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近几年来,政府和地方组织在环保方面做了相当大的努力,尤其是环保部门的决心,整治力度越来越大,手段也屡有创新。但事后却没能真正有效地阻止环境污染事故的不断发生。原因不难发现:
(1)企业天生的逐利性,环保投入等成本是能省则省,经常存侥幸心理;
(2)地方政府明明知道不少企业会给地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是严重污染,但出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追求,也或因官员们对GDP速度的需求,以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没能求得起码的平衡;
(3)相比于发达国家的监管,我们的监督存在着相当大的漏洞。当下的矛盾在于,先污染后治理是“防范不足”的治理,投入的成本必然过高,付出的代价必然过大。而边治理边污染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污染的危害,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环境保护的被动局面。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停留在事后的惩罚上,应当在污染的前阶段,预防为主。希望地方政府能重视起来,真正从动力机制上入手解决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提高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加大对污企业的惩罚力度,加大对环境指标的考核,使其成为官员政绩的重要体现。
总而言之,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首先是人们认识上的滞后性,环境有一定的自洁能力,在环境污染的前期影响并不明显,只有环境破坏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些污染制造者存在侥幸心理,希望别人控制污染,治理污染使污染处于环境的自洁范围之内。其次我们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而且大部分制度是针对先污染后治理的。再次减少污染会对企业的运作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成本也会相应提高。
略
第3题: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要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
第4题:
“先污染、后治理”对贫穷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合适的。
第5题:
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甚至有些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的污染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把保护环境落实到实处?
第6题: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第7题:
蓝天白云是人们对美丽中国最朴素的理解,治理大气污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切实解决环境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治理大气污染,政府应当()
第8题:
边污染,边治理
先污染,后治理
不污染,不治理
防治结合
第9题:
第10题:
先污染后治理
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数量
边污染边治理
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第11题:
第12题:
“谁污染谁付费”原则
“三同时”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
“先污染后治理”原则
第13题:
第14题:
要转变我国能源发展方式,必须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提高能源消耗强度,增加能源供应弹性。
第15题:
充分体现了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责任及费用负担的环境保护法律原则是什么?
第16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些人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色内容,对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更严重的是,有些考生沉迷于网吧,严重地影响了学业和健康。对互联网存在的弊病,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
第17题:
“先治理后污染,先破坏后恢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18题:
实行()原则,不但明确了治理环境污染的主体,而且还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加快了治理环境污染的速度。
第19题:
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第20题: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
河道淤积
水土流失
环境污染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