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GDP增长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来看,也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民生问题却越来越凸显,民众怨声载道,究其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性成因。我国一直都比较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一方面在宏观上实行“高积累”政策,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在微观上又否定个人争取自身利益的正当性,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思路出现偏差。某些民生问题还因政府实施的政策导向所致。如农民收入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改革开放前,国家通过剪刀差的方式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导致的。
(2)结构性成因。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和生态发展之间呈现出结构失衡的状态,即经济发展快,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相对缓慢,政治发展明显滞后。这使得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制度、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最终都以民生问题的形式凸显出来。一、城乡二元结构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施行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优先支持城市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相对来说,对广大农村的重视和投入却较少。畸形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人为地把社会成员摆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生存与发展的起点上,而且由于制度、习惯的刚性使这种不平等具有了一种难以打破的平稳态势,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自我内循环。二、民众利益表达机制不畅。公共政策制定及实施时,如果弱势群体对其受损利益,缺乏正常的利益表达机制,就会引发一系列民生问题。三、民生政策的短缺。一方面,民生政策的缺失或不到位,是出现大量社会问题进而导致民生问题的重要根源。另一方面,民生政策的执行存在梗阻现象。职能部门和利益集团谋取自身利益,干部民生政绩观念的缺失等都会导致政策的执行障碍。
(3)变迁性成因。这是我国当前民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我国的民生问题与社会变迁有着必然的联系。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社会结构因素长期并存,引起社会结构的震荡及不稳定,民生问题也就因此产生。这类问题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现象,往往与本国的政治、经济问题扭结在一起。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政府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经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这使得公共资源大多优先用于经济和产业领域,社会与公共事业方面(救灾、扶贫、公共卫生、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的比重相对较少,导致民生改善滞后。第二,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经济改革和经济部门的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加上上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的高速转换,社会资源被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解构和分割。整个社会追求效率优先,而公平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由此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收入差距扩大和分配不公平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