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增大时达峰时间增长
饮食和服药时间不影响F
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F相同
Vd增加时血药浓度增加
t与给药间隔时间可用于预测药物在体内蓄积的程度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下列关于新药体内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第7题:
下列关于药动学参数表达不正确的是()。
第8题:
关于生物半衰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第9题:
药物吸收速度
药物在体内蓄积的程度
药物吸收的比例
药物分布的比例
药物排泄的速度
第10题:
Ka增大时达峰时间增长
饮食和服药时间不影响F
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F相同
Vd增加时血药浓度增加
t1/2与给药间隔时间可用于预测药物在体内蓄积的程度
第11题: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lgC对t作用图,得到直线的斜率为负值
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在滴注开始时可以静注一个负荷剂量,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或接近稳态浓度
单室模型口服给药,在血药浓度波动与药物半衰期,给药间隔时间有关
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波动与药物半衰期、给药间隔时间有关
多剂量给药,相同给药间隔下,半衰期短的药物容易蓄积
第12题:
半衰期(t1/2)
表观分布容积(V)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清除率(CI)
达峰时间(tmax)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多剂量给药又称重复给药,系指按一定剂量、一定给药间隔、多次重复给药,才能达到并保持在一定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之内的给药方法。某药具有单室模型特征,血管外重复给药的特点是()
第18题:
半衰期与给药间隔时间可用于预测()
第19题:
某药具有单室模型特征,多剂量血管外给药时()
第20题:
表示药物在体内清除一半所需的时间
不受肝、肾等功能影响
不同药物的半衰期不同
半衰期是常用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半衰期与给药间隔时间可用于预测药物在体内的蓄积程度
第21题:
新药开发中的新药体内研究是体内药物分析的任务之一
在新药研制过程中,应提供药物在动物和人体内的有关药代动力学参数
已经用于临床的药物便无需进行体内研究
新药的药动学参数包括血药浓度的峰值、达峰浓度的时间、药-时曲线下面积等数据
第22题:
一次给药能够得到比较完整的药动学参数
给药时间和剂量相同
每次剂量的药动学性质各自独立
符合线性药动学性质
每个给药间隔内药物吸收的速度与程度相同
第23题:
稳态的达峰时等于单剂量给药的达峰时
稳态的达峰时大于单剂量给药的达峰时
通常以达坪分数为标准计算蓄积系数
D.稳态时,一个给药周期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等于单剂量给药曲线下的总面积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仅与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有关
已知吸收半衰期、消除半衰期和给药间隔可求出达坪分数和体内药物蓄积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