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组成、功效、主治证、方义等方面比较理中丸和四君子汤的异同。

题目

试从组成、功效、主治证、方义等方面比较理中丸和四君子汤的异同。


相似考题
更多“试从组成、功效、主治证、方义等方面比较理中丸和四君子汤的异同。”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从组成、主治、病机、方义、功效等方面分析藿香正气散。


    正确答案: 藿香正气散的组成有:藿香、白芷、苏叶、厚朴、大腹皮、白术、茯苓、桔梗、陈皮、半夏、生姜、大枣、甘草。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证见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或山岚瘴疟等。病机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郁;湿阻中焦,升降失司。方用藿香为君,外散在表风寒,内化在里湿浊,辟秽和中,升清降浊;苏叶、白芷外散风寒,兼以化湿;半夏、厚朴燥湿和胃,降逆止呕;此四味助藿香解表化湿。桔梗宣利肺气,陈皮理气和中,大腹皮行气消胀,此三味舒畅三焦气机,以助解表化湿;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生姜、大枣、甘草健脾和胃,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共奏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

  • 第2题:

    大补阴丸主治何证,试从方义分析人手,归纳其配伍特点。


    正确答案:大补阴丸主治阴虚火旺证。方中重用熟地、龟板滋阴潜阳,壮水制火,即所谓培其本,共为君药。继以黄柏苦寒泻相火以坚阴;知母苦寒而润,上能清润肺金,下能滋清肾水,与黄柏相须为用,苦寒降火,保存阴液,平抑亢阳,即所谓清其源,均为臣药。应用猪脊髓、蜂蜜为丸,此乃血肉甘润之品,填精益髓,既能助熟地、龟板以滋阴,又能制黄柏之苦燥,俱为佐使。诸药合用,滋阴精而降相火,培其本而清其源。其配伍特点体现了滋阴药与清热药相配,培本清源,两相兼顾。因滋阴药的用量大于清热药,表明其以滋阴培本为主,降火清源为辅。

  • 第3题:

    试从组成配伍,功用、主治及用法诸方面比较三承气汤的异同点。


    正确答案:三承气汤均为寒下剂,共俱泻下热结之功,皆治阳明腑实证,但大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药组成,泻下与行气并重,且用法中后下大黄,故有俱峻下热结之功,而主治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四症俱在者;小承气汤去芒硝且减枳、朴同量,三物同煮,故为轻下热结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证痞、满、实三者俱在而无燥结者;调胃承气汤只用硝、黄,不用枳、朴,另加甘草之缓,而成缓下热结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证但见燥实而无痞满者。

  • 第4题:

    四君子汤与理中丸组成内均有________等药,所以两方均具有________之功效。


    正确答案: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

  • 第5题:

    问答题
    试从组成、主治、病机、方义、功效等方面分析藿香正气散。

    正确答案: 藿香正气散的组成有:藿香、白芷、苏叶、厚朴、大腹皮、白术、茯苓、桔梗、陈皮、半夏、生姜、大枣、甘草。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证见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或山岚瘴疟等。病机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郁;湿阻中焦,升降失司。方用藿香为君,外散在表风寒,内化在里湿浊,辟秽和中,升清降浊;苏叶、白芷外散风寒,兼以化湿;半夏、厚朴燥湿和胃,降逆止呕;此四味助藿香解表化湿。桔梗宣利肺气,陈皮理气和中,大腹皮行气消胀,此三味舒畅三焦气机,以助解表化湿;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生姜、大枣、甘草健脾和胃,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共奏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试比较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在组成、功用、主治等方面的异同。

    正确答案: 两方都有石膏、粳米、甘草,但白虎汤配伍知母,竹叶石膏汤配伍竹叶、人参、麦冬、半夏。在功用方面都可清热生津,但白虎汤亲隔热之力加强,是大寒之剂,竹叶石膏汤清热之力较弱,益气养阴作用较强,是清补之方。二者主治均可壅于阳明气分邪热伤津,但白虎汤偏于气分热盛、大热、大汗出、大渴、脉洪大之证,竹叶石膏汤偏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身热多汗、口干喜饮、气逆欲呕、舌红少苔、脉虚数等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填空题
    四君子汤与理中丸组成内均有________等药,所以两方均具有________之功效。

    正确答案: 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从组成、功用、主治方面比较银翘散与桑菊饮的异同。

    正确答案: 桑菊饮与银翘散均用薄荷、连翘、桔梗、芦根、甘草,皆具疏风清热功用,均治外感风热证。但桑菊饮大多为辛凉之品,且以疏散风热,清宣肺热的桑叶、菊花为主要药物,并配伍肃降肺气的杏仁,故其肃肺止咳之力大,宜用治温病初起,表证较轻,邪热不甚,肺失清肃之咳嗽、身热不瓠口微渴、脉浮数;而银翘散有银花、竹叶,且银花、连翘用量较重,并配有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等辛散透表之品,则解表清热之力强,宜于温病初起,邪热较甚,偏重于卫表之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比较归脾汤与黄土汤的功效、主治的异同。

    正确答案: 归脾汤与黄土汤在功用上均能补脾统血,兼补阴血,用治脾虚,脾不统血之出血,面色萎黄,体倦乏力,气短食少等症。但归脾汤以益气健脾为主,并无止血治标之药,兼可养心血而足,脾不统血所致,属补气摄血治本之剂,主要用治脾气虚弱而见食少懒言,体倦乏力,月经过多,色淡淋漓不断,或便血、皮下出血等,并治心脾两虚,气虚血少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症。而黄土汤标本兼顾,既可温阳健脾,又可收敛止血,而且以收敛止血为主,其所治的出血证,是由于脾阳虚,脾不统血而致,属温阳止血之剂。主治脾阳虚弱,脾不统血之出血,凡出血而兼有畏寒肢冷,脉沉细无力等阳虚者,多用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从组成配伍,功用、主治及用法诸方面比较三承气汤的异同点。

    正确答案: 三承气汤均为寒下剂,共俱泻下热结之功,皆治阳明腑实证,但大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药组成,泻下与行气并重,且用法中后下大黄,故有俱峻下热结之功,而主治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四症俱在者;小承气汤去芒硝且减枳、朴同量,三物同煮,故为轻下热结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证痞、满、实三者俱在而无燥结者;调胃承气汤只用硝、黄,不用枳、朴,另加甘草之缓,而成缓下热结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证但见燥实而无痞满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理中丸与小建中汤在组成、功用、主治及药物配伍方面的异同。

    正确答案: 二方都主治脾胃虚寒证,以温中补虚立法,然理中丸主治中阳不足,阴寒内盛所致吐、利、冷、痛,故以干姜温中祛寒;人参、白术、甘草补中益气,乃温补并行而以温为主,具有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之功;小建中汤所治乃由中焦虚寒,肝脾不和,阴阳失调而致,以腹痛喜温喜按,心悸不宁为主证,故以饴糖为君,温中补虚,和里缓急,芍药柔肝缓急,桂枝温阳祛寒,甘草补中,生姜、大枣调和阴阳,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从组成、主治、病机、方义、功效以及配伍特点等方面分析补阳还五汤。

    正确答案: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是王清任用以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的著名方剂。其药物有生黄芪、当归身、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等。因素体元气亏虚,不能鼓动血脉运行,以致脉络瘀阻,肌肉筋脉失荣,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方中用生黄芪四两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为君药。配伍当归尾活血和血,且能化瘀不伤正,为臣药。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诸药合用,使气足以行血,瘀去络通,则筋肉得养,痿废可愈。全方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配伍特点:大剂补气药配以少量活血通络之品,使元气大振,鼓动血行,活血而不伤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理中丸与小建中汤在组成、功用、主治及药物配伍方面的异同。


    正确答案: 二方都主治脾胃虚寒证,以温中补虚立法,然理中丸主治中阳不足,阴寒内盛所致吐、利、冷、痛,故以干姜温中祛寒;人参、白术、甘草补中益气,乃温补并行而以温为主,具有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之功;小建中汤所治乃由中焦虚寒,肝脾不和,阴阳失调而致,以腹痛喜温喜按,心悸不宁为主证,故以饴糖为君,温中补虚,和里缓急,芍药柔肝缓急,桂枝温阳祛寒,甘草补中,生姜、大枣调和阴阳,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

  • 第14题:

    试从组成、功用、主治方面比较银翘散与桑菊饮的异同。


    正确答案:桑菊饮与银翘散均用薄荷、连翘、桔梗、芦根、甘草,皆具疏风清热功用,均治外感风热证。但桑菊饮大多为辛凉之品,且以疏散风热,清宣肺热的桑叶、菊花为主要药物,并配伍肃降肺气的杏仁,故其肃肺止咳之力大,宜用治温病初起,表证较轻,邪热不甚,肺失清肃之咳嗽、身热不瓠口微渴、脉浮数;而银翘散有银花、竹叶,且银花、连翘用量较重,并配有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等辛散透表之品,则解表清热之力强,宜于温病初起,邪热较甚,偏重于卫表之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 第15题:

    试比较芍药汤与白头翁汤在主治病证、临床表现、功用及用药配伍方面的异同。


    正确答案: 两者都有黄连,但芍药汤配伍黄芩、大黄、芍药、当归、木香、槟榔、肉桂、甘草,白头翁汤配伍白头翁、黄柏、秦皮。在功用方面均可清肠道之热,但芍药汤清热燥湿,调和气血,于通调中有清化之特长,而白头翁汤则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以清热中兼有涩止特长。二方均主治热壅于肠之痢疾,但芍药汤主治湿热蓄积肠中,气血失调之湿热痢,症见下痢赤多白少、肛门灼热、烦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数之证。

  • 第16题:

    问答题
    大补阴丸主治何证,试从方义分析人手,归纳其配伍特点。

    正确答案: 大补阴丸主治阴虚火旺证。方中重用熟地、龟板滋阴潜阳,壮水制火,即所谓培其本,共为君药。继以黄柏苦寒泻相火以坚阴;知母苦寒而润,上能清润肺金,下能滋清肾水,与黄柏相须为用,苦寒降火,保存阴液,平抑亢阳,即所谓清其源,均为臣药。应用猪脊髓、蜂蜜为丸,此乃血肉甘润之品,填精益髓,既能助熟地、龟板以滋阴,又能制黄柏之苦燥,俱为佐使。诸药合用,滋阴精而降相火,培其本而清其源。其配伍特点体现了滋阴药与清热药相配,培本清源,两相兼顾。因滋阴药的用量大于清热药,表明其以滋阴培本为主,降火清源为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清气化痰丸由二陈汤加减化裁而成,试比较两方在组成、功效及主治病证方面的不同点。

    正确答案: ①二陈汤是主治湿痰证的主方,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不欲饮食,或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方用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中为君药,又配伍橘红、茯苓、生姜、甘草、乌梅燥湿化痰,理气和中。②而清气化痰丸由二陈汤加减变化而来,即二陈汤去乌梅、甘草,加胆南星、瓜蒌、黄芩、杏仁、枳实而成,以胆南星为君药清热降火化痰,用治热痰证,表现为咳嗽痰黄,咯之不爽,胸膈痞满,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具有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之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四君子汤与理中丸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两方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补益中气。其不同者,仅一药之别,而功能相异。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试比较白虎加人参汤与清暑益气汤的组成、功用及主治证的异同点。

    正确答案: 两者均用知母、粳米、甘草,均可清热、益气、养阴,皆可用于暑伤气阴之证。然白虎汤加人参以石膏配人参为主清暑益气汤,清解暑热之力强。宜用于暑热偏盛,伤及气阴之证。而清暑益气汤则以西洋参配麦冬、石斛以补益气阴,用西瓜翠衣、荷梗、黄竹叶清泄暑热,益气养阴之力强,宜用于暑热不盛、气阴损伤较重之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从组成、功效、主治证、方义等方面比较理中丸和四君子汤的异同。

    正确答案: 相同点:从组成上看,理中丸和四君子汤都含有人参、白术、甘草;功效上都能够补气健脾;病机都是中焦脾胃虚弱,纳运无力。不同点:①理中丸主治中焦虚寒证,表现为腹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腹满不食,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方中用于姜为君药,重在温中祛寒,再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②而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证,表现为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方用人参为君,重在益气健脾,再与白术、甘草相配,加强益气健脾之力。两方虽用药相似,但所治病证有虚寒与气虚之侧重不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四君子汤与理中丸在组成与主治上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两方的药物组成中均有人参、白术、炙甘草三味,皆可益气补中,治疗脾虚之证。但四君子汤中三药与茯苓相伍,且人参为君药,故重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用三药与于姜相配,并以干姜为君药,故重在温中祛寒,适宜于中焦虚寒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比较蜈蚣与全蝎功效、主治病证的异同点。

    正确答案: 蜈蚣、全蝎皆有熄风镇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同可用治痉挛抽搐、疮疡肿毒、风湿顽痹等证,二药相须有协同增效作用。然蜈蚣力猛性燥,善走窜通达,熄风镇痉功效较强,又攻毒疗疮,通痹止痛效佳;全蝎性平,熄风镇痉,但攻毒散结之力不及蜈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比较麻黄汤与桂枝汤、理中汤与小建中汤、六味地黄丸与肾气丸在组成、功效和主治方面的异同点。

    正确答案: 麻黄汤
    【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6克、炙甘草3克。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桂枝汤
    【组成】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流清涕、喷嚏、鼻鸣干呕、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缓。
    理中汤
    【组成】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各90克。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腹痛喜温喜按、泻利清稀、腹满食少、呕吐、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或脾胃虚寒引起的失血,小儿慢惊,喜唾涎沫,胸痹、霍乱等。
    小建中汤
    【组成】芍药18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饴糖30克。
    【功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证。症见脘腹挛痛、喜温喜按(按之则痛减)、饮食减少,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弦细涩,或脾胃虚寒引起的虚劳发热、心悸不宁等。
    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24克,山萸肉、干山药各20克,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9克。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症见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足跟痛、小儿囟门不合,或虚火上炎而见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口燥咽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肾气丸
    【组成】干地黄240克、山茱萸肉120克、山药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牡丹皮90克、肉桂30克,炮附子30克。
    【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服6~9克,每口2次,空腹,白开水送下。亦可用汤剂,用量酌定,水煎服。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症见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质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微,喘咳,消渴,脚气,水肿,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