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淡水和海水吸入都可引起反射性气道关闭及肺顺应性降低而致缺氧,但形成肺泡通气障碍的机理两者则不相同。
淡水进入肺泡以后;由于渗透压低,肺泡面积大(约100m2),很快就经肺泡壁吸收入血,造成血稀释,在2分钟左右就可以使血容量增加一倍。吸入的水主要在静脉系统存留,静脉压迅速增高,动脉压很快降低,血球大量溶解,血红蛋白和钾离子释出,钠离子因血稀释而减少,高血钾很快就可以引起心室纤颤或心搏骤停,血氧含量在数分钟内就降到原来的1/10,造成脑缺氧和心肌缺氧,成为中枢性衰竭的原因。
海水的含盐量约为3.5%,渗透压高,能经肺泡壁将血中液体吸出,使肺泡内充满了含蛋白的血色粘稠液,还可能使部分肺泡破裂,严重地影响血液氧合,数分钟以内可使血氧含量降到原来的1/10。海水中的盐类可迅速进入血液,3分钟左右血钠含量增加2/3,钙含量增加1倍,镁含量增加数倍,造成严重的电解质紊乱。但并不出现心室纤颤。心跳停止的原因主要是缺氧,出现的时间较迟,同时有全身组织普遍缺氧和代谢分解产物的增加,这些改变也较为迟缓,因此溺于海水的人死亡较晚,可挽救的时机也较长。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淡水与海水淹溺的病理生理改变有何异同?”相关问题
  • 第1题:

    单选题
    淡水淹溺与海水淹溺使人体血容量()
    A

    淡水淹溺增加,海水淹溺减少

    B

    淡水淹溺减少,海水淹溺增加

    C

    都增加

    D

    都减少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题:

    问答题
    海洋中海水结冰过程与湖泊中淡水结冰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首先,二者都是表层温度开始降低。因此,湖泊中淡水:表层开始结冰,下层可能仍保持不冻结。
    海水结冰:盐度低于24.695的海水,结冰过程与淡水相同,表层海水达到冰点即开始结冰。盐度大于24.695的海水,温度接近冰点时,密度会加大,从而下沉,下层温度较高的水则上涌,发生对流混合,直到混合层都达冰点温度时整层水体才会一起结冰。
    结冰过程会将盐度排出,因此冰面以下海水中的盐度要高于结冰前海水的盐度,使结冰后的海水冰点温度更低,结冰过程更难。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