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讲台上要有教师的样子,和学生的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
即便有效,教师也不要乱发脾气
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因为改多了学生也不会看,但要讲解
要疏通课堂空气,要多走,多接触学生
第1题: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也是: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可见教师是教育过程中必要而非充分的因素、重要而非基本的因素。教师的存在是因为他们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已。()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教材提出的教学系统过程要素分别是:()
第7题:
以下是新课程实施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您认为不合理的是()。
第8题:
关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教师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9题:
要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根据迁移的心理规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修改方法。教学的第一步是,教师示范。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中感受什么是改,教师怎样改,思考为什么这样改,激发学生要求改的愿望。通过教师示范改作文,孩子们都感到文章这样一改,条理更清楚,读起来也顺当多了。改作文,有意思!同时,他们也初步懂得了怎么检查、怎么改。教师示范改作文为改的知识、技能的迁移奠定了基础,对提高学生自改能力是很有作用的。教学的第二步是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学习改,让学生在参与集体改作文的实践中练习改,这不仅有利于发挥迁移的作用,使学生掌握改的方法,而且进一步调动了学生自改的积极性。教师从自己示范改,组织集体改到指导学生各自独立改,如同教小孩学步,既细心搀扶,又逐步放手,正是较好地运用了学习迁移的规律,使其发生积极影响,这对培养学生自改能力是有很大作用的。从学习迁移的规律看,作文指导课上,经常进行怎样立意、怎样选材等的指导,作文评讲课上,教师宣读的范文、集体的评论等,阅读课上,经常进行的概括中心、划分段落直至用词造句的一系列基本训练等,这些都会因迁移规律而对学生自改作文产生一定的作用。(选编自袁浩:《作文教学心理》,中央电视台电视教学系列讲座,第12期。)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第10题:
下列不属于科研对教师的影响的是()。
第11题:
站在讲台上要有教师的样子,和学生的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
即便有效,教师也不要乱发脾气
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因为改多了学生也不会看,但要讲解
要疏通课堂空气,要多走,多接触学生
第12题: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是单由教师讲解,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
教师把作文中应注意的问题直接提出,由学生来回答,会使学生得到锻炼,对作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新课标提倡在教学中实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的方式,在作文教学中也同样有效。
打破以往由教师先做讲解提示,由学生自由作文的做法,改为由学生分小组讨论。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多讲,否则会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
A对
B错
第18题:
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前提是()
第19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多讲,否则会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20题:
新课程标准制定后,大量配套新教材也相继上市,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下面有关教育技术能力要求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第21题:
以下是一位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进行的教学尝试,阅读并按要求答题。某位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进行了名为“给自己的作文找读者”的尝试。学生完成作文后,作文不是当堂收上来而是让学生保留两天,在这两天里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文给同学写评语(内容不限,字数不限)。两天后作文收上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评价,这项活动学生参与热情极高。对上述教师作文评改尝试的评价,哪项是错误的?()
第22题:
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要使用尽可能多和先进的教学媒体来丰富课堂教学,体现现代化的教学
教学中,最大化使用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越丰富越好
使用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要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23题:
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
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
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育技术
第24题: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