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听觉是由声波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产生的。听觉的基本现象有:
(1)音高
音高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声波频率不同,人们听到的音调高低也不同。音乐的音高一般在50~5000赫兹之间,言语的音高一般在300~500赫兹之间。人的听觉的频率范围为16~20000赫兹。其中1000~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16赫兹是人的音调的下阈。20000赫兹是人的音调的上阈。当频率约为1000赫兹、响度超过40分贝时,人耳能觉察到的频率变化范围为0.3%。也就是说,人耳能够分辨1000赫兹与1003赫兹两种音调的差别。这是音调的差别阈限。
(2)音响
音响是由声音强度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强度大,听起来响度高;强度小,听起来响度低。测量音响的单位是贝尔(Bel)或分贝(dB)。对人来说,音响的下阈为0分贝,它的物理强度为0.0002达因/平方厘米。上阈约130分贝,它的物理强度约为下阈时物理强度的100万倍。音响还和声音频率有关。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
(3)声音的掩蔽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称为声音的掩蔽。例如,在一间安静的房屋内,可以听到闹钟的滴答声、暖气管内的水流声、电冰箱的马达声,而在人声嘈杂的室内或马达轰响的厂房内,上面这些声音就被掩蔽了。研究发现,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频率相差越远,受到的掩蔽作用就越小。频率太近,产生拍音。低频掩蔽音对高频声音的掩蔽作用,大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的掩蔽作用。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也增加。当掩蔽音强度很小时,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也较小,掩蔽音的强度增加,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也增加。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问答题简述听觉的基本现象。”相关问题
  • 第1题:

    问答题
    简述听觉的理论。

    正确答案:
    科学家们针对听觉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学说,包括频率理论和位置理论,频率理论主要有电话论和神经齐射说;位置理论主要有共鸣理论和行波理论。
    (1)频率理论
    ①电话说
    电话说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联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如果声音刺激的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人们很快发现,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超过1000赫兹以上的声音的事实不相符合的。
    ②神经齐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赫兹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声音频率超过5000赫兹,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2)位置理论
    ①共鸣理论
    在赫尔姆霍茨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声音刺激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人耳基底膜约有24000条横纤维,分别反应不同频率的声音。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②行波理论
    20世纪40年代,著名生理学家冯·贝克亚西提出了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之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题:

    名词解释题
    听觉基本现象

    正确答案: 听觉的基本现象有音高、音响、声音的屏蔽。音高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音响是由声音强度决定的听觉特性。声音的屏蔽是指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3题:

    问答题
    简述听觉障碍儿童语言学习的困难。

    正确答案: (1)发声时收不到充分的听觉反馈。
    (2)无法从成人那里得到充分的言语强化。
    (3)无法听到成人的言语示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4题:

    问答题
    简述主观听觉评价的分型及各型常见疾病。

    正确答案: 主观听觉评价将发音分为4型:①粗糙型:声带肿胀变软,振动不平衡,常见声带息肉;②气息型:发声时声门闭合不全,呼出气流增大,常见于声带瘫痪;③无力型:声带变薄,质量减轻,张力下降,常见声带麻痹;④紧张型:声带异常变硬、变晕,发声费力,常见于声带癌患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问答题
    简述关于听觉信号的规定

    正确答案: 长声3秒,短声1秒,间隔1秒,重复鸣示需间隔5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听觉基本现象包括哪些内容?

    正确答案: (1)音调和频率的关系: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与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在1000赫兹以上,频率与音调几乎是线性的,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但在1000赫兹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性的,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2)音响和频率的关系: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16赫兹-20000赫兹,其中1000赫兹-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4)声音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水文现象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水文现象在空间上具有地区性,水文现象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水循环永无止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什么是听觉掩蔽现象?

    正确答案: 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一个可听声由于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发生困难,前者必须增加强度才能重新听到,这种阈限强度增加的过程和强度增加的量就叫声音的掩蔽效应。要听的声音叫做被掩蔽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叫掩蔽音,影响掩蔽效果的有频率、强度等因素。听觉掩蔽包括三种情况:纯音掩蔽、噪音掩蔽以及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听觉障碍儿童语言发展特点。

    正确答案: (1)发音不清
    (2)发音不好
    (3)音节受限制
    (4)语言发展落后
    (5)智力发展与语言发展不同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声波传入内耳乃至产生听觉的全过程(含频率分析的行波理论和听觉传导通路)。

    正确答案: 传导通路:镫骨—卵圆窗—科尔蒂器—圆窗
    行波理论:声波产生波动,同时蜗管内的内淋巴活动,使得科尔蒂器活动,使毛细胞弯曲。当声波频率与毛细胞波动频率发生共振时,科尔蒂器兴奋,毛细胞向动纤毛方向弯曲,静纤毛上的K通道开放,K进入细胞,使毛细胞去极化,可使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增加,而使信息通过传入轴突传递到脑中,在视觉中枢完成复杂的处理和整合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视觉产生的基本生理现象。

    正确答案: ①明度视觉——视觉的明暗对比、明暗适应;
    ②立体视觉——视觉的正倒关系、透视关系;
    ③颜色视觉——视觉的色彩适应、色彩生理;
    ④运动视觉——视觉的假象运动、相对移动;
    ⑤深度视觉——视觉的深度错觉、介入参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方法。

    正确答案: 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最好在隔音的电磁屏蔽室内进行。记录导联最好用2个导联同时记录刺激的同侧和对侧,记录电极置于头顶Cz,参考电极置于耳垂,地电极置于前额Fpz,电极与皮肤间阻抗要小于2kΩ。一般用短声、疏波刺激,重复刺激,频率10Hz,声强60~90dBHL,单耳给声,对侧加白噪声掩盖。输入灵敏度5μV,频宽50~2000Hz,分析时间10ms,平均1000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问答题
    简述传递现象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

    正确答案: 传递现象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为一个过程传递的通量与描述该过程的强度性质物理量的梯度成正比,传递的方向为该物理量下降的方向。
    传递现象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理论分析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和数值计算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4题:

    问答题
    什么是听觉适应的掩蔽现象(效应)

    正确答案: 一个声音的听阈因另一个声音的掩蔽作用而提高的效应,称为掩蔽效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5题:

    问答题
    简述人耳的听觉特性

    正确答案: (1)、响度
    (2)、音调(人耳对声音频率的感觉)
    (3)、音色(人耳对声音中泛音的数量、相对强弱关系及其分布的感觉)
    (4)、可听声范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问答题
    简述听觉显示器的设计原则

    正确答案: 听觉显示器的传递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设计特性与人的听觉通道特性的匹配程度。
    要使两者匹配,听觉显示器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听觉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应该与人们已经学到的或者自然的联系相一致。避免信号之间相互矛盾。
    2.采用声音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等维度做信息代码时,应该避免使用极端值。代码数目不能超过使用者的绝对辨别能力。
    3.信号强度应高于噪声背景,保持足够信噪比,防止声音掩蔽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
    4.尽量用间歇的或者可变的声音信号,避免使用稳定的信号,减弱对信号的听觉适应。
    5.不同的声音信号应尽量分时呈现,时间间隔不宜短于1秒。对必须同时呈现的信号,可采取将声源的空间位臵分离,或按其系统的重要程度,提供优先注意的指示等方法。
    6.不同场合使用的听觉信号要标准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简述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

    正确答案: TTS(包括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PTS(包括听力损失和噪声性耳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特征,举例说明生态系统失衡的现象

    正确答案: 1.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输入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2.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保持合理的比例速度
    3.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4.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缺损,种群和数量减少,系统层次结构发生变化,失衡的功能标志。生物生产率下降,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说明听觉的信息转换、传递的基本过程。

    正确答案: 声信号振动能量通过镫骨底板-卵窗传经外淋巴再传递到整个耳蜗系统。当镫骨内移时,圆窗膜外突,前庭阶和鼓阶之间形成一压力差,从而引起基底膜振动。振动是以行波方式沿着基底膜从基部向顶部传播。从蜗顶到蜗底各个部位对应的共振声频由低向高变化。因此当某一确定频率的声行波沿基底膜传播时,逐渐移近共振区,基底膜振幅渐增,到达共振部位为最大值;随后再远离共振部位振幅渐减,直到沿基底膜的位移完全停止。行波在基底膜传播过程中,盖膜与螺旋器之间发生剪切运动,使纤毛受剪切应力作用发生弯曲和摆动;或受内淋巴运动的影响同时使纤毛游动。毛细胞就是通过纤毛的变形和运动来接受声信息的。机械能由纤毛通过微杠杆作用传递到毛细胞内部具有兴奋能力的基础小体上,再由基础小体的位移,通过一定的调制机制最终把声信号转变为生物电信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听觉媒体教材的设计过程与录制方法。

    正确答案: 设计过程:确定内容和时间长度,编写稿本和确定录音方法,组织录音,编辑加工,编目储存。
    录制方法:传声器录音和线路录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如何从嗅觉、视觉、听觉、触觉煤气泄漏?

    正确答案: (1)嗅觉—煤气中掺有臭剂,泄漏时会有气味。
    (2)视觉—煤气外泄时,会造成空气中形成雾状白烟。
    (3)听觉—会有“嘶嘶”的声音。
    (4)触觉—手接近泄漏处会有凉凉的感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双耳听觉特性。

    正确答案: 人耳辨别声源方向的两个物理因素:
    1、声音到达左右耳的时间差(或相位差);
    2、声音到达左右耳的声级差(或强度差)。
    立体声广播中实际立体声效果实现方式:使用声级差方式实现,便于和单声道系统兼容。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