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传授而得的知,是闻知。通过推理不受方域语言阻障的知,是说知。亲身接触、观察而得到的知,是亲知。
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世事;不望窗外,就能了解自然天道。出去的越远,知“道”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必出行就能知情,不必眼见就能心明,不必作为就能成功。
不出大门,不能知道天下世事;不望窗外,不能了解自然天道。出去的越远,知“道”就越少。所以圣人没有不知道的事情。
这句话是应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第1题:
“大鹏之功,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潜夫论释难》)下列选项与材料所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第2题:
孟子认为,仁之实,()。
第3题:
老子唯心论的思想可以由“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反映出来。
第4题:
有弗学,()
第5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也。”
第6题: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第7题:
《道德经》有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因此老子是唯心论者。
第8题:
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闻见博而知益明
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第9题:
事亲是也
从兄是也
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节文斯二者弗去是也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翻译成现代文。
第14题:
其知弥少是指()
第15题: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是从“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这句话演变而来的。
第16题: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的关系。
第17题:
王充关于知识的言论是()
第18题: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句话由老子的哪句话演变而来:()
第19题: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第20题:
问之弗知弗措也。
学之弗能弗措也。
思之弗得弗措也。
辨之弗明弗措也。
第21题:
通过传授而得的知,是闻知。通过推理不受方域语言阻障的知,是说知。亲身接触、观察而得到的知,是亲知。
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世事;不望窗外,就能了解自然天道。出去的越远,知“道”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必出行就能知情,不必眼见就能心明,不必作为就能成功。
不出大门,不能知道天下世事;不望窗外,不能了解自然天道。出去的越远,知“道”就越少。所以圣人没有不知道的事情。
这句话是应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第22题:
①③
①④
②③
②④
第23题:
教与学
师与生
学与思、学与行
行与知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