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盈天地皆气”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提出的观点。在理气关系上,他反对“理在气先”,主张“理气是一”,先有气才有气之理,也就是说,气是实体,理是相对应的虚体,是气的属性或者运动变化的规律和秩序。宇宙间气才是最本质的东西,理表现在四季的更替上,只是四季交替的秩序。也就是说,理是在气之后才产生的。气的无限性才决定了理的无限性。从万物上来看,理跟着气一直在变,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理,站在离气无理的角度,黄宗羲批评了“理生气”“理气为二”的说法。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名词解释题“盈天地皆气””相关问题
  • 第1题:

    填空题
    《素问·五脏生成》说:“诸气者,皆属于()”。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题:

    填空题
    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

    正确答案: 刘河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3题:

    名词解释题
    天地

    正确答案: 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4题:

    名词解释题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正确答案: “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有无虚实通为一物者,性也。”具体到人,则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也。”“天所性者通极于道,气之昏明不足以蔽之。”“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但人非由太虚之气直接构成,而是由太虚之气聚而为气,由气聚而为万物:“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其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天性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天地之性因其从天道而来,所以清澈纯一、至善,为人之本质;气质之性由于由气化而成,故有清浊、厚薄、刚柔、缓速之分,为人之感性存在,因而人有善恶之可能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名词解释题
    天地比

    正确答案: 名家辩论的论题。《荀子•不苟》:“山渊平,天地比,……是说之难持者也,而惠施、邓析能之。”《广雅释诂》:“比,近也。”《庄子•天下》:“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辩者认为事物是相对的,没有质的区别,因其所高而高之,则万物莫不高,因其所低而低之,则万物莫不低,天与地没有高低的分别,故天地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名词解释题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正确答案: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识到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他用“火”来象征万物的本原,以燃烧体现万物的流变,认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分寸熄灭”。赫拉克利特指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每一次遇到的都是新的水流。他一方面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以“永恒的活火”为象征说明自然万物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真正不变的东西就是“变”本身。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变化亦有一定的规范,自然万物都是循着这规范而变化的,这个规范性的原则就是逻各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名词解释题
    盈科而进

    正确答案: 是孟子提出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要遵守知识内容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的逐步进行,不能越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即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

    正确答案: 生命之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盈天地皆心是(  )的观点。
    A

    董仲舒

    B

    黄宗羲

    C

    王夫之

    D

    陆九渊


    正确答案: A
    解析:
    “盈天地皆心”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的观点,他认为心才是世界的终极实体。心的范围极广,天地之间都是心的表现,心在变,其具体表现就是“万殊”。理在心中,所以穷理就是去观察此心在世间万物上的表现。黄宗羲认为心即气,具有虚明的特征,可以被人认识和知觉,气是具有灵明的作用的,所以气所到之处,都有心的作用,不仅仅我们身体内部的才是心,整个世界都是即心即气的,没有心外的东西。

  • 第10题:

    问答题
    朱子以鬼神为阴阳二气之往来伸屈合散,横渠谓鬼神为二气之良能,伊川则谓鬼神为天地之妙用,而皆排斥佛教六道轮回之说,诸氏见理精辟,且尝出入二氏,何以会生出此种断见?

    正确答案: 诸氏谓鬼神为阴阳二气,天地妙用,自不同西学纯尚物质,尚不得谓是断见。问此阴阳二气,究竟谓何?既认有二气,不过名词不同而已,再问妙用谓何?用必依体,亦是名词之异,实则皆认为有其事也。儒家经书,未尝言无鬼神,诗易传史,各有记载,检阅昭然,孔子并未非之,而未儒非之,是其学派创言,非传承儒宗之学也。诸氏虽曾涉猎梵典,然皆不精,却又阳斥阴取,静坐谈性,观其学案所云,大类禅家语录,或其别有苦衷,对一时风气有所思移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名词解释题
    “凡律无正条者,皆不得处罚”

    正确答案: 沈家本罪行法定的思想。他继承和发展了西晋刘颂的“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的思想,强调律法断孚须以法律文为准。“迨律无正条,而复以律外苛求之,此法之所以日益纷繁也。晋刘颂有‘正文、名例所不及,皆勿论’之情;唐赵冬曦有‘勿用加减比附’之议。并有见于律外科刑,必至有恣意轻重之弊。今东西各国刑法,凡律无正条者,皆不得处罚,职是故也。”显然,这种“法无明文不为罪”的法律思想,具有反封建人治的进步意义,确属难能可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名词解释题
    “盈天地皆心”

    正确答案:
    “盈天地皆心”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的观点,他认为心才是世界的终极实体。心的范围极广,天地之间都是心的表现,心在变,其具体表现就是“万殊”。理在心中,所以穷理就是去观察此心在世间万物上的表现。黄宗羲认为心即气,具有虚明的特征,可以被人认识和知觉,气是具有灵明的作用的,所以气所到之处,都有心的作用,不仅仅我们身体内部的才是心,整个世界都是即心即气的,没有心外的东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名词解释题
    “与皇家无服者皆不入议”

    正确答案: 金世宗对“八议”中“议亲”的重新解释。金世宗认为“议亲”应以宗室为核心,强调宗室与外戚的区别。同时也缩小了宗室议亲的范围。排除了皇帝五服以外的袒免亲,即“与皇家无服者”人议的权力。金世宗这一主张,保护了皇室近亲的特权,打击了外戚的势力,从而使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4题:

    名词解释题
    百病皆生于气

    正确答案: 《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说明很多致病原因,皆可影习气的活动,使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5题:

    名词解释题
    天地一指

    正确答案: 庄子用语,指天地万物齐一。《庄子•齐物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反对公孙龙等辩者关于指物和白马非马的辩论,认为与其用某一概念来证明对象之非,不若不用概念来说明对象之非,对名称概念采取可不可、然不然的态度,天地和万物是齐一的,可以称为指,也可称之为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名词解释题
    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

    正确答案: 这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思想命题。梁启超借用西方“三权分立”原则,创造了他自已的“三权分立”说,即由国会行使立法权、由国务大臣行使行政权、由独立审判厅行使司法权。他把统一“三权”的统治权称为“体”,“体”是不可分的。国会、国务大臣、独立审判厅分别行使的三权,是“用”,“用”可分。用君主的统治权来统一“三权”,这就是梁启超的“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黄宗羲观点的是(  )。
    A

    “盈天地皆心”

    B

    “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

    C

    “盈天地皆气”

    D

    “性日生日成”


    正确答案: C
    解析:
    D项,“性日生日成”是中国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用以表述人性生成变化的哲学命题。他认为,性在人出生以后,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天命”的过程不仅仅在出生的那一刻,也在人的后天成长过程中。即人性是个发展的过程,性的成就也不能忽略后天的因素。但是他也不反对有先天的道德原则,人初生时候获得的性是善的,这个层次的性人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然而,在人出生以后,人就拥有选择的能力,可以自己进行选择。这时候,由于后天习性以及感性情感好恶,就会不辨好坏,从而人性也会随之改变。王夫之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人性,包含着相当深刻的道理。

  • 第18题:

    名词解释题
    万物皆备于我

    正确答案: 孟子以为,人性与物性就其天赋而言,实际是平等的,差别只在于人能够自觉地保有这一天赋的本性,并从而使其由内在的心性向外在的天命过渡,使道德本心与宇宙本性融合为一体。正是在此意义上,孟子才申明“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万物皆备于我”,是说既然万物的本性与人的本性同一,一旦我向内体验到自己的本性,即所谓“反身而诚”,也就同时与天地万物之性相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名词解释题
    皆伐

    正确答案: 将伐区上所有林木一次全部伐完或几乎伐完的采伐方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名词解释题
    氧盈

    正确答案: 将溶氧超过饱和度100%以上的值称为氧盈。氧盈所在的水层即称为氧盈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翻译: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

    正确答案: 儒者评论说:“天地有意识地创造了人。”这话荒诞不实。认为天上与地上的气相结合,人就偶然地自己产生了,如同丈夫与妻子的气相结合,孩子就自己出生一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名词解释题
    事皆决于法

    正确答案: 这是秦朝的法治思想,秦朝统治者秦始皇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维护和加强封建统治,就要求任何方面都要有法律法令来进行统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制定各种法律,使“皆有法式”;二是严刑峻法,深督轻罪;三是视法治为万能,要求后继者遵循他制定了法度行事;四是秦始皇集国家权力于一身,完全实现独裁政治。以上各方面都体现了“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名词解释题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正确答案: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是程颢的观点,其意思是仁不仅表现为博施济众的社会关怀以及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还代表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就是把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整体,甚至就看做自己的一部分,这样就会与自己休戚相关。它强调直接的内心感受体验,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切实地把万物看成一个整体,反对在意念上检点,道理上穷索,而是用诚敬的功夫,慢慢涵养,最后达到对于宇宙全体的直接体验和把握。有了这种体会,就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大乐。程颢的这种思想突出了对于最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和觉悟。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