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脑梗死的分类与CT表现和MRI表现。”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简述出血性脑梗死CT表现?


    正确答案:又称梗死后出血,常见于大面积脑梗死,占位效应明显,在低密度脑梗死灶中出现高密度影。

  • 第2题:

    脑出血与脑梗死的CT表现相似是在慢性期


    正确答案:正确

  • 第3题:

    简述肝转移瘤的CT与MRI表现。


    正确答案:肝转移瘤的CT检出率为77%~96%。平扫可见肝实质内小而多发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密度肿块,少数可见单发。肿块密度均匀,发生钙化或出血可见肿瘤内有高密度灶,肿瘤液化坏死、囊变则肿瘤中央呈水样密度。对比增强扫描动脉期出现不规则边缘增强,门静脉期可出现整个瘤灶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平衡期对比增强消退。少数肿瘤中央见无增强的低密度,边缘强化呈高密度,外周有一稍低于肝密度的水肿带,构成所谓"牛眼征"。有时肿瘤很小也发生囊变,表现边缘增强,壁厚薄不一的囊状瘤灶。
    M.RI:显示肝内多发或单发、边缘清楚的瘤灶。T1WI常表现均匀的稍低信号,T2WI则呈稍高信号。25%肿瘤在T2WI上中心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称为"环靶征"。有时肿瘤周围T2WI表现呈高信号环,称为"亮环征"或"晕征",这可能与肿瘤周边水肿或丰富血供有关。

  • 第4题:

    简述肝细胞癌的CT及MRI表现。


    正确答案:CT表现:
    ①平扫多呈不均匀低密度,边界不清,少数有假包膜。
    ②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门脉期和肝实质期病灶密度迅速下降,逐渐低于正常肝,对比剂呈"快进快出"特征性表现。
    ③常见门脉受侵,表现为门静脉增粗,动态增强门静脉期门脉癌栓所致的充盈缺损;
    ④淋巴转移时可见肝门、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MRI表现: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不均。如瘤灶内有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囊变等,可呈不均匀混合信号。Gd-DTPA增强特点同CT它的优点在于发现小病灶和等信号病灶。

  • 第5题:

    简述缺血性脑梗死CT平扫表现?


    正确答案: 脑梗死可由血栓形成和栓塞所致,但两者在CT上不易区分,故通称为缺血性脑梗死。CT表现如下:①发病后2~4小时,仅表现为灰白质分界不清,看不到明显的低密度区,有时还可见到大范围脑回增宽,脑沟、脑裂变浅消失,病变呈楔形或扇形。②发病后6~24小时,少数患者灰、白质内出现边界不清的稍低密度灶。③发病24小时后,大部分病例可见到边界较清楚的按梗塞动脉供血区分布的楔形低密度灶。④发病后1~2周,可见到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低密度区,脑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⑤发病后2~3周,出现“模糊效应”,即病灶区模糊不清,甚至呈等密度。⑥发病后4-8周,病灶区密度接近于脑脊液,最后形成囊腔,并出现负占位效应。⑦CT增强病变区常表现为脑回样、点线样、团片状或环形强化。

  • 第6题:

    简述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类型和表现。


    正确答案:1. 皮质前型:位于大脑前中动脉供血的边缘区,有轻偏瘫及半身感觉障碍,以下肢明显,偏身痛觉减退,伴皮质型运动性失语及精神、情绪改变,等等。
    2. 皮质后型 :梗死发生于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皮质支的边缘区,临床表现为皮质感觉障碍,偏盲或者下象限盲,感觉性失语、失用、空间忽略症等。
    3. 皮质下型:梗死发生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与深穿支交界的弯曲地带,可表现为轻偏瘫、非皮质型感觉障碍,优势半球可有言语障碍等。
    4.小脑型:表现为小脑受累症状。

  • 第7题:

    多选题
    对于脑梗死的影像学诊断,MRI比CT的优势有哪些()。
    A

    早期脑梗死(<6小时)MRI比CT更能清楚显示

    B

    显示小病灶MRI比CT敏感

    C

    显示小脑梗死MRI优于CT

    D

    显示出血性梗死MRI比CT更准确

    E

    显示脑干梗死MRI优于CT


    正确答案: E,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椎间盘突出的CT、MRI表现。

    正确答案: CT表现为椎间盘后缘向椎管内局限性突出,密度与相应椎间盘一致,突出的椎间盘可有大小、形态不一的钙化,多与椎间盘相连,尚有其他间接征象如神经根或脊髓受压等。
    MRI表现为髓核突出于低信号的纤维环内,髓核突出与未突出部分可见“窄颈”相连,T2WI可见同层面高信号蛛网膜下腔受压变窄。与CT一样可显示其他间接征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膀胱癌的CT及MRI的主要表现。

    正确答案: CT:多表现为自膀胱壁突入腔内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呈结节、分叶、不规则或菜花状,其与壁相连的基底部多较宽。少数肿块表面可有点状或不规则钙化。部分膀胱癌无明确肿块,仅表现膀胱壁局部不规则增厚,表面常凹凸不平。增强早期扫描肿块多为均一强化,偶见其内有坏死性无强化低密度灶;延时扫描,腔内充盈对比剂,肿块表现为低密度充盈缺损。
    当膀胱癌发生壁外侵犯时,表现病变处膀胱壁外缘不清,周围脂肪密度增高。肿瘤还可进一步侵犯周围器官:精囊受累时则精囊角消失,受累精囊增大;侵犯前列腺时使之增大、变形;当肿块部分或全部包绕子宫或直肠时,则指示这些器官已受累。CT检查还可发现盆腔和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增大,常指示已发生淋巴结转移。
    MRI:表现为自膀胱壁突向腔内肿块和/或膀胱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在T1WI上,肿瘤的信号强度类似正常膀胱壁;然而在T2WI像上,其多为中等信号,信号强度要显著高于正常膀胱壁。Gd-DTPA增强检查,肿瘤早期强化且强化程度高于正常膀胱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何谓烟雾(Moyamoya)病?简述烟雾病的DSA、CT、MRI表现。

    正确答案: 烟雾病又称脑底动脉环闭塞症,由日本铃木于1966年首先报道,以脑底部异常毛细血管网形成如同烟雾升起而命名,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
    (1)CT和MRI:脑萎缩,脑梗死,脑内和蛛网膜下隙出血,MRI还可见脑底异常毛细血管网呈蜂房状或网格状低信号。
    (2)DSA:颈内动脉虹吸部末端狭窄或者闭塞,大脑前、中动脉分支显影不良。脑底部簇状扩张,毛细血管网如烟雾状,通过椎动脉和颈外动脉系侧支吻合,使大脑前、中动脉逆行性充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脑梗死的分类与CT表现和MRI表现。

    正确答案: 脑梗死分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缺血性脑梗死CT表现:为边缘清楚的低密度区,其范围与闭塞血管分布区一致,同时累及灰、白质,多呈扇形。
    梗死后2~3周内,可出现模糊效应,CT平扫病灶为等密度;增强表现为脑回样强化。1~2个月后表现为低密度囊腔。出血性脑梗死:多在缺血脑梗一周后发生,CT表现:不规则的低密度脑梗死病灶内可有高密度出血灶,呈斑点状或片状,占位效应明显。
    腔隙性脑梗死:系深部髓质小动脉闭塞所致,缺血灶为10~15mm大小,好发于基底节,丘脑,小脑和脑干。CT表现为直径10~15mm大小,边缘清楚的低密度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脑内动脉瘤的DSA、CT、MRI表现。

    正确答案: (1)DSA:DSA是脑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可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有无瘤蒂、血栓和动脉瘤破裂。
    (2)CT:平扫呈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呈均匀性强化。血栓形成则呈中心、偏心性强化或无强化。
    (3)MRI: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或混杂信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脑内动脉瘤的DSA、CT、MRI表现。


    正确答案: (1)DSA:DSA是脑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可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有无瘤蒂、血栓和动脉瘤破裂。
    (2)CT:平扫呈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呈均匀性强化。血栓形成则呈中心、偏心性强化或无强化。
    (3)MRI: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或混杂信号。

  • 第14题:

    简述椎间盘突出的CT、MRI表现。


    正确答案:CT表现为椎间盘后缘向椎管内局限性突出,密度与相应椎间盘一致,突出的椎间盘可有大小、形态不一的钙化,多与椎间盘相连,尚有其他间接征象如神经根或脊髓受压等。
    MRI表现为髓核突出于低信号的纤维环内,髓核突出与未突出部分可见“窄颈”相连,T2WI可见同层面高信号蛛网膜下腔受压变窄。与CT一样可显示其他间接征象。

  • 第15题:

    下列哪一项无法将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腺瘤(Conn腺瘤)与肾上腺囊肿鉴别()。

    • A、CT平扫密度
    • B、CT增强表现
    • C、MRI平扫表现
    • D、临床表现
    • E、MRI增强表现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腔隙性脑梗死的MRI表现有哪些?


    正确答案: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深部(内囊、基底节区)穿支动脉闭塞所致的小灶性梗死。一般病灶小于15mm,病变多位于基底节区和内囊区。腔隙梗死灶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病灶形态一般呈卵圆形、星形或裂缝状。有人将脑腔隙和血管周围间隙也归之于此类病变。脑腔隙病理上为一脑实质含水分的潜在腔,血管周围间隙也叫Virchow-Robin间隙,是指围绕脑血管壁的蛛网膜下腔扩大在脑实质内所形成的腔隙。脑腔隙和血管周围间隙一般较腔隙性梗死病灶小,信号变化与脑脊液信号相同。

  • 第17题:

    简述脑梗死的CT表现。


    正确答案: 脑梗死CT表现与梗死类型及病期有关。
    (1)缺血性脑梗死:脑血管闭塞后24小时内,CT检查可无阳性发现。24小时后呈低或混杂密度区,常并发脑水肿和占位表现。1~2周后边缘变清楚,2~3周后病灶变成等密度,4~6周则变为低密度软化灶。病侧脑室扩大。脑梗死3天至6周时低密度区中可出现脑回状、斑状或环状增强。
    (2)出血性脑梗死:好发于皮质和基底核,为大片低度区中出现不规则的高密度出血斑。
    (3)腔隙性脑梗死:多位于基底核与脑干,表现为直径<1.0cm边缘清楚的低密度灶。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不同类型脑梗死的MRI表现?

    正确答案: 脑梗死部位及梗塞原因不同,MRI表现也有所不同:①发生在大脑半球的梗塞一般呈扇形或不规则形,病变分布同脑动脉供血部位相一致。②脑干梗塞多呈卵圆形或裂缝状,多见于桥脑,如果一侧延髓背侧与小脑半球同时出现梗塞,往往是小脑后下动脉梗塞所致。③出血性脑梗死又称为脑梗死后出血,系缺血区血管再通,梗塞区内有血液渗出,致出血性软化,表现形式为梗塞区内血肿形成,梗塞区内斑片状出血或梗塞区外围少量出血。磁共振表现或以梗塞信号变化为主,或先有梗塞信号表现,后有出血信号变化。但这种出血信号变化较弱,不似脑出血变化典型。④脑栓塞是指栓子突然进入血循环骤然阻塞脑动脉系统所致的脑梗死。虽然其与上述的脑梗死病理变化和磁共振表现相似,但病变一般多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的机会多,病变可多发。⑤分水岭脑梗死是指两支主要脑动脉供血交界区发生的梗塞,其形态及信号变化同一般脑梗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腔隙性脑梗死的MRI表现有哪些?

    正确答案: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深部(内囊、基底节区)穿支动脉闭塞所致的小灶性梗死。一般病灶小于15mm,病变多位于基底节区和内囊区。腔隙梗死灶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病灶形态一般呈卵圆形、星形或裂缝状。有人将脑腔隙和血管周围间隙也归之于此类病变。脑腔隙病理上为一脑实质含水分的潜在腔,血管周围间隙也叫Virchow-Robin间隙,是指围绕脑血管壁的蛛网膜下腔扩大在脑实质内所形成的腔隙。脑腔隙和血管周围间隙一般较腔隙性梗死病灶小,信号变化与脑脊液信号相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叙述脑梗死的病理变化和MRI表现的关系?

    正确答案: 脑梗死是因脑血管阻塞而造成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发生之后脑组织病理变化表现为由脑缺血到脑组织坏死,再到脑组织软化这一渐进过程。不同的病理阶段,MRI表现有所不同。
    (1)梗塞6小时之内,主要表现为脑缺血区水分增加,细胞内大量自由水聚集,血脑屏障尚未破坏。此时T1、T2弛豫时间延长,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称为超急性期。
    (2)梗塞后6~12小时,细胞毒性水肿进一步加重,髓鞘脱失,脑细胞坏死,血脑屏障破坏,血管源性水肿出现,水分和蛋白质大分子进入梗塞区,脑水肿进一步加重,继之发生的占位效应会阻塞微循环,梗塞范围进一步增大,T1、T2弛豫时间进一步延长,此时行Gd-DTPA增强,可见梗塞区脑回状强化,称为急性期。
    (3)梗塞后2~7天,由于血脑屏障破坏,梗塞区过度灌注,此期血管源性水肿继续加重,占位效应最明显,梗塞区仍呈长Tl、长T2信号,MRI增强继续可见强化,称为亚急性期。
    (4)梗塞后8~14天,梗塞中心细胞坏死,周围血管增生,血脑屏障通透性最大,占位效应消退,MRI平扫及增强表现基本同前,但部分病例此期易并发梗塞后脑出血,而在梗塞区见到斑片状高信号,称为稳定期。
    (5)梗塞15天以后,轻者病例逐渐恢复,重者逐渐形成囊变和软化,可长期持续并出现局限性脑萎缩。囊变软化区信号接近脑脊液信号,病程至此进入慢性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脑梗死的CT表现。

    正确答案: 脑梗死CT表现与梗死类型及病期有关。
    (1)缺血性脑梗死:脑血管闭塞后24小时内,CT可无阳性发现。24小时后呈低或混杂密度区,常并发脑水肿和占位表现。1~2周后边缘变清楚,2~3周后病灶变成等密度,4~6周则变为低密度软化灶。病侧脑室扩大。脑梗死3天至6周时低密度区中可出现脑回状、斑状或环状增强。
    (2)出血性脑梗死:好发于皮质和基底核,为大片低度区中出现不规则的高密度出血斑。
    (3)腔隙性脑梗死:多位于基底核与脑干,表现为直径小于10cm且边缘清楚的低密度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垂体瘤的影像学分类和CT及MRI表现。

    正确答案: 直径≤10mm者为微腺瘤;直径>10mm者为大腺瘤。CT表现:微腺瘤平扫多难以显示;增强显示为等、低或稍高密度结节,等密度时难以识别。大腺瘤表现为鞍内等或稍高密度影,内可有低密度囊变、坏死或高密度出血,向上可累及鞍上池、向两侧侵及海绵窦;增强可均一,不均一强化或环行强化。
    垂体瘤间接征象包括垂体上缘局部隆突,垂体柄偏斜或鞍底下陷;垂体高度大于8mm,当平扫难以发现肿瘤时这些间接征象是提示垂体病变的重要依据。
    MRI表现:MRI对微腺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其价值明显优于CT。平扫:微腺瘤常使垂体上缘上凸,垂体柄偏移,肿瘤多在TIWI为低、T2WI为高信号或等信号。
    增强:微腺瘤强化较正常垂体慢,增强早期为低信号区,延迟后逐渐强化,晚期可与正常垂体等信号;大腺瘤呈均一或不均一强化,并能清楚显示海绵窦受累情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缺血性脑梗死CT平扫表现?

    正确答案: 脑梗死可由血栓形成和栓塞所致,但两者在CT上不易区分,故通称为缺血性脑梗死。CT表现如下:①发病后2~4小时,仅表现为灰白质分界不清,看不到明显的低密度区,有时还可见到大范围脑回增宽,脑沟、脑裂变浅消失,病变呈楔形或扇形。②发病后6~24小时,少数患者灰、白质内出现边界不清的稍低密度灶。③发病24小时后,大部分病例可见到边界较清楚的按梗塞动脉供血区分布的楔形低密度灶。④发病后1~2周,可见到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低密度区,脑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⑤发病后2~3周,出现“模糊效应”,即病灶区模糊不清,甚至呈等密度。⑥发病后4-8周,病灶区密度接近于脑脊液,最后形成囊腔,并出现负占位效应。⑦CT增强病变区常表现为脑回样、点线样、团片状或环形强化。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