细劲的,如《戍嗣子鼎》铭。也有腆壮的,如《司母戊大鼎》铭。铭文较长的《小臣艅犀尊》铭,笔画劲利而丰腴,结体严谨,是商代的代表作品。
    西周是我国古代社会文明最昌盛的时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文化比商朝有很大的进步。西周钟鼎文是随着礼乐制度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商与西周钟鼎文书体一脉相承,周初承商之续,还留有方折笔势,在风格上虽有瑰异、雄奇、平实等的差异,但在整体上凝重自然的时代风貌是很明显的。如武王时的《天亡簋》(即大丰簋),铭文八行七十六字,字形大小随形而施,参差错落自然生动,结体古朴凝重,行气贯连,已显西周特色。康王时的《大盂鼎》,铭文字大,形体严谨,字形瑰丽奇伟,笔画中肥而首尾出锋,是西周前期的代表作品。西周中期钟鼎文出现了典型的西周风格,笔势由方折变圆转,早期狞厉凝重的气象消失而趋于典雅,出现圆润工整、端庄肃穆的时代风貌。如《大克鼎》铭,字迹大,前半有阳线格栏,字体规整,笔画均匀而遒劲,体势舒展端庄,是中期代表作品,后期延此而向前发展。西周晚期是钟鼎文的全盛期,典雅的风格更趋成熟,杰作众多。如《散氏盘》铭,字体茂美,结体错落多姿,用笔圆厚质朴,气势壮丽豪迈,是西周钟鼎文的杰作。《毛公鼎》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是西周长铭的代表作。笔法精美绝伦,纵向结体,严谨遒劲,行气流贯,十分难得。《毛公鼎》铭和《颂鼎》铭是西周大篆书体的成熟之作。《虢季子白盘》形体浩大,铭文字迹体势优美,是西周宣王时期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字迹出于大篆而与大篆不完全相同,实为秦石鼓文的滥觞……
    虢盘铭体势,应该就是籀文。”(马承源《商和西周的金文》)可见大篆在此时已有了变化。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周王室失去对各诸侯国的控制能力,青铜器的制造冲破王室界线很快在各诸侯国发展起来,从此中国社会在诸侯国互相兼并的战乱中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大篆文字有了变异,各国文字不统一,出现地方特色。在书风上,笔画由厚重向纤细转变,结体向纵长发展。西土秦国继承西周文化传统,钟鼎文延西周晚期向前发展。如《秦公毁》、《秦公钟》、《秦公簋》、和著名的《石鼓文》,在文字上既与西周大篆一脉相承,又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古文字学家认为秦系文字就是籀文。
    其它各国文字,变化较奇异,结体修长,用笔纤细,胡小石先生分为齐、楚两派。齐、楚都属纤细书风,但齐派严整刚正,北方诸国近齐。楚国则变动流利,南方诸国近楚。这些国家的文字变化,有的异变至不可识的程度,故此历史上有“六国异文”之称。由商至战国,是古文大篆文字完整的发展阶段,胡小石《书艺略论》说:“自殷至西周早期铜器上所见方笔用折之文字,相当于古文。可举大盂鼎为例,甲骨刻辞亦属此类。自西周中叶以下至东周早期铜器上所见圆笔用转之文字,相当于大篆。可举散氏盘、毛公鼎为例……大篆发展至春秋时,用笔日趋纤细……以后日益诡变,至不可识。考古者所称六国文字,实为大篆在河东与江外演变之末流。古代文字至此,已呈分裂现象。”最后由秦国统一六国异文,变成小篆(即秦篆),完成了篆书的新体制的创造。

  • 第2题:

    小篆在书法史上的贡献及其书艺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自春秋战国以来,经过四个世纪的战乱,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嬴政(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统一。秦始皇建国后实施一系列巩固统一的重大措施,如建郡县制、修长城、开灵渠、修道路,统一度量衡、货币等。其中支持承相李斯主持文字统一是秦朝重要的文化建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在沿续西周文字传统的秦系文字的基础上统一全国文字,创秦篆。“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爱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是也。”(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向全国推行,并作教育蒙童的课本,进行文字普及,从而完成了几千年以来文字自然发展的第一次全面总结。郭沫若说:“秦始皇帝统一文字是有意识地进一步的人为统一。中国文字的趋于一统,事实上并不始于秦始皇,自殷代以来,文字在逐渐完密的同时,也在逐渐普及,由黄河流域浸润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周所留下来的金文,是官方文字,无分南北东西,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晚周的兵器刻款、陶文、印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有区域性的不同。中国幅员广阔,文字流传到各地,在长远的期间发生了区域性的差别……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这是在文化上的一项大功绩。”
    秦代小篆字体比大篆少象形意味,是篆书发展上最后的有重大影响的形式。小篆笔画圆润流畅,结体呈纵势长方形,对称均衡、比古文大篆有结构严谨统一的特点。目前流传下来的秦代书迹有碑刻、竹简墨书、诏版、权量以及印符文字等。秦始皇东巡时刻的泰山、峄山、琅邪台、之罘、碣石、会稽等刻石,都是标准小篆,相传出于丞相李斯手笔。但大多已毁,泰山刻石仅存九个半残字,琅邪台刻石亦字迹漫漶,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都是后人的摹刻。这些刻石的小篆文字,“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字体严谨工整,而古厚之气自存。用笔圆润,“骨气丰匀,方圆妙绝”,故有“玉筋篆”之称。字的结体疏密停匀,平稳凝重之中透有逸
    致,的确是小篆的精工之作,号为“秦书之冠”。秦代遗物中的新郪虎符和阳陵虎符所用小篆与李斯刻石体势相同。秦代小篆和李斯书艺对后世篆书发展影响深远,如唐代的李阳冰、元朝的吾丘衍等都是继承秦小篆和李斯书艺的著名篆书家,影响所至一直波及到今日。秦代小篆书遗物还有大量权量和诏版,但笔意比刻石草率,结字趋于方严,有的还杂有隶书笔意。秦印章文字和瓦当文字也是小篆体,但更为自由活泼,形体变化多姿,对后代书家和篆刻家多有裨益。

  • 第3题:

    在书法中颜体的代表人物是()。


    正确答案:颜真卿

  • 第4题:

    汉简在书法史上有什么意义?它的书艺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篆书与隶书在文字史和书法史上属于两大阶段,秦代以前是篆书体系,古文大篆的象形意味很浓,因而形体和笔画繁简变化很大。秦小篆将篆书统一和规范化,象形性减弱而符号性加强,可视为象形古文字的终点。秦隶承楚隶,“令隶人佐书”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隶书,汉代承袭秦隶的势头而有很大的发展。隶书是符号化新文字的开始,由篆书向隶书的衍变,具有由不定型向定型、由象形向符号转化的性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汉之际正处于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时期,秦代通行的书体是篆书,汉代通行的书体是隶书,而我们目前看到的汉代碑碣刻石,除少量是西汉作品外,大量是东汉的作品。如华山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这些著名碑石的书法,已是相当成熟的隶书。隶书在成熟之前,必然有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在西汉碑石极少出土的情况下,无从论述。建国以后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发现大量汉代竹木简书,如居延汉简、马王堆汉简、武威汉简、甘谷汉简等。其中有大量是属于西汉时期的,这时西汉书法面貌才得以看清,由篆书向隶书的转化以及真、行、草书的形成和发展才得以知晓。所以说汉简的发见在我国文字史和书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木简册和山东临沂出土的《孙殡兵法》竹简,是西汉前期作品,从文字性质看,虽属隶书,但在笔法上仍然保留着篆书用转的痕迹。用笔随便,有方有圆,但还没有明显的波磔。结字还不是严格的方整形体,显然与湖北云梦睡虎地的秦简隶书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内蒙古出土的居延汉简,是汉简中的精品,其中有不少有纪年。属于西汉的有汉武帝、昭帝、宣帝时的作品。如《太始三年简》、《元凤元年简》、《本始二年简》等,已是成熟的隶书。方折的笔势很明显,波磔俯仰也较突出。可见由古隶向汉隶转化,隶书已脱离篆书而独立成体,汉武帝时隶书已露八分书势。特别是河北定县出土的汉宣帝时的汉简,波磔分明、工稳秀丽,已与东汉成熟的汉碑无异,汉简的发见改变了隶书成熟于东汉的旧说。这些简书大都是下层吏人所书,书法的发展和一个新书体的形成和发展,是千万个无名书家们共同实践的结果,并非少数圣人所创。所以也改变了历史上王次仲、蔡邕造八分的说法,证明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

  • 第5题:

    ()可谓是清代前期崇董书风的代表人物,()是清代崇董书风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人物,()是崇董书风中的佼佼者,崇董书风中时称“姜汪”的是指()、()。


    正确答案:查士标、沈荃、查昇、姜宸英、汪士鋐

  • 第6题:

    试述宋代书法在书史上的特殊地位。


    正确答案: ①经过五代之后,宋初略有重振衰风之势;
    ②宋代优惠文人的政策促成了文人的自尊意识,儒佛道思想的结合,使宋代的书法尚意为主流;
    ③宋代是书史上“帖学”的形成期;
    ④南宋和金代的书法大多受苏黄米的影响;
    ⑤宋代的书法理论在唐代的基础上确有建树和特色。题跋式的书法理论,使诗书画三者融为一体,对后世的文人书画有着深远的影响。

  • 第7题:

    吴门书派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这一书派具有什么样的特质?他们书法的审美取向对明初的台阁体有怎样的突破?阐述吴门书派代表的书风。


    正确答案: 明代初年,朱元璋因他的敌手张士诚曾经据吴,又因苏州地区经济发达,更有许多富可敌国的大户,故对苏州地区的文人和经济实行了钳制。成祖时,首都北迁,政治中心北移,到成化时,这种政治、经济上的钳制政策逐渐放松,文人书画家的创作变得自由起来。明代中期的书法,逐渐从初期的台阁体迷雾中走出来,台阁体书法是为了应试的需要,而吴门书家则不受宫廷的束缚,创作显得自由,于是书法活动有中心,也由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转向商业经济繁荣的苏南地区,尤其集中在苏州一带,并以吴门书派的出现为标志。苏南大都会苏州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经济富庶,商业繁荣,文人雅士聚集在此,书法家群体的地域集中在这个时期显得尤为突出。吴门书派一时汇为巨流,成为明代史上最大的书法流派,打破了明代初期以来表面繁荣而实质虚空的书坛局面,成为明代中期书法的主流。这些书家,能名摆脱台阁体的束缚,摒弃学习时人而直追唐宋,并提倡发扬个性,自立门户。他们的书法思想和书法实践对吴门书派的形成起着直接的先导作用。
    吴门书派的代表人物是祝允明、文征明、陈淳、王宠。
    祝允明真、行、草诸体皆能,尤以小楷和狂草两极最为擅长,他的小楷精致典雅,深得晋人之法,又时出已意。其草书为明代第一手,草书洋溢着自己的激情和才华,善于用点,飞动跳跃,与缠绕的笔画有对比之趣,随性情所至但不失法度。体现了强烈的个性意识。
    文征明篆隶楷行草各体皆擅,小楷以法钟王,早期小楷作品受赵孟俯的影响,50岁后,小楷渐入境,成为卓有成就的大家。
    陈淳,书法成就在草书上,后人评价极高,笔气纵横,天真烂漫,近乎狂放的草书对晚明个性思想解放影响下的浪漫书风有着先导作用。
    王宠的小楷是继文征明之后的又一圣手,他的小楷,富有晋韵,丰富多变的用笔,平中见奇的结体,疏朗有致的章法,和高古旷逸的气息,显露出自然的审美情趣。

  • 第8题:

    问答题
    商周“钟鼎文”的书风特点及演变规律是什么?

    正确答案: 商周是奴隶社会青铜时代,“钟鼎文”就是青铜器的铭文,又称“金文”,属古文大篆体系。商人在意识形态上相信鬼神可以主宰人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商王事无巨细都得占卜,所以有大量甲骨文流传下来,成为商代书法的主要形式。商代青铜器有铭文的大多只二三字,长至十字或数十字的为数不多,书风也受甲骨文的影响。西周在意识形态上把神人格化,重视礼乐制度,“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敬而远之”。(《礼记·表记》)所以甲骨文退下历史舞台,钟鼎文走上历史舞台成了主角。西周青铜器有铭文的很多,所以钟鼎文成了西周书法的典型形式。
    商朝钟鼎文因受甲骨文影响,用笔方折,有笔画瘦硬细劲的,如《戍嗣子鼎》铭。也有腆壮的,如《司母戊大鼎》铭。铭文较长的《小臣艅犀尊》铭,笔画劲利而丰腴,结体严谨,是商代的代表作品。
    西周是我国古代社会文明最昌盛的时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文化比商朝有很大的进步。西周钟鼎文是随着礼乐制度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商与西周钟鼎文书体一脉相承,周初承商之续,还留有方折笔势,在风格上虽有瑰异、雄奇、平实等的差异,但在整体上凝重自然的时代风貌是很明显的。如武王时的《天亡簋》(即大丰簋),铭文八行七十六字,字形大小随形而施,参差错落自然生动,结体古朴凝重,行气贯连,已显西周特色。康王时的《大盂鼎》,铭文字大,形体严谨,字形瑰丽奇伟,笔画中肥而首尾出锋,是西周前期的代表作品。西周中期钟鼎文出现了典型的西周风格,笔势由方折变圆转,早期狞厉凝重的气象消失而趋于典雅,出现圆润工整、端庄肃穆的时代风貌。如《大克鼎》铭,字迹大,前半有阳线格栏,字体规整,笔画均匀而遒劲,体势舒展端庄,是中期代表作品,后期延此而向前发展。西周晚期是钟鼎文的全盛期,典雅的风格更趋成熟,杰作众多。如《散氏盘》铭,字体茂美,结体错落多姿,用笔圆厚质朴,气势壮丽豪迈,是西周钟鼎文的杰作。《毛公鼎》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是西周长铭的代表作。笔法精美绝伦,纵向结体,严谨遒劲,行气流贯,十分难得。《毛公鼎》铭和《颂鼎》铭是西周大篆书体的成熟之作。《虢季子白盘》形体浩大,铭文字迹体势优美,是西周宣王时期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字迹出于大篆而与大篆不完全相同,实为秦石鼓文的滥觞……
    虢盘铭体势,应该就是籀文。”(马承源《商和西周的金文》)可见大篆在此时已有了变化。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周王室失去对各诸侯国的控制能力,青铜器的制造冲破王室界线很快在各诸侯国发展起来,从此中国社会在诸侯国互相兼并的战乱中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大篆文字有了变异,各国文字不统一,出现地方特色。在书风上,笔画由厚重向纤细转变,结体向纵长发展。西土秦国继承西周文化传统,钟鼎文延西周晚期向前发展。如《秦公毁》、《秦公钟》、《秦公簋》、和著名的《石鼓文》,在文字上既与西周大篆一脉相承,又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古文字学家认为秦系文字就是籀文。
    其它各国文字,变化较奇异,结体修长,用笔纤细,胡小石先生分为齐、楚两派。齐、楚都属纤细书风,但齐派严整刚正,北方诸国近齐。楚国则变动流利,南方诸国近楚。这些国家的文字变化,有的异变至不可识的程度,故此历史上有“六国异文”之称。由商至战国,是古文大篆文字完整的发展阶段,胡小石《书艺略论》说:“自殷至西周早期铜器上所见方笔用折之文字,相当于古文。可举大盂鼎为例,甲骨刻辞亦属此类。自西周中叶以下至东周早期铜器上所见圆笔用转之文字,相当于大篆。可举散氏盘、毛公鼎为例……大篆发展至春秋时,用笔日趋纤细……以后日益诡变,至不可识。考古者所称六国文字,实为大篆在河东与江外演变之末流。古代文字至此,已呈分裂现象。”最后由秦国统一六国异文,变成小篆(即秦篆),完成了篆书的新体制的创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可谓是清代前期崇董书风的代表人物,()是清代崇董书风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人物,()是崇董书风中的佼佼者,崇董书风中时称“姜汪”的是指()、()。

    正确答案: 查士标、沈荃、查昇、姜宸英、汪士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汉简在书法史上有什么意义?它的书艺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篆书与隶书在文字史和书法史上属于两大阶段,秦代以前是篆书体系,古文大篆的象形意味很浓,因而形体和笔画繁简变化很大。秦小篆将篆书统一和规范化,象形性减弱而符号性加强,可视为象形古文字的终点。秦隶承楚隶,“令隶人佐书”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隶书,汉代承袭秦隶的势头而有很大的发展。隶书是符号化新文字的开始,由篆书向隶书的衍变,具有由不定型向定型、由象形向符号转化的性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汉之际正处于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时期,秦代通行的书体是篆书,汉代通行的书体是隶书,而我们目前看到的汉代碑碣刻石,除少量是西汉作品外,大量是东汉的作品。如华山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这些著名碑石的书法,已是相当成熟的隶书。隶书在成熟之前,必然有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这在西汉碑石极少出土的情况下,无从论述。建国以后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发现大量汉代竹木简书,如居延汉简、马王堆汉简、武威汉简、甘谷汉简等。其中有大量是属于西汉时期的,这时西汉书法面貌才得以看清,由篆书向隶书的转化以及真、行、草书的形成和发展才得以知晓。所以说汉简的发见在我国文字史和书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木简册和山东临沂出土的《孙殡兵法》竹简,是西汉前期作品,从文字性质看,虽属隶书,但在笔法上仍然保留着篆书用转的痕迹。用笔随便,有方有圆,但还没有明显的波磔。结字还不是严格的方整形体,显然与湖北云梦睡虎地的秦简隶书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内蒙古出土的居延汉简,是汉简中的精品,其中有不少有纪年。属于西汉的有汉武帝、昭帝、宣帝时的作品。如《太始三年简》、《元凤元年简》、《本始二年简》等,已是成熟的隶书。方折的笔势很明显,波磔俯仰也较突出。可见由古隶向汉隶转化,隶书已脱离篆书而独立成体,汉武帝时隶书已露八分书势。特别是河北定县出土的汉宣帝时的汉简,波磔分明、工稳秀丽,已与东汉成熟的汉碑无异,汉简的发见改变了隶书成熟于东汉的旧说。这些简书大都是下层吏人所书,书法的发展和一个新书体的形成和发展,是千万个无名书家们共同实践的结果,并非少数圣人所创。所以也改变了历史上王次仲、蔡邕造八分的说法,证明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颜体书的特点是什么?它在中国书法史中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颜体书为唐朝刑部尚书、太子太师、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所创。颜真卿秉承家学,远追秦汉六朝遗风,近取张旭、褚遂良笔法,兼熔当时民间书法为一炉。其正楷书体端庄雄伟、大气磅礴。体形方整,而结构则外紧内松,善于避让。章法上字口丰满,字大撑格,茂密森严,似拙反奇,平整中见险劲之姿。在用笔上吸收了篆书、草书挺拔绵韧的笔意,易方为圆,遒劲豪宕,顿挫分明。横画细而不枯,竖画粗而不肥,两侧竖画多呈弓状,且弓背向外。捺画虽粗硕而又锋颖锐出,坚利挺拔。转折处不折不顿提笔另下而又浑然天成,开盛唐一代雄风。颜体字的出现,突破了二王及初唐欧、虞、褚、薛四大家以秀雅为尚的美学观念,以“雄”代秀,以“俗”代雅,以肥硕代瘦硬,能充分体现盛唐时代气势、威严、雄心勃勃、蒸蒸日上的时代风貌,把中国的楷书推向了高峰。
    颜体书法所以为历代绝大多数人推崇褒扬,固然由于其书法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但他刚正不阿、维护统一、以身殉国的崇高品质,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后人所评:“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欧阳修《六一题跋》)。苏轼在其《东坡题跋》中盛赞颜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遂奄有汉、遂魏、晋、宋以来风流”,“颜鲁公书磊落巍峨,自是台阁中物”。但是也有人批评他的书法如“村夫大脚”“沉重不清畅”。宋代米芾在其《书史》中评论说:“颜行书可观,真书便入俗品”,“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从此,古法荡然无遗矣。”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人评曰:“书之美者,莫若颜鲁公;然书法之坏,自鲁公始。”这说明,唯敢于损益古法、才能创新。
    对颜真卿书法的褒贬不同,也说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审美观念也各有差异。但对要学习颜体书的人来说,确实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握颜书的特点。古语云:“学颜忌臃肿,学柳忌拔张”。这话应仔细体察,引以为诫。颜体真书,传世较多,其名世的代表作有:《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元次山碑》、《东方朔画赞》、《多宝塔碑》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邓石如的书艺在清代书法史上的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邓石如处于清代碑学大盛的初期,是集书法、篆刻于一身,真、草、隶、篆四体皆备的大书家,他的书艺成就主要在篆、隶书方面。篆隶书的发展是构成清代书艺成就的主要因素,清初篆隶书虽不乏名家,但他们的成就和影响都没有邓石如的深远,因此说邓石如在篆隶书上的成就奠定了清代篆隶书和碑学发展的基础,尽管在当时受到内阁大学士翁方纲的贬斥和排挤,但动摇不了他在清代书法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起自寒门,终生布衣。早年好刻石,“仿汉人玉篆甚工”,后来在书法的功底上“印以书出”,在清代篆刻复兴、流派云起的乾嘉时代,以他雄健的腕力运刀如笔,于浙派、徽派之外创立圆劲刚健、婀娜多姿的“邓派”,又称“皖派”,对后来的印坛产生很大的影响。邓石如在书法上用过苦功,“乃好石鼓文,李斯《峄山碑》、《泰山刻石》,《汉启母阙》,《敦煌太守碑》,苏建《国山碑》及皇象《天发神谶碑》,李阳冰《城隍庙碑》、《三坟记》,每种临摹各百本。又苦篆体不备,手写说文解字二十本,半年而毕。复旁搜三代钟鼎及秦汉瓦当、碑额,以纵其势,博其趣。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乃就寝,寒暑不辍。五年篆书成,乃学汉分。临《史晨》前后碑、《华山碑》、《白石神君》、《张迁》、《校官》、《孔羡》、《受禅》、《大飨》各五十本,三年分书成。”完成了他的书艺奠基之功。又将篆隶书的深厚功底和成就通于真、行、草书,真草隶篆交互为用,浑然一体。再加连年“访求金石碑刻,物色贤豪”,足迹遍名山大川,茅店野宿,多得江山之助,终于成就了邓派书艺创造。
    邓石如篆书以二李为宗,又旁搜博取,“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而别有情意熔铸”,达到合心应手的境地。邓石如写篆书不像元代吾丘衍以来用秃毫以及王澍用烧毫那样,他善用长锋羊毫,以凝炼而舒畅之笔,正锋直落,如锥划沙。更重要的是他以隶笔入篆,挥运自如,起笔处往往见锋,又“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形成“茂密浑劲,苍古奇伟,雅健妙丽”的特点,以瘦劲而气体磅礴见风神。邓石如篆书突破了二李的局限,“一变故态,用笔如行云流水,结字如瑶草琪花,茂密伟丽”,(《书法精论》)为清代篆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杨守敬说他“以柔毫作篆,博大精深”,“自完白后,篆业大昌”。康有为誉之为“集篆之大成”。邓石如的隶书从汉隶入手,得力于《曹全碑》的遒丽,《史晨碑》的从容秀雅,《衡方碑》的淳厚,《夏承碑》的奇古,《石门颂》的纵肆,终之于隋墓志《张俭》而出之己意。以篆、草笔意入隶是形成邓石如隶书特征的关键,包世臣说:“山人移篆分以作今隶”,“分书则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结体极严正,而浑融无迹,善约峄山、国山之法而为之。”尤其是晚年的隶书,如《宋敖陶孙诗评条屏》淋漓尽致,跌宕多姿,“有十荡十决之雄,兼一觞一咏之乐”。包世臣认为邓石如的隶书达到了“平和简敖,遒丽天成”的境界。
    清代的隶书家,邓石如之前有郑簠,其书得《曹全碑》之逸而兼《史晨》,隶中用草笔,故多飞动之致。金农隶书得力于《华山碑》,因参入漆书笔意而得浓密之致,又多侧锋,于拙中见巧,确有诗人之韵、画家之趣、书家之功。与邓石如同代而稍后的伊秉绶,师《衡方碑》、《郙阁颂》、《弔比干文》,以颜楷笔意写隶字,体方笔圆,寓巧于拙,愈大愈壮,挺健刚直,苍古雄茂。此外还有何绍基、陈鸿寿、朱彝尊、桂馥、黄易等,这些书家都有独特的风彩和贡献。
    邓石如正书直法北碑,以篆隶笔法入之,峻峭蕴藉,挺健秀逸,“一洗圆润之习,遂开有清一代碑学之宗”。行草书气体浑厚开张,以篆隶笔意兼帖之风韵,独具神貌。邓石如的书艺成就,深入地启掘和发扬了碑版书艺之美,为清代碑学大盛打开大门,在书学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不愧为清代第一大书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陶宗仪的书论《书史会要》一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陶宗仪不以书法名世,但对于古学无所不窥,尤致力于字学、书学。著书论《书史会要》九卷,对上起三皇五帝,下至元代的书法家及其书迹,进行了翔实的考证,精到的评析,用词简捷、准确、扼要,探源辟流,类比明晰,令人一目了然。《中国文艺辞典》(孙良工编纂)称此书“为书史中最重要的著作”。陶宗仪,浙江黄宕人。生卒年不详。元朝举进士不中,即开学馆,以教学自给。明朝洪武初年,官府屡次征荐其为官不应。闭门著书,著作甚多。

  • 第14题:

    清代初期,查士标、沈荃、姜宸英等书家的书法风格延续属于()

    • A、赵孟铫书风
    • B、董其昌书风
    • C、以碑破帖书风
    • D、碑派书风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为什么说唐草三杰是盛、中唐浪漫书风的出色代表?


    正确答案:贺知章、张旭、怀素是盛中唐时期最具有创新熟悉和时代精神的出色版家,由于他们的勤奋,使盛中唐以草书为代表的浪漫书风走向了极致,并铸就了草书史上的岑岭。
    贺知章的草书用笔畅快淋漓,点画激越,粗细相间,真假相伴,结体左俯右仰,随势而就,章法似乎潺潺流水,一贯而下,充分地体现了他那风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
    张旭的草书用笔如千钧之力腾空而下,连绵处似乎黄河之水奔腾不断,笔画的粗细、轻重,章法的奇倚迭宕,墨色的浓淡枯湿,无处不展示了狂草剧烈的震动力。
    怀素的草书多用中锋运笔,辗转反侧,连绵连续,有迅雷不敷掩耳之势,结字疏密相倚,开合有致,正欹错落,字的巨细往往失走通例,出人意表,营建一种曲线行径,波幅不定的独特的章法,用墨浓中有淡,枯中有润,改变中孕含着自然的韵律,所谓为所欲为而不逾矩。他的这种发展,使草书的技法与书家的浪漫情怀联合的越发完满,对后代孕育发生了极大的影响。

  • 第16题:

    颜体书的特点是什么?它在中国书法史中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颜体书为唐朝刑部尚书、太子太师、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所创。颜真卿秉承家学,远追秦汉六朝遗风,近取张旭、褚遂良笔法,兼熔当时民间书法为一炉。其正楷书体端庄雄伟、大气磅礴。体形方整,而结构则外紧内松,善于避让。章法上字口丰满,字大撑格,茂密森严,似拙反奇,平整中见险劲之姿。在用笔上吸收了篆书、草书挺拔绵韧的笔意,易方为圆,遒劲豪宕,顿挫分明。横画细而不枯,竖画粗而不肥,两侧竖画多呈弓状,且弓背向外。捺画虽粗硕而又锋颖锐出,坚利挺拔。转折处不折不顿提笔另下而又浑然天成,开盛唐一代雄风。颜体字的出现,突破了二王及初唐欧、虞、褚、薛四大家以秀雅为尚的美学观念,以“雄”代秀,以“俗”代雅,以肥硕代瘦硬,能充分体现盛唐时代气势、威严、雄心勃勃、蒸蒸日上的时代风貌,把中国的楷书推向了高峰。
    颜体书法所以为历代绝大多数人推崇褒扬,固然由于其书法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但他刚正不阿、维护统一、以身殉国的崇高品质,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后人所评:“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欧阳修《六一题跋》)。苏轼在其《东坡题跋》中盛赞颜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遂奄有汉、遂魏、晋、宋以来风流”,“颜鲁公书磊落巍峨,自是台阁中物”。但是也有人批评他的书法如“村夫大脚”“沉重不清畅”。宋代米芾在其《书史》中评论说:“颜行书可观,真书便入俗品”,“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从此,古法荡然无遗矣。”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人评曰:“书之美者,莫若颜鲁公;然书法之坏,自鲁公始。”这说明,唯敢于损益古法、才能创新。
    对颜真卿书法的褒贬不同,也说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审美观念也各有差异。但对要学习颜体书的人来说,确实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握颜书的特点。古语云:“学颜忌臃肿,学柳忌拔张”。这话应仔细体察,引以为诫。颜体真书,传世较多,其名世的代表作有:《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元次山碑》、《东方朔画赞》、《多宝塔碑》等。

  • 第17题:

    晚明()思潮对书法产生很大的影响,使得晚明书坛异军突起,这是继元代回归晋唐书风之后,书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代表人物有()、()、()、()、()、()等。


    正确答案:个性解放,徐渭、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

  • 第18题:

    为什么说唐草三杰是唐、中唐浪漫书风的代表?


    正确答案: 贺知章、张旭、怀素是盛中唐时期最具有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的杰出的书家,由于他们的努力,使盛中唐以草书为代表的浪漫书风走向了极致,并铸就了草书史上的高峰。
    贺知章的草书用笔酣畅淋漓,点画激越,粗细相间,虚实相伴,结体左俯右仰,随势而就,章法犹如潺潺流水,一贯而下,充分地体现了他那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
    张旭的草书用笔如千钧之力腾空而下,连绵处仿佛黄河之水奔腾不息,笔画的粗细、轻重,章法的奇倚迭宕,墨色的浓淡枯湿,无处不展示了狂草强烈的震撼力。
    怀素的草书多用中锋运笔,辗转反侧,连绵不断,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结字疏密相倚,开合有致,正欹错落,字的大小往往失去常规,出人意料,营造一种曲线行动,波幅不定的独特的章法,用墨浓中有淡,枯中有润,变化中孕含着自然的韵律,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的这种发展,使草书的技法与书家的浪漫情怀结合的更加完美,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第19题:

    问答题
    陶宗仪的书论《书史会要》一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陶宗仪不以书法名世,但对于古学无所不窥,尤致力于字学、书学。著书论《书史会要》九卷,对上起三皇五帝,下至元代的书法家及其书迹,进行了翔实的考证,精到的评析,用词简捷、准确、扼要,探源辟流,类比明晰,令人一目了然。《中国文艺辞典》(孙良工编纂)称此书“为书史中最重要的著作”。陶宗仪,浙江黄宕人。生卒年不详。元朝举进士不中,即开学馆,以教学自给。明朝洪武初年,官府屡次征荐其为官不应。闭门著书,著作甚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唐草三杰是唐、中唐浪漫书风的代表?

    正确答案: 贺知章、张旭、怀素是盛中唐时期最具有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的杰出的书家,由于他们的努力,使盛中唐以草书为代表的浪漫书风走向了极致,并铸就了草书史上的高峰。
    贺知章的草书用笔酣畅淋漓,点画激越,粗细相间,虚实相伴,结体左俯右仰,随势而就,章法犹如潺潺流水,一贯而下,充分地体现了他那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
    张旭的草书用笔如千钧之力腾空而下,连绵处仿佛黄河之水奔腾不息,笔画的粗细、轻重,章法的奇倚迭宕,墨色的浓淡枯湿,无处不展示了狂草强烈的震撼力。
    怀素的草书多用中锋运笔,辗转反侧,连绵不断,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结字疏密相倚,开合有致,正欹错落,字的大小往往失去常规,出人意料,营造一种曲线行动,波幅不定的独特的章法,用墨浓中有淡,枯中有润,变化中孕含着自然的韵律,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的这种发展,使草书的技法与书家的浪漫情怀结合的更加完美,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隶书和八分书是怎么回事?东汉八分书的典型风格及代表作品有哪些?

    正确答案: 何谓八分书,历来说法不一。从书法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八分书属隶书范畴,是隶体的一种。在时间上应是先隶而后分。胡小石先生说:“隶书既成,渐加波磔,以增华饰,则为八分。”可见八分书是在隶书方折平直笔势的基础上,随书写实践的衍进,去质而从文,化直笔为波磔俯仰,化古隶中篆势下垂的竖势波尾为横势左右波磔的分势,形成如翚斯飞的形式美感和“八角垂芒”的妙趣。“言八分者,切不可为后来《宣和书谱》所引蔡文姬‘八分篆,二分隶’之伪证所误。八分之八,在此不可读为八九之八,乃以八之相背,状书之势者。”(胡小石《书艺略论》)八分书在书写上强调分势,与隶书有不同的体势和韵味,艺术境界亦不同。
    西汉八分书的风貌已在居延、武威等地出土的竹木简书中显露出来,东汉八分书继西汉的势头向前衍进,八分书的艺术境界和风格更鲜明突出,更丰富多彩。由于东汉官府记工役、叙祀典多立碑刻石,社会上盛行树碑立传,歌功颂德之风,“托金石之坚,广传后也”,因此碑碣云起,八分书借碑石得以留传。东汉八分书到桓帝、灵帝时达到极盛,法度严谨而又灿烂多姿。
    细劲奇逸的风格以《礼器碑》为代表,此碑立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内。碑字精妙峻逸,秀劲庄严的形质之中流出奇逸之趣,清王澍说此碑“瘦劲如铁,变化若龙”。笔法细劲而雄健,历来认为是继承春秋齐国青铜铭文的特色,实际上在西汉的简书中也多有类似的细劲书风。此碑历来受书家推崇,视为隶法极则。杨守敬《平碑记》说:“汉隶如《开通褒斜道》、《扬君石门颂》之类,以性情胜者也;《景君》、《鲁峻》、《封龙山》之类,以形质胜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论之,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所以难也。”《韩仁铭》在结体和笔法上与《礼器碑》近似,但稍为疏朗,用笔遒劲朴实,不如《礼器碑》之变化奇异,书风稍有不同。典雅华美的风格以《西岳华山庙碑》为代表。此碑原石在明代地震时裂毁,后代重刻。历来推此碑为汉隶第一精品。碑字结体方整匀称,用笔法度端严,波磔分明,俯仰有致而骨气洞达,有“八角垂芒”之妙,华饰之美犹为突出,少古朴深藏之致。属于东汉后期隶书八分极盛时的代表作品。《夏承碑》与此碑风格近似,精工华美一致,而笔法较华山碑更为奇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在长达700多年的福建刻书史上,()被视为福建刻书代表。
    A

    汀州四堡

    B

    福州

    C

    莆田

    D

    建阳书坊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清代初期,查士标、沈荃、姜宸英等书家的书法风格延续属于()
    A

    赵孟铫书风

    B

    董其昌书风

    C

    以碑破帖书风

    D

    碑派书风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吴门书派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这一书派具有什么样的特质?他们书法的审美取向对明初的台阁体有怎样的突破?阐述吴门书派代表的书风。

    正确答案: 明代初年,朱元璋因他的敌手张士诚曾经据吴,又因苏州地区经济发达,更有许多富可敌国的大户,故对苏州地区的文人和经济实行了钳制。成祖时,首都北迁,政治中心北移,到成化时,这种政治、经济上的钳制政策逐渐放松,文人书画家的创作变得自由起来。明代中期的书法,逐渐从初期的台阁体迷雾中走出来,台阁体书法是为了应试的需要,而吴门书家则不受宫廷的束缚,创作显得自由,于是书法活动有中心,也由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转向商业经济繁荣的苏南地区,尤其集中在苏州一带,并以吴门书派的出现为标志。苏南大都会苏州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经济富庶,商业繁荣,文人雅士聚集在此,书法家群体的地域集中在这个时期显得尤为突出。吴门书派一时汇为巨流,成为明代史上最大的书法流派,打破了明代初期以来表面繁荣而实质虚空的书坛局面,成为明代中期书法的主流。这些书家,能名摆脱台阁体的束缚,摒弃学习时人而直追唐宋,并提倡发扬个性,自立门户。他们的书法思想和书法实践对吴门书派的形成起着直接的先导作用。
    吴门书派的代表人物是祝允明、文征明、陈淳、王宠。
    祝允明真、行、草诸体皆能,尤以小楷和狂草两极最为擅长,他的小楷精致典雅,深得晋人之法,又时出已意。其草书为明代第一手,草书洋溢着自己的激情和才华,善于用点,飞动跳跃,与缠绕的笔画有对比之趣,随性情所至但不失法度。体现了强烈的个性意识。
    文征明篆隶楷行草各体皆擅,小楷以法钟王,早期小楷作品受赵孟俯的影响,50岁后,小楷渐入境,成为卓有成就的大家。
    陈淳,书法成就在草书上,后人评价极高,笔气纵横,天真烂漫,近乎狂放的草书对晚明个性思想解放影响下的浪漫书风有着先导作用。
    王宠的小楷是继文征明之后的又一圣手,他的小楷,富有晋韵,丰富多变的用笔,平中见奇的结体,疏朗有致的章法,和高古旷逸的气息,显露出自然的审美情趣。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