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简述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

相似考题
更多“问答题简述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孔子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子曰“有教无类。”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礼乐和文献、人、忠、信。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就是叫狂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完善的人。孔子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注重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加强教材建设。他把所收集到的文化材料、精神加以整理,编著成教学用书,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他向学生讲授“六经”,传授“六艺”,教育学生怎么做人,这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孔子指出,在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人的才智高下有别,如何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完善学生的德业修养,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根据这一原则,孔子深入了解弟子们的不同的兴趣、智力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

  • 第2题:

    试析孔子关于道德教育和教师的思想。


    正确答案: (1)孔子关于道德教育思想:①立志乐道,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解决前进的动力。②自省自克,贵在培养道德自觉。③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言行一致。④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错误相辅相成。
    (2)孔子关于教师的思想: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②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③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 第3题:

    问答题
    试述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贡献。(关于道德教育与教师的思想)

    正确答案: 孔子,名丘,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在指导封建社会的教育实践,最具权威性。两千年间,其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他在教育史上的伟大贡献是多方面的:
    (1)、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育的传播会影响政治,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有效,强调教育的作用和重要地位;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肯定了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
    (2)、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赋予平民;
    (3)、关于教育目的,他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提倡“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
    (4)、教育内容方面,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学内容,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在伦理道德教育的科目中,孔子最重视诗、礼、乐。强调教育要使学生认识社会,熟悉人事,了解人生,而不是崇拜神灵。
    (5)、在道德教育思想方面,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自省自克,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
    (6)、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专长,造就各类人才;首倡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学习;强调学思行结合,鼓励学生努力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由博返约,主要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教学需要师生双方配合协作,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必须要有乐学、好学、不耻下问、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7)、树立教师的典范,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爱护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学相长。
    (8)、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同时,孔子形成了自己的学说,通过讲学在私学组织的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9)、重视历史文献的继承和整理研究,编辑《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4题:

    问答题
    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正确答案: 1)、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能入学,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2)、只要诚心求教,潜心问学,都热心教诲,不管他们过去的经历和表现,一视同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5题:

    问答题
    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历史的影响。

    正确答案: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1.他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2.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
    4.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
    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纂《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6.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
    7.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
    8.他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
    9.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要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
    10.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11.他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了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简述蔡元培关于教育方针的思想。

    正确答案: 蔡元培关于教育方针的思想包括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等五育,是一种德、智、体、美诸育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它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又适应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是一种进步的教育思想。但是也有局限性和缺陷,如世界观教育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教育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历史上各教育学家由于各自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不同,对教育目的亦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可以将其分为“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和“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调和”论。
    (1)“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等。“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是教育目的的根本追求。其主要观点是:
    ①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②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③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并规定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把人作为选择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把人的价值看得高于社会价值,但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它们的观点表现得也是不尽相同。
    (2)“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
    “社会本位”的思想盛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凯兴斯泰纳、孔德和涂尔干等。其主要观点有:
    ①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
    ③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3)“调和”论
    有人试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个人与社会两者兼顾。例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就认为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的,一是社会学的;主张“使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其主要观点是:
    ①倡导儿童中心主义。反对脱离儿童的本能、需要、兴趣、经验对生长过程强加目的,认为这是对生长过程、教育过程的外部强制,是对儿童个性的粗暴干涉。
    ②主张“社会中心”,强调把“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要求教育“成为民主观念的仆人”,充当抵制所谓绝对主义、极权主义的工具。
    ③为了兼顾这两个方面,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要“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企图通过这种“小社会”的活动保证大社会的和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孔子学思并重的思想。

    正确答案: 孔子的认识论存在着“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的矛盾,但他更重视“学而知之”,并接触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主张把二者结合起来,提出学思并重的认识论。
    (1)承认上智“生而知之”的先验论孔子认为人有三种:生而知之,上等人;学而知之,困而知之,中等人;困而不学,下等人。孔子把奴隶排除在了教育对象之外,圣人又是不需要教育的,教育对象是贵族和平民等劳动人民。他强调了人们认识能力的差别和先天性,上智和下愚是先天的,是不可改变的,这就陷入了唯心论的先验论。
    (2)重视学而知之他在教育实践中,能够突破“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框框,强调“学而时习之”,在人类认识史上提出了一些唯物主义的论题,对学习总结出一些好的经验。
    (3)学习态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
    (4)倡导学思并重,主张以学为主导,思以学为基础。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提倡“学而知之”,在人类史上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唯物主义命题,这是应当肯定的。但他还是承认“生而知之”的天才,并宣扬“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先验论,给后世来了不良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孔子的思想主张。

    正确答案: 思想主张:
    ①核心是“仁”,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
    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包含民本思想。
    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1)主张“有教无类”,他从探讨人的本性人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差异不大,所以注重后天教育
    (2)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强调忠孝和仁爱;
    (3)教学纲领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4)承认先天差异,重视因材施教
    (5)提倡启发式教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析孔子关于道德教育和教师的思想。

    正确答案: (1)孔子关于道德教育思想:①立志乐道,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解决前进的动力。②自省自克,贵在培养道德自觉。③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言行一致。④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错误相辅相成。
    (2)孔子关于教师的思想: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②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③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孔子的礼治论思想。

    正确答案: 孔子礼治论的内容主要有:
    1)剥削阶级享受特权是“天下之通义”;
    2)T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
    3)礼乐兴,刑罚中;
    4)礼之用,和为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答案:
    解析:
    孔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个。一是编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二是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翔实,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1)孔子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是“仁”“礼”。①“仁”的思想:孔子把“仁”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其要义就是“爱人”。②“礼”的思想:孔子的“礼”是就政治而言的,君臣和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的名分和尊卑长幼的次序,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以要求统治者提倡礼教。(2)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包括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①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孔子主张通过文化教育工作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当中,这样就会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孔子还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②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孑L子承认在人的成长中教育起了决定作用,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中。(3)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论述是一种创举。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4)教育目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为学者有了丰富的知识还有余力,应去做官。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5)孔子的教学思想。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孔子承袭了西周的传统“六艺”教育,吸收、采择了有用学科,充实了“六艺”的内容,传授的教材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由博返约等。(6)有关道德教育思想。以“仁”与“礼”作为其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还要注重如何育德,他提出了一些德育原则,如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等。(7)关于教师的论述。身为教师应该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教师要尽职尽责,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还要以身作则,教学相长。综上所述,孔子以自己一生的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和个人作用的肯定,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打破了贵族子弟对受教育权的垄断,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的独到见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同时还给人们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成为教育史上的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由于受历史时代的局限,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能超出封建思想的界限,其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不可能具有完全的民主性,并且,其思想中明显地透露出对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鄙视,这可以从其教育内容中看出。因此,我们在宣扬孔子的积极思想的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局限性,扬长避短。

  • 第14题:

    关于教育目的,孔子希望培养()和()。


    正确答案:“贤人”;“君子”

  • 第15题:

    问答题
    试述王充关于教育的作用和教育目的的思想。

    正确答案: 王充关于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的思想,包括两个方面:
    (1)重视教育作用。王充重视教育对于人性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人性之所可变善,重要在于教育。
    (2)重视培养目标。王充针对东汉当时文职官员中,文吏与儒生更受重视的情况,把人才划分为四个层次,他说:“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接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他的培养目标最理想的是鸿儒。
    王充这种培养目标的思想,是对当时经学教育不满的反映。他一贯主张人才不仅应具有广博的知识,而更为重要的是,应具有独立思考的创造精神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这种思想是很可贵的,也是很有见地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问答题
    简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

    正确答案: (1)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2)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
    (3)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以及思想实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今山东曲埠)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及儒家教育理论的创始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一生历程最好的真实写照。孔子将一生精力献给了教育,聚徒讲学,学徒甚多,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下面从几方面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孔子之论教育作用。孔子是从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对个体发展作用两个方面来论述的。他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庶”指人口,“富”即富裕,而“教”即教育。孔子认为,人口是最基本的,然后就要使之富裕起来,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还要发展教育,创建精神方面的文明。至于教育对个体发展作用,孔子则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之“习”的结果。孔子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决定作用。
    2.孔子之论教育对象。孔子极力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他认为,教育对象不应该有身份和地域的限制,只要诚心求教,他都愿意纳为门人。“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的格局,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3.孔子之论教育目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是孔子教育主张的概括。他一方面提倡“举贤才”,一方面致力培养君子。孔子提倡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进步意义,对后世的学校教育和选士制度也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是科举制。
    4.孔子之论教育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即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德为先。对于道德教育,以“礼”“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他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原则。比如立志道、自克自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等。“三军克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说的是要立志;“君子日省其身”,说的是自克自省;“言必信,行必果”,说的是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5.孔子之论教学方法。这是孔子教育思想最为精髓的部分,也是留给后人最有参考价值的东西。孔子提倡教学要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等教学方法。比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要启发诱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习要学思结合,等等。
    6.孔子之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等,孔子认为这都是一个优秀教师所要具备的。特别是以身作则,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教身教不可偏废,身教比身教更为重要,更为有效。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永远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孔子教育思想有哪些?

    正确答案: (1)作用。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庶,富,教”,立国三要素。
    (2)对象。有教无类。
    (3)目的。士,君子。完善人格首目的。
    (4)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为诗书礼艺易乐春秋。
    (5)原则和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谦虚笃实。“夫子教人各因其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6)道德修养的方法。立志有恒,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孔子的思想及其对教育的贡献。

    正确答案: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仁”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礼”,就是周礼,也就是西周时的等级名份制度。
    孔子不赞成春秋时代社会变革,希望恢复周公时的盛世景象。这是保守的政治观点。但是他提出了“爱人”的思想,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孔子又是一个大教育家,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
    (1)他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并提出许多有益的教育思想。他强调“有教无类”扩大了施教的范围。孔子以六艺教育学生,经常和学生讨论问题,讲做人的道理。
    (2)相传他还整理《诗》、《书》,修订鲁国的国史《春秋》,并以之作为教材。
    (3)孔子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诲人不倦,教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
    由于孔子思想中有忠君尊王、维护等级制度的内容,后来封建统治者把他捧为至圣先师,儒学定为正统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正确答案:
    (1)教育作用: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并能治国。
    (2)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
    (3)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并希望“学而优则仕”。
    (4)教学内容: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
    (5)教学方法:提倡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

    正确答案: 孔子主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从政之人应该是受过教育,有余力的话继续学习,学习的人有余力的话应该得到一定官职,因而把学习与做官紧密 联系起来。教育就是要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斯宾塞关于科学教育的思想.

    正确答案: 斯宾塞在近代教育家中,斯宾塞是以倡导科学教育而著称的,他为争取科学被承认为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努力斗争,主张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均须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协调。
    斯宾塞认为,个人生活中有直接保全自己、间接保全自己、抚养子女、社会关系、闲暇娱乐等五个方面的活动;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教导人们怎样生活,只有教给科学知识,才能使人为圆满完成各种生活活动做准备。斯宾塞还从知识的比较价值、训练价值、教育价值等各方面论证了科学知识对训练智力的作用更大,更有教育作用,更有实用价值。因此,他认为科学在门类繁多的课程体系中应居中心地位,并将众多的科学课程分为五类,要求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有所选择和侧重。
    斯宾塞认为,科学教育在方法上应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注意既传授知识,又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教学上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等原则,鼓动儿童主动学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孔子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1)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德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
    (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4)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他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6)他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至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