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诗经》的艺术特点。(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题目

论述《诗经》的艺术特点。(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相似考题
更多“论述《诗经》的艺术特点。(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相关问题
  • 第1题:

    关于《诗经》的论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 B、汉初,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 C、“诗经六义”包括赋、比、兴、风、雅、颂,它们的分类标准是一致的。
    • D、《诗经》具有多重意义。

    正确答案:C

  • 第2题:

    论述“孤岛文学”的主要成就


    正确答案: 1、出版了大量进步书籍
    3、以进步刊物为阵地,同“大东亚文学”“和平文学”作斗争。
    4、积极开展戏剧活动
    5、杂文创作的繁荣

  • 第3题:

    结合作品分析《诗经》婚恋诗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思想价值表现为它所表达的情感都是高尚、纯洁的,这标志着原始的性爱已经升华为情爱,它丰富了人类的情感世界。这些诗篇所表现的对情爱的热烈健康的追求、对情爱的高尚理解、对压抑爱情的文化氛围的反抗,都体现了周代人对爱情的严肃认识。
    婚姻爱情诗的艺术价值:
    (1)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
    (2)特点鲜明的形象塑造;
    (3)深含意蕴的景物描写;
    (4)生动活泼的语言。
    婚姻爱情诗是《诗经》艺术价值最高的部分之一,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上,它真实地传达了男女之间深挚的感情,再现了周代社会婚姻爱情生活的情况。婚姻爱情诗还通过直接的情感倾诉,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少男少女形象,少女的天真烂漫、窈窕妩媚、庄重矜持,少男的孔武有力、倜傥潇洒甚至嬉皮笑脸,都栩栩如生。《诗经》婚姻爱情诗的景物描写也颇具特色,其中多有兴寄,如《蒹葭》用凄清的秋景衬托求而不得的惆怅感伤,《桃夭》用绚烂的桃花暗示婚礼的热烈气氛和新嫁娘如花的美丽。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情景交融的抒情诗,含有婉转不尽的情蕴,对后世影响极大。婚姻爱情诗多是民歌,其语言风格也非常生动活泼,如《郑风•溱洧》写男女间的调笑,《搴裳》写女子对男子的戏謔,都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民歌风味。

  • 第4题:

    从《诗经》的表现手法与内容两方面入手,论述《诗经》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正确答案: (1)《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国风》中的民歌,大部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实质,表达了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如《伐檀》,它以辛辣的语言讽刺和诅咒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在《硕鼠》中,更把剥削阶级比作贪得无厌的老鼠,刻画出劳动人民对奴隶主的切齿痛恨和对于“乐土”、“乐园”的向往。
    (2)就其内容来说,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其中,“风”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3)就其表现手法而言,《诗经》的“比、兴”手法尤其是“兴”,更与民间歌谣的口头性和歌唱性密不可分。其中,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在《诗经》中,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如《卫风·氓》是赋体,但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显然是“兴而比也”。另如《卫风·硕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这显然又是“赋而比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 第5题:

    概述《诗经》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影响。


    正确答案: (1)内容丰富,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都有形象的表现,三百篇富于显示精神,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2)表现手法:赋、比、兴。赋是铺陈叙述的意思。比是打比方、比喻。兴是起兴,借助他物以引起所咏唱的事物。
    (3)语言形式特点:基本采用当时的口语,语言准确生动。使用了大量的叠字来状物、拟声、绘形、摹态。又大量采用双声、叠韵,形象鲜明,声调和谐,增强了诗的形象性、音乐性和感染力。《诗经》是四言诗的一个高峰,基本上是四字一句,其间杂以二言、三言、五言、七言以及八言的句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章节的复沓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不少诗篇在反复吟唱中传达了诗人的感情。

  • 第6题:

    谈谈《诗经》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
    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七月》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即比喻或比拟。《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或起协调韵律的作用,或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或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诗经》常常将三种手法结合运用。
    其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复沓的章法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如《王风•采葛》。《诗经》的句式虽然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但用四言最多,占全诗的90%以上。其四,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
    《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彩、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如表示动植物的名词有373种,读之可使人博物多识。此外,《诗经》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字、重叠字、叠韵字,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 第7题:

    试以《豳风·七月》为例,论述《诗经》中农业生活诗的社会历史意义及其文学价值。


    正确答案: 《诗经》农业生活诗的社会历史价值表现在;
    (1)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阶级差异、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周朝阶级对立的社会本质和农奴的不幸悲哀;(2)多方面反映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为研究西周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其文学价值表现在:
    (1)充满农业生活气息的独特表达方式。如以物候描写形象地表现季节的更替;
    (2)撷取富有深意的生产生活片断,造成含蓄隽永的韵味,如“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暗示着行将出嫁的女子对父母家人的依依不舍。

  • 第8题:

    单选题
    关于《诗经》的论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

    汉初,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C

    “诗经六义”包括赋、比、兴、风、雅、颂,它们的分类标准是一致的。

    D

    《诗经》具有多重意义。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诗经》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正确答案: 首先是在诗歌创作上确立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它热切关注社会现实,真实地反映了各种矛盾和各阶层人们的思想感情,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次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朱熹在《诗集传》中对此作了极为简明通俗的说明:“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比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其三是优美的语言和形式。《诗经》以四言句式为主,同时杂用二至八言句子,句型参差错落,活泼自然;《诗经》多采用重章复沓手法,一唱三叹,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诗经》的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叠字、双声、叠韵的运用极富创造性。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诗经》形成了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正确答案: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如:《伐檀》、《硕鼠》一类地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现象表示不满的诗;又如情爱诗《氓》。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再次,叙事诗的诗作中也包含著作者的情感。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
    1.赋是《诗经》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1.重复复沓的结构形式。
    A.字词随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B.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
    2.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迭韵的连绵词和迭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概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诗经》在艺术上,风格朴素自然,大量而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又兼多言。篇章结构上重章叠句,回环复沓。语汇丰富,韵律和谐。叙事、壮物、绘人、写景、抒情、议论的技法、技巧,均已走向成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诗经》的艺术成就很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它具有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

    采用多样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C

    《诗经》的语言优美

    D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诗经》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正确答案: 首先是在诗歌创作上确立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它热切关注社会现实,真实地反映了各种矛盾和各阶层人们的思想感情,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次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朱熹在《诗集传》中对此作了极为简明通俗的说明:“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比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其三是优美的语言和形式。《诗经》以四言句式为主,同时杂用二至八言句子,句型参差错落,活泼自然;《诗经》多采用重章复沓手法,一唱三叹,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诗经》的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叠字、双声、叠韵的运用极富创造性。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诗经》形成了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 第14题:

    《诗经》的艺术成就很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具有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 B、采用多样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 C、《诗经》的语言优美
    • D、《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正确答案:A,B,C,D

  • 第15题:

    《诗经》的艺术特色与文学史地位。


    正确答案: 艺术特色:艺术很质朴,多采用复沓的句式和章法,反复咏叹:其广泛使用以彼物比此物,触物起兴的比兴手法。诗经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社会意识和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概括为“风雅精神”。
    文学史地位:是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主要收集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作品,成书大约为公元前6世纪。《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它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被儒家奉为经典。

  • 第16题:

    论述古代东方文学的主要成就


    正确答案: (1)古埃及文学,主要包括神话、故事、《亡灵书》等
    (2)古巴比伦文学主要包括神话、故事、史诗《吉尔伽美什》等
    (3)古印度文学主要包括《吠陀》、两大史诗、寓言故事等
    (4)希伯来文学,主要是《旧约》文学

  • 第17题:

    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正确答案: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如:《伐檀》、《硕鼠》一类地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现象表示不满的诗;又如情爱诗《氓》。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再次,叙事诗的诗作中也包含著作者的情感。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
    1.赋是《诗经》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1.重复复沓的结构形式。
    A.字词随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B.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
    2.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迭韵的连绵词和迭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 第18题: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写实与抒情的融合:
    ①作者抒发的情感真是;
    ②抒情方式坦率;
    ③叙事诗中也饱含作者感情。
    (2)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①赋运用最多,或直接叙事,或刻画描写,或直抒胸臆;
    ②有用比喻修辞的,有整首诗用比的;
    ③兴一般用在篇首或章首,或与诗歌情思相关,或不相关。
    (3)形式语言的特点:
    ①重章复沓的结构;
    ②四言基本句式;
    ③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音乐美;
    ④语言:词汇丰富,大量运用连绵词和叠字。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1)抒情与写实的融合。真是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艺术表现的重要特点。作者从自己视觉出发,感受生活,表达爱憎。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的广泛应用。赋是直接叙事,直接刻画描写,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或发端,这种手法的运用只能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即所谓先言他物然后才咏所咏之物,一般起烘托氛围的作用。
    (3)在形式和语言方面,《诗经》中常见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4)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构成了《诗经》语言上的又一特色。
    (5)《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诗经》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乐歌总集,它的作者不一,地域不同,内容各异,艺术风格也多种多样。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掌握这个知识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写实与抒情的融合:
    ①作者抒发的情感真是;
    ②抒情方式坦率;
    ③叙事诗中也饱含作者感情。
    (2)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①赋运用最多,或直接叙事,或刻画描写,或直抒胸臆;
    ②有用比喻修辞的,有整首诗用比的;
    ③兴一般用在篇首或章首,或与诗歌情思相关,或不相关。
    (3)形式语言的特点:
    ①重章复沓的结构;
    ②四言基本句式;
    ③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音乐美;
    ④语言:词汇丰富,大量运用连绵词和叠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诗经》民歌作品有哪些主要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①开创了现实主义的传统。用朴素的笔调和朴实的语言书写现实的生活,抒发真实的情感;
    ②创造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或直言其事、直抒其情,或以彼物比此物,或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成为中国后世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
    ③配合音乐的反复演奏,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回肠荡气,深化情感;
    ④诗句以四言为主,辅以少量的杂言诗,都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论述《诗经》的艺术特点。(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正确答案: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如:《伐檀》、《硕鼠》一类地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现象表示不满的诗;又如情爱诗《氓》。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再次,叙事诗的诗作中也包含著作者的情感。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
    A.赋是《诗经》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I.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I.i.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I.ii.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B.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I.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I.i.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C.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I.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I.i.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A.重复复沓的结构形式。
    I.字词随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ii.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
    b.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迭韵的连绵词和迭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概述《诗经》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影响。

    正确答案: (1)内容丰富,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都有形象的表现,三百篇富于显示精神,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2)表现手法:赋、比、兴。赋是铺陈叙述的意思。比是打比方、比喻。兴是起兴,借助他物以引起所咏唱的事物。
    (3)语言形式特点:基本采用当时的口语,语言准确生动。使用了大量的叠字来状物、拟声、绘形、摹态。又大量采用双声、叠韵,形象鲜明,声调和谐,增强了诗的形象性、音乐性和感染力。《诗经》是四言诗的一个高峰,基本上是四字一句,其间杂以二言、三言、五言、七言以及八言的句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章节的复沓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不少诗篇在反复吟唱中传达了诗人的感情。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