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目标的确定影响审计标准的选择及审计程序和方法的设计
审计目标不影响审计准备阶段的工作
审计目标对审计全过程都有影响
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出发点
第1题:
审计证据的客观性越强,证明力越强
审计证据与审计目标的相关性越强,证明力越强
审计证据来源不同,则证明力强弱不同
审计证据需依照法定程序取得
审计意见必须建立在足够的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可见审计证据越多越好
第2题:
审计目标通常可以划分为总体审计目标和具体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社会需求和审计界自身的能力与水平
社会审计的总目标是揭示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错报
内部审计的总目标是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第3题:
真实性
合理性
合法性
效益性
可比性
第4题:
审计管理要服从审计目标
审计管理要注重对审计人员的管理
审计管理主要在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阶段执行
审计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第5题:
监盘时审计人员应进行现场监督
监盘可为资产的存在性提供可靠证据
监盘可为资产的所有权提供直接证据
监盘可以查明资产有无毁损
第6题:
国家审计准则
社会审计准则
内部审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
第7题:
绩效审计不需要使用评价标准
行业或地区平均水平和先进水平可以作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之一
会计制度不能作为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不包括财务管理指标
第8题: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审计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审计风险是可以消除的
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
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全过程
第9题:
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出发点
审计目标在不同历史时期是相同的
根据审计目标的不同可将审计业务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审计目标包括总体审计目标与具体审计目标两个层次
审计目标对审计全过程都有影响
第10题:
计算机审计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发展的审计技术方法的总称
计算机审计不需要进行内部控制测试
计算机审计审前调查的具体内容与传统审计不完全一致
计算机审计的审计对象既包括电子数据,又包括信息系统
第11题:
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增加会计资料的可信性
杜绝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
保证审计人员将控制风险降低为零
第12题:
审计质量控制涉及审计全过程
审计质量控制中不包括对审计人员素质的控制
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是审计质量控制措施之一
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是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
第13题:
审计人员亲自编制的相关材料
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证明材料
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的口头证据
有关审计事项的环境证据
第14题:
充分性是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之一
充分性就是要求审计证据越多越好
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证明审计事项并支持审计意见
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本身的真实性
充分性就是要求审计证据与审计目标之间紧密相关
第15题:
常用的审计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
审计分析方法可以运用于包括审计计划、审计实施以及审计终结在内的审计全过程
审计分析研究的是财务数据之间可能存在合理关系,不包括非财务数据
审计分析要关注相关信息的异常波动和差异
第16题: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记录
审计工作底稿是撰写审计报告的基础
审计工作底稿要经过被审计单位复核
审计工作底稿是考核审计人员工作质量的依据
第17题:
审计风险就是指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风险仅存在于审计报告编制阶段
审计风险可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两种
审计风险虽然存在,但可以加以控制
第18题:
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结果
审计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相同的
审计目标体系包括审计总目标和审计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审计总目标由审计具体目标组成
第19题:
审计准则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客观标准
审计准则是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标准
审计准则是明确审计责任的依据
审计准则是审计组织与社会进行沟通的媒介
第20题:
审计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
审计风险只存在于审计实施阶段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审计风险是可以消除的
第21题:
审计目标的确定影响审计标准的选择及审计程序和方法的设计
审计目标不影响审计准备阶段的工作
审计目标对审计全过程都有影响
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出发点
第22题:
审计准则是对审计实践中的特色做法进行的归纳和总结
审计准则规定了审计职业责任的最高要求
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时可以参考的行为规范
审计准则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尺度
第23题:
审计工作没有法律责任风险
信誉高的审计组织没有法律责任风险
聘请外部专家是审计人员防范法律责任风险的对策之一
是否遵循执业准则与审计人员法律责任风险无关
第24题:
国家审计准则
审计工作计划
审计工作方案
国家有关方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