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试述临床常见热型的特点。

题目
问答题
试述临床常见热型的特点。

相似考题
更多“问答题试述临床常见热型的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问答题
    试述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的临床特点。

    正确答案: ①多在4~15岁起病,缓慢进行性加重,男女均可受累,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②多以双下肢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表现为步态蹒跚、步态不稳、左右摇晃、易于跌倒;继而出现双上肢共济失调,表现为动作笨拙、取物不准和意向性震颤;常伴有言语不清,视觉和听觉减退;③神经系统检查多有眼球震颤,跟膝胫试验和闭目难立征阳性,双上肢意向性震颤,双下肢肌张力低、肌力减退、振动觉和位置觉减退、膝(踝)反射消失;部分患者可有视神经萎缩、肌萎缩和锥体束征;④大多伴有脊柱侧凸畸形、弓形足、心律失常及心脏杂音等,少数伴有糖尿病;⑤X线片可见脊柱畸形;心电图可见T波倒置、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可见心室肥大;视觉诱发电位可见波幅降低;空腹血糖增高或糖耐量异常;MRI可见脊髓萎缩;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DNA分析显示FRDA基因18号内含子CAA大于66次重复可确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题:

    问答题
    试述常见热型及特点?

    正确答案: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
    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h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等。
    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荞撇时间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冒、癌胜发热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3题:

    问答题
    试述基底细胞瘤的常见分型及各型的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 基底细胞瘤的常见分型和各型的临床表现:
    (1)结节溃疡型:此型较为常见。损害一般为单个,典型的皮损为缓慢扩大的溃疡,周边绕以珍珠样隆起的边缘,呈蜡样或珍珠样外观的小结节,参差不齐并向内卷起。溃疡时愈时破,向周围或深部侵袭。
    (2)色素型:损害基本特点同结节溃疡型,但皮损有褐黑色,色素沉着,常不均匀,边缘部色素较深。
    (3)硬斑病样或纤维化型:此型常见,皮损表现为局部硬化性灰白色或淡黄色斑块,类似局限性硬化病。生长缓慢,少有破溃。
    (4)浅表型:表现为一片或数片淡红色斑片,表现少量糠状脱屑,轻度浸润,边界清楚。皮损向周边扩大,边缘绕以细小珍珠样或连续线条状蜡样、堤状隆起。生长缓慢,可部分破溃,形成浅表糜烂溃疡,愈后留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4题:

    问答题
    试述中毒型菌痢的临床特点。

    正确答案: 中毒型菌痢的临床床特点:①2~7岁儿童多见;②起病急骤,突然畏寒、高热,出现严重的毒血症症状,可迅速出现(常于24小时内)循环衰竭和/或中毒性脑病的临床表现;③消化道症状多不明显.病初可无腹痛、腹泻,可于发病数小时后方可出现腹泻及痢疾样大便;④按其临床表现不同分为3型: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主要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可出现面色苍白、皮肤花癍、肢端厥冷及紫绀、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可伴有少尿及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此型较为多见。脑型(呼吸衰竭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出现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烦躁不安、呕吐,惊厥,昏迷.严重者可发生脑疝,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及瞳孔变化。混合型同时具有以上两型的临床表现,病情最为凶险,病死率极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问答题
    试述牛流行热的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

    正确答案: 流行特点
    (1)牛流行热多发于7~10月份蚊蝇多的季节,传播迅速,往往引起全群发病;
    (2)本病主要侵害牛,主要的传染源是病牛;
    (3)自然条件下传播媒介可能为吸血昆虫,因为本病仅在吸血昆虫多时发生,随着昆虫季节性消失,本病也即告中止。
    临床症状
    (1)潜伏期3~7天,病牛体温高达41~42℃,持续2~3天,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流泪,鼻镜干热,呼吸加快,反刍停止,流涎,口角流出线形粘液,粪干或下痢。
    (2)四肢关节肿痛,不爱行动,有的卧地不起,有的跛行;
    (3)产奶量迅速下降或停止,随着体温降低,产奶量逐渐恢复。患病妊娠母牛可能发生流产、死胎;
    (4)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低(1%)。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试述感觉过度的临床特点及常见病变?

    正确答案: 多发生在感觉障碍的基础上,感觉刺激阈增高,不立即产生疼痛(潜伏期),达到刺激阈时,产生一种强烈的、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患者不能正确指出刺激部位和判明刺激的性质与强度,有时感觉疼痛由刺激点向四周扩散,持续一段时间才消失(后作用);常见于周围神经病变和丘脑病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继发性肺结核病常见类型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正确答案: (1)局灶型肺结核:①位置和病灶数量肺尖下2~4cm处,一个或数个病变;②病变性质增生为主,也可为渗出和中央有干酪样坏死;③临床表现常无自觉症状;④转归病人免疫力低时可发展为浸润型肺结核,免疫力强时则纤维化、钙化而痊愈。
    (2)浸润型肺结核:①位置和病变数量肺尖或锁骨下区域;②性质以渗出为主,中央常有干酪样坏死;③临床表现常有结核中毒症状:低热、盗汗、咳嗽、咯血、痰中查出结核杆菌;④转归A.治愈;B.恶化成急性空洞,干酪样肺炎等;C.转变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①位置和病变数量多在肺上叶,一个或多个;②性质厚壁空洞及肺内新旧不一、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结核病灶;③临床表现咳嗽、咳痰、大咯血等;④转归A.窒息而死;B.肺心病;C.治愈—开放性愈合。
    (4)干酪样肺炎:①位置广泛,一个肺叶或几个肺叶;②性质大量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及干酪样坏死;③临床表现危重;④转归预后差。
    (5)结核球:①位置肺上叶;②性质纤维包裹的干酪样坏死灶;③临床表现多无症状;④转归A.转为静止;B.恶化进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Ⅲ型超敏反应的原理、特点及其常见疾病。

    正确答案: (1)原理:Ⅲ型超敏反应是抗原、抗体结合,形成中等大小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上,激活补体引起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导致细胞组织损伤。
    (2)特点:①抗原抗体均在血循环中,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②参与抗体以IgG为主,也有IgM、IgA;③需要补体参与;④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⑤血小板、肥大细胞和噬碱性粒细胞参与反应。
    (3)常见疾病:局部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儿童类风湿病多关节型的临床特点。

    正确答案: 儿童类风湿病多关节型的临床特点:①慢性对称性多发性关节炎,受累关节≥5个,尤以指(趾)小关节受累比较突出。起病缓慢或急骤,表现为关节僵硬、肿痛和局部发热,一般很少发红。关节病变可由一侧发展到对侧,由指、趾等小关节发展到膝、踝、肘等大关节。②X线检查可见关节破坏。③有RF阴性和阳性两型。RF阳性多关节炎型,最终有50%以上病儿发生严重关节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木僵可分为几类?试述临床常见木僵的特点。

    正确答案: 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木僵可分为以下几类。
    (1)紧张性木僵:发生比较突然,轻者表现为少语、少动。重者运动完全抑制,全身骨骼肌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缄默不语,不吃不喝,往往保持一固定的姿势,对任何刺激失去反应,口涎外流、大小便潴留.严重者尚可出现蜡样屈曲、空气枕头。白天一般多卧床不起,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可稍有活动或自进饮食。病人意识清晰,木僵消失后能回忆当时情况。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2)心因性木僵;是一种在急遽而强烈的精神创伤后产生的反应状态。表现为普遍的抑制状态。不语、不动、不饮不食,面无表情,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跳加速、瞳孔散大、颜面潮红或苍白、多汗等。可有轻度意识障碍,木僵消失后不能完全回忆。见于急性反应性精神病。
    (3)抑郁性木僵:常由急性抑郁引起。患者可缺乏任何自主行动和要求,反应极端迟钝,以致经常呆坐不动或卧床不起,缄默不语。患者的情感活动无论在表情、姿势方面和他的内心体验都是相符合的。症状常昼重夜轻。
    (4)器质性木僵:常见于脑炎、脑瘤侵入第三脑室以及癫痫、脑外伤或急性中毒等。可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并可见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智能障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什么叫做发热,热型?试述常见热型?

    正确答案: 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临床上的常见热型:1.嵇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c度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c度。2.驰张热:体温常在39c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c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一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c度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5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c度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核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线粒体脑肌病分型及临床特点。

    正确答案: 线粒体脑肌病属线粒体遗传病,呈母系遗传方式,主要分为4种临床类型:①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CPEO):多在儿童期起病,以眼睑下垂为首发症状,缓慢进展为全眼外肌瘫痪,眼球运动障碍,但因两侧对称性受累,复视并不常见;部分患者可有咽部肌肉和四肢近端肌无力;②Kearns-Sayre综合征(KSS):20岁以前发病,进展较快,表现CPEO和视网膜色素变性,常伴心脏传导阻滞、小脑性共济失调、脑脊液蛋白增高、神经性耳聋和智能减退等;③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CAS)综合征:40岁前起病,儿童期发病较多,表现突发的卒中样发作,如偏瘫、偏盲或皮质盲、反复癫痫发作、偏头痛和呕吐等,病情逐渐加重;CT/MRI可见枕叶脑软化,病灶范围与主要脑血管分布不一致,常见脑萎缩、脑室扩大和基底节钙化;血和脑脊液乳酸增高;④肌阵挛性癫痫伴肌肉蓬毛样红纤维(MERRF)综合征:多在儿童期起病,表现肌阵挛性癫痫、小脑性共济失调和四肢近端肌无力等,可伴多发性对称性脂肪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问答题
    试述Ⅲ型超敏反应特点及常见疾病。

    正确答案: Ⅲ型超敏反应的特点为:
    ①抗原抗体复合物游离于血液循环中;
    ②在特定的条件下复合物沉积于某一部位;
    ③一定有补体参与;
    ④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
    常见疾病有:
    ①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
    ②红斑狼疮;
    ③类风湿关节炎;
    ④实验性局部反应;
    ⑤变应性肺泡炎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4题:

    问答题
    试述呼吸困难临床上分型及常见疾病?

    正确答案: 吸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气管阻塞、气管异物、喉头水肿。
    呼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
    混合性呼吸困难:常见于重症肺炎、广泛性肺纤维化、大片肺不张、大量胸腔积液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5题:

    问答题
    试述常见的间日疟的主要临床特点

    正确答案: ⑴寒战期:突起畏寒,寒战,面苍白,唇指发绀,脉速有力。寒战持续10min至2h;
    ⑵高热期:寒战开始后,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全身酸痛,口渴,烦躁甚至谵妄,面色潮红,皮肤干热,脉搏有力,此期持续2~6小时
    ⑶大汗期:高热后期全身大汗淋离,大汗后体温骤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
    ⑷间歇期:在两次典型发作之间有缓解间歇期,症状缓解,可有乏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问答题
    试述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和分型。

    正确答案: 发病前可有前驱症状。皮损为成批发生的散在瘀点、瘀斑、出血性斑丘疹或可触性紫癜,多对称,部分可融合。经过2~3周颜色由暗红变黄褐色而消退。可并发丘疹、风团、水疱及血疱等,自觉微痒痛。好发于下肢,常以小腿伸侧为主;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根据是否伴有其他系统症状可分为单纯性紫癜、胃肠型紫癜、关节型紫癜和肾型紫癜。大多发病1~2月后痊愈,也可迁延数月或1~2年,常复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试述上颌骨LeFortⅡ型骨折的临床表现特点及治疗特点。

    正确答案: ①上颌骨LeFortⅡ型骨折的骨折线位于上颌骨的中薄弱线,其临床表现特点主要表现为多有鼻及眶下缘的变形,常伴有鼻腔侧壁和上颌窦的损伤,扪诊多可扪及眶下缘台阶感和压痛,常伴有颧骨颧弓骨折;损伤有时可以波及筛窦,出现脑脊液鼻漏。
    ②上颌骨LeFortⅡ型骨折的治疗应首先遵循一般的颌骨治疗原则,手术多采用上颌前庭切口,有时需联合采用上颌前庭切口和头皮冠状切口,如眶底骨折严重,有时还须辅加眶下或下睑下切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泌尿系统引起血尿的常见病及临床特点?

    正确答案: ⑴泌尿系结石,临床上以绞痛、血尿为特点;⑵泌尿系结核,除血尿外,膀胱刺激症状明显;⑶泌尿系肿瘤,无痛性间歇性血尿为典型表现;⑷泌尿系损伤,往往有外伤史,其特点是血尿,尿外渗和排尿障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特殊型溃疡及其临床特点。

    正确答案: 特殊型溃疡系指十二指肠壶腹后溃疡及幽门管溃疡,其临床特点为:
    (1)15%~35%的溃疡病患者无上腹痛症状,而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如出血、穿孔。
    (2)十二指肠壶腹后溃疡:
    ①发生部位在十二指肠第一段以后,常见于十二指肠乳头附近;
    ②其发生率约占十二指肠溃疡的5%;③临床上腹痛以夜间明显,常反射至背部;④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往往为大量的出血;⑤临床上胃镜及钡餐易漏诊。
    (3)幽门管溃疡的特点:
    ①常易发生幽门梗阻出血、穿孔等;②临床症状不典型,餐后上腹痛多见;③对抗酸药治疗反应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阑尾炎的临床病理分型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常见病理分型有:
    ①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属轻型或病变早期,病变只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阑尾轻度肿胀,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临床症状和体征较轻。
    ②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肿胀明显,浆膜充血,表面有脓性渗出物,病变深达肌层和浆膜的阑尾全层,腔内可积脓,临床症状和体征典型,可形成局限性腹膜炎。
    ③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属重型,阑尾管壁坏死,呈暗紫或发黑,腔内积脓,压力高,可发生血运障碍,最后导致穿孔,感染扩散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④阑尾炎周围脓肿:大网膜将坏疽或穿孔的阑尾包裹并形成粘连,形成炎性肿块,属炎症局限化的结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常见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

    正确答案: 常见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如下:
    (1)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好发于40~60岁年龄组,男:女为3:1。
    (2)病理学特点:癌多于肉瘤,癌中又以未分化癌和鳞癌为主,约占80%。
    (3)原发于鼻窦的恶性肿瘤多于鼻腔恶性肿瘤,鼻窦恶性肿瘤中半数以上发生于上颌窦,筛窦次之,额窦及蝶窦少见。
    (4)临床特点:以原发性恶性肿瘤为主,因鼻邻近眼眶及颅底,且部位隐蔽,早期症状少,就诊时常为晚期病人。
    (5)上颌窦恶性肿瘤多见于中年男性,早期症状不明显,侵入鼻腔则出现鼻塞、流血涕;侵入眶内,可使眼球向上向前突出;侵入翼腭窝,压迫上颌神经和累及翼内肌,可出现神经痛和张口困难;侵犯牙槽骨,可引起同侧牙槽骨破坏,牙痛及牙齿松动脱落,同侧硬腭亦可隆起或破烂。面颊部疼痛或麻木可为首发症状。
    (6)筛窦恶性肿瘤,向眼眶发展则眼球向前、下、外方突出,产生复视或视力减退,侵入球后眶尖则出现眶尖综合征,向上破坏筛顶可累及硬脑膜及侵入颅内。
    (7)原发于上颌窦、筛窦间角的恶性肿瘤,如肿瘤始发于筛窦而向上颌窦发展,则兼有上颌窦和筛窦恶性肿瘤的症状,并常早期出现眶内症状。
    (8)原发于蝶窦的恶性肿瘤较少,但可因鼻咽、鼻腔、后组筛窦和颅内恶性肿瘤发展而被累及。
    (9)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处理方法,应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局部侵犯情况,病人体质全面考虑。目前一般多采用综合处理,单纯手术或单纯化学治疗或单纯放射治疗均难获满意效果。即使是采用根治手术效果也难满意。放射处理术前、术后均可采用,视具体情况而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特点。

    正确答案: 寻常型银屑病初期表现为鳞屑性红斑、丘疹或斑丘疹,以后渐扩大或融合成斑片,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基底浸润,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易刮除;鳞屑刮除后露出一层淡红发亮的薄膜(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即见点状出血现象。皮损发生于头部可有束状发;波及指甲可出现顶针状凹陷。好发于头皮及四肢伸侧,部分泛发全身。病程可分为进行期、静止期和消退期。进行期可发生同形反应。病情多数冬重、夏轻,反复发作可持续数年、数十年甚至于终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VD常见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VD常见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如下:(1)多发梗死性痴呆:为最常见的类型,常有一次或多次卒中史,病变可累及皮质、皮质下白质及基底节区。当梗死脑组织容量累积达80~150ml时即可出现痴呆。常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反复发作的卒中史。典型病程为突然发作、阶梯式进展和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每次发作遗留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和精神行为学异常,最终发展为全面性认知功能减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体征(如偏瘫、失语、偏盲、假性球麻痹)和突发的认知功能损害。神经影像学可见脑内多发低密度影和脑萎缩。(2)大面积脑梗死性痴呆:单次脑动脉主干闭塞引起的痴呆。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常死于急性期,少数存活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3)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是指与脑高级皮质功能相关的特殊部位梗死所致的痴呆,包括皮质(海马与角回)或皮质下(丘脑、尾状核、壳核及苍白球)。(4)皮质下血管性痴呆:包括多发腔隙性梗死性痴呆、腔隙状态、Binswanger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脑淀粉样血管病导致的痴呆,与小血管病变有关。主要表现为皮质下痴呆综合征,即执行功能障碍为主,记忆损害较轻,早期出现精神行为学异常。(5)分水岭区梗死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急性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如心脏骤停、脱水、低血压)后分水岭梗死所致痴呆。(6)出血性痴呆;指脑出血及慢性硬膜下血肿造成的痴呆。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正常颅压脑积水导致的痴呆是否包括在内尚有争议。(7)其他病因引起的痴呆:包括原因不明和罕见的脑血管病引起的痴呆,如烟雾病和先天性血管异常等合并的痴呆。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