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NBT试验的原理及临床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有助于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2)辅助鉴别诊断消化道溃疡与肿瘤出血。
    (3)可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筛检指标。

  • 第2题:

    简述红细胞凝集试验原理及方法。


    正确答案: ⑴原理:流感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A)蛋白,含有识别和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构,能使一些特定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当红细胞和病毒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后,由于病毒的作用使红细胞发生凝集,此为凝集现象。可采用血凝试验测定病毒的效价。
    2)操作方法:流感病毒细胞培养液的血凝滴度测定必须在二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①使用U型微孔板,A-H列每孔加入50μLPBS。②在A列中加入细胞培养液50μL。③从B-H做2倍稀释,最后从H列吸出50μL弃去。④每孔加入50μL0.5%的豚鼠血球。⑤用振荡器振荡,使其混匀,室温放置1小时。⑥读板,计算出细胞培养液的血凝滴度。

  • 第3题:

    试述红细胞抗体吸收试验原理和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原理:一定稀释度的抗体加入已知抗原的红细胞(检测抗体)或受检红细胞加入已知效价的特异性抗血清(检测红细胞抗原),溶液中的抗体与红细胞上的抗原结合,离心,将经过抗原吸收的血清和红细胞分开。将吸收前、后的血清倍比稀释再与已知抗原的红细胞共同孵育,检查血清中抗体效价是否降低或消失。若明显降低或消失,证明抗体已被红细胞吸附,血清中含有与红细胞抗原对应的抗体,或被检红细胞血型与加入的已知抗原的红细胞相同。
    临床意义:(1)用于间接证明红细胞上的血型抗原及其强度,解决红细胞定型困难的问题。常用于ABO亚型的鉴定、全凝集或多凝集红细胞的定型以及某种原因引起红细胞血型抗原减弱时的定型。
    (2)结合放散试验可鉴定抗体特性,探明是单一抗体、混合抗体或复合抗体,是何种免疫球蛋白,是否为凝集素。
    (3)可在多种抗体中通过吸收试验移走某种不需要的抗体,保留某种需要的特异性抗体,达到获取单一特异性抗体的目的。
    (4)克服自身抗体的干扰,如用自身红细胞吸收血清中的自身抗体,解决配血困难。

  • 第4题:

    试述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及纠正试验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的原理是用受检者稀释全血溶液作为试验所需的全部凝血因子的来源,自身红细胞溶解产物替代PF3按一定时间加入基质血浆(提供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测定凝血活酶生成所需时间,以检查内源凝血系统凝血活酶生成有无障碍。
    纠正试验:在STGT延长的受检稀释全血溶血液中分别加入1/100容量的正常BaS04浆、正常吸附血清、正常血清和正常新鲜血浆,分别测定正常基质血浆的最短凝固时间,以确定内源性凝血活酶生成缺陷的因子。

  • 第5题:

    简述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结果分析。


    正确答案: 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核菌素试验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作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
    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分析:阳性反应为48~72小时后,观察注射局部红肿硬结等于或>5mm,表明机体已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卡介苗接种成功,对结核分枝杆菌有迟发型超敏反应和一定的特异性免疫力。
    强阳性反应为注射局部红肿硬结等于或>5mm,表明可能有活动性结核感染;阴性反应为局部红肿硬结<5mm,表明受试者未感染过结核,但还应考虑受试者处于原发感染早期或淋巴细胞尚未被致敏等情况。

  • 第6题:

    简述负荷试验的原理及意义。


    正确答案: 1、运动负荷试验原理:当机体在运动状态时,心脏负荷加重,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扩张小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以满足心肌耗氧量增加的需求。当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50-85%时,冠脉通过自身调节作用,使静息状态下冠脉血流量可维持正常。但运动状态下,冠脉储备功能降低,狭窄的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相应增加以满足心肌耗氧需要,导致心肌缺血。
    2、药物负荷试验原理:与运动负荷试验原理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利用药物作用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或增加心肌收缩力。常用药物有潘生丁;腺苷;多巴酚丁胺。潘生丁是启动内源性腺苷,和外源性腺苷有同样强的扩冠作用,对狭窄冠脉产生“窃流”现象。多巴酚丁胺是正性肌力作用,产生类似运动负荷的作用。因此,负荷试验可以提高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检出率。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NBT试验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试验:
    本法用以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胞内杀菌能力,由于中性粒细胞在杀菌过程中能量消耗剧增,耗氧量亦随之相应增加,磷酸己糖旁路代谢活力增强,葡萄糖6-磷酸氧化脱氢,此时加入NBT可接受所脱的氢,使原先呈淡黄色的NBT还原成点状或块状甲簪颗粒并沉积在胞浆内。
    临床意义:
    (1)NBT还原试验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胞内杀菌能力;
    (2)为疾病的鉴别指标,如:全身性细菌感染时NBT阳性率明显升高,而病毒感染时,NBT阳性率反而下降。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BT阳性率约为10%;全身性细菌性感染NBT试验阳性率明显升高;病毒感染时,NBT试验阳性率一般在10%以下;器官移植术后细菌感染伴发热,NBT试验阳性率升高;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伴发热,NBT试验阳性率正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MTT试验原理、试验步骤及应用。

    正确答案: 试验原理:活细胞中脱氢酶能将四唑盐还原成不溶干水的蓝紫色甲攒颗粒(formazan),并沉淀在细胞中,而死细胞没有这种功能。二甲基亚砜(DMSO)能溶解沉积在细胞中蓝紫色结晶物,溶液颜色深浅与所含的formazan量成正比。再用酶标仪测定OD值
    试验步骤:
    (1)单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培养板;103-104细胞/孔,每孔培养基总量200微升(96孔培养板每孔容积370微升),37℃、5%CO2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
    (2)加入2毫克/毫升的MTT液(50微升/孔);继续培养3小时。
    (3)吸出孔内培养液后,加入DMSO液(150微升/孔),将培养板置于微孔板振荡器上振荡10分钟,使结晶物溶解。
    (4)酶标仪检测各孔OD(570nm),记录结果。
    (5)绘制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吸光值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
    应用:MTT法简单快速、准确,广泛应用于新药筛选、细胞毒性试验、肿瘤放射敏感性实验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遮盖一去遮盖试验的做法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遮盖一去遮盖试验:令被测者注视眼前视标,遮其一眼后迅速去除遮盖,观察两眼是否转动及转动方向,然后以同样方法检查另眼。一般可见下述几种情况:①未遮眼始终注视视标,被遮盖眼偏斜,除去遮盖后又回复正位,此种情况被遮盖眼为隐斜。②一眼偏斜,另眼正位。如遮盖斜位眼,两眼均不转动,说明未遮盖眼为经常注视眼。如换遮经常注视眼,斜位眼被迫注视视标,除去遮盖,经常注视眼又注视视标,而斜位眼又回复其偏斜眼位,斜位眼为恒定性斜视。③遮盖前一眼偏斜,另眼正位,无论遮盖任一眼,迫使未遮盖眼充当注视眼,除去遮盖时,两眼均不转动,为交替性斜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红细胞凝集试验原理及方法。

    正确答案: ⑴原理:流感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A)蛋白,含有识别和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构,能使一些特定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当红细胞和病毒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后,由于病毒的作用使红细胞发生凝集,此为凝集现象。可采用血凝试验测定病毒的效价。
    2)操作方法:流感病毒细胞培养液的血凝滴度测定必须在二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①使用U型微孔板,A-H列每孔加入50μLPBS。②在A列中加入细胞培养液50μL。③从B-H做2倍稀释,最后从H列吸出50μL弃去。④每孔加入50μL0.5%的豚鼠血球。⑤用振荡器振荡,使其混匀,室温放置1小时。⑥读板,计算出细胞培养液的血凝滴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及纠正试验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的原理是用受检者稀释全血溶液作为试验所需的全部凝血因子的来源,自身红细胞溶解产物替代PF3按一定时间加入基质血浆(提供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测定凝血活酶生成所需时间,以检查内源凝血系统凝血活酶生成有无障碍。
    纠正试验:在STGT延长的受检稀释全血溶血液中分别加入1/100容量的正常BaS04浆、正常吸附血清、正常血清和正常新鲜血浆,分别测定正常基质血浆的最短凝固时间,以确定内源性凝血活酶生成缺陷的因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抗O试验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抗O试验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绝大多数A族溶血性链球菌和许多C族链球菌、G族链球菌,能产生链球菌溶血素O(SLO)。SLO抗原性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即抗O(ASO)。85%~90%患者于感染链球菌后2~3周至病愈后数月到一年,体内可检出ASO。风湿热患者血清中ASO比正常人显著增高,效价大多在250U左右,活动期一般超过400U。故ASO可作为风湿热及其活动期的辅助诊断指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搭肩试验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正常人手搭在对侧肩部时,肘关节可紧贴胸壁。肩关节脱位时,可出现下列3种情况:当手搭于对侧肩部时,肘关节不能紧贴胸壁;肘关节紧贴胸壁时,手不能搭于对侧肩部;手搭肩和肘贴胸两个动作均不能完成。以上检查为搭肩试验阳性。

  • 第14题:

    简述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原理及方法。


    正确答案: 1)原理:当血清中特异性抗体与流感病毒血凝素结合后,则可以抑制红细胞凝集的出现。即为红细胞凝集抑制实验(HAI)。
    2)操作方法:第一步:制备用于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的4个血凝单位的抗原。计算需用的病毒量,按血凝试验测定的病毒效价除以8,得到的商即为4个血凝单位的稀释度。配成后进行复核测定:取50μL稀释好的抗原,用等量PBS做2倍系列稀释(同病毒滴定)后加入50μL红细胞悬液,至室温孵育30~60分钟观察凝集结果。4个血凝单位抗原必须每次用前新配制。第二步:稀释血清。
    ①在U型微孔板中,每孔加入PBS25μL。
    ②在A列中加入25μL已用RDE处理的分型血清。
    ③从A-H列做2倍稀释,从H列吸出25μL弃去。第三步:加入4个血凝单位抗原。
    ①加入待分型的4个血凝单位抗原。
    ②用振荡器振荡混匀。
    ③室温放置30分钟。④每孔加入50μL0.5%的豚鼠血球。
    ⑤用振荡器振荡混匀。
    ⑥室温放置1小时。第四步:结果判断。红细胞凝集抑制效价是指抑制红细胞凝集出现时血清的最高稀释度的倒数。

  • 第15题:

    红细胞抗体放散试验原理和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原理:红细胞上的抗原与血清中的抗体在合适条件下所发生的结合是可逆的,如改变某些物理条件,抗体又可从结合的红细胞上放散到溶液中。分离放散液,再用已知型别的红细胞鉴定放散液中抗体的种类并测定其强度,用以判定原来红细胞上抗原的型别或红细胞是否曾吸附特异性抗体。
    临床意义:放散试验用于ABO亚型的鉴定、全凝集或多凝集红细胞的定型、类B的鉴定、自身免疫以及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

  • 第16题:

    简述Rivalta试验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正确答案:原理:粘蛋白是由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酸性糖蛋白,等电点为pH3~5,因此可在稀乙酸中出现白色沉淀。
    注意事项:
    ⑴血性积液应离心后取上清液进行检测;
    ⑵稀乙酸溶液的pH值应在3~5,否则引起假阴性;
    ⑶加入标本后,立即在黑色背景下仔细观察有无白色雾状浑浊现象。

  • 第17题:

    简述放射性核素测定胃排空时间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将不被胃粘膜吸收的放射性显像剂引入胃内,经胃蠕动将它从胃排入肠道中,用胃显像的方法观察胃内放射性下降的情况,可计算出胃排空的时间、以反映胃的运动功能。
    胃排空时间异常反映多种胃功能紊乱。通常应用两种显像剂,即流汁型和固体型,进行检测,以观察胃功能紊乱的原因,是观察食物和药物疗效的客观方法。

  • 第18题:

    试述抗O试验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抗O试验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绝大多数A族溶血性链球菌和许多C族链球菌、G族链球菌,能产生链球菌溶血素O(SLO)。SLO抗原性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即抗O(ASO)。85%~90%患者于感染链球菌后2~3周至病愈后数月到一年,体内可检出ASO。风湿热患者血清中ASO比正常人显著增高,效价大多在250U左右,活动期一般超过400U。故ASO可作为风湿热及其活动期的辅助诊断指标。

  • 第19题:

    问答题
    分析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原理:是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能否引起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皮试,以判断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
    临床意义:
    (1)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接种,(+)不接种
    (2)测定卡介苗接种后免疫效果,(+)接种成功,(-)重接种。
    (3)婴幼儿(或尚未接种卡介苗者)结核病诊断的参考,(+)感染。
    (4)测定爱滋病人或肿瘤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5)对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作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感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常见音叉试验的检查目的、结果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林纳试验RT(RinneTest)比较受检耳气导和骨导的长短,可出现三种结果:①气导>骨导,即RT(+),可见于正常人或感音神经性聋患者;②气导<骨导,即RT(-),可见于传导性聋患者;③气导等于骨导,即RT(±),可见于中度传导性聋或混聋患者。韦伯试验WT(WeberTest)比较双耳骨导听力,可出现三种结果:①偏向患侧或较重侧,可见于传导性聋患者;②偏向健侧,可见于感音神经性聋患者;③两侧相等,可见于正常人或两耳听力损相等的患者。施瓦巴赫试验ST(SchwabachTest)比较受检者与正常人的骨导听力,可出现三种结果:①骨导延长,即ST(+),可见于传导性聋患者;②骨导缩短,即ST(-),可见于感音神经性聋患者;③骨导相等,即ST(±),可见于正常人。盖莱试验GT(GelleTest)检查镫骨是否活动,可出现两种结果:①音叉声在由强变弱的过程中有强弱波动,即GT(+),可见于正常人;②没有强弱波动,即GT(-),可见于耳硬化或听骨链固定的患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琼脂扩散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正确答案: 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
    琼脂凝胶呈网状结构,网格直径与琼脂浓度呈反比,内部充满水分。1%琼脂网格直径约80NM,能容许大多数抗原抗体分子在琼脂凝胶中自由扩散。抗原抗体在凝胶中相遇并于比例最适处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较大,不能继续扩散而形成沉淀带,此种反应称为琼脂扩散实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搭肩试验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正常人手搭在对侧肩部时,肘关节可紧贴胸壁。肩关节脱位时,可出现下列3种情况:当手搭于对侧肩部时,肘关节不能紧贴胸壁;肘关节紧贴胸壁时,手不能搭于对侧肩部;手搭肩和肘贴胸两个动作均不能完成。以上检查为搭肩试验阳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的原理、报告方式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原理:在血浆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含TF)和适量的钙离子,即可满足外源凝血的全部条件,使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观察从加钙离子到血浆凝固开始所需的时间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①凝血酶原时间(PT),应报告正常对照结果;②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③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病人/PT正常人)WHO规定对口服抗凝剂患者必须使用INR作为PT报告形式,并用作抗凝治疗监护的指标。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