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责任校对
校对室主任
责任编辑
总编室主任
第1题:
依照原稿及设计要求在校样上()排版中的差错称为校对
第2题:
计算机排版所出校样的差错,主要有()。
第3题:
各级校对人员都要做的工作有()等。
第4题:
校对人员发现原稿中的差错,应该用铅笔将差错标出后,在校样版心外的空白处提出疑问。至于是否修改,由()决定。
第5题:
校对工作以经过编辑加工的原稿为依据
校对人员要发现、订正校样的差错
校对发现原稿有错误时应即时予以改正
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
第6题:
通读是“三校一读”的组成部分,主要承担校异同的职责
改版后输出的新校样,应先核红再通读
通读过程中脱离原稿阅读、检查校样
校对人员发现是非差错,通过质疑的方式用铅笔标注在校样上,待通读完成后交给编辑处理
第7题:
校对引线不能相互交叉、重叠,也不能与字行交叉
如需要对校样中的字符对调,在版心内标注相应符号后即可
校对人员无权修改原稿本身有错的地方
同一份校样上可以同时使用枣红色和大红色的色笔
校对人员质疑校样时,可用黑色笔将有疑问处圈起并画引线引至版心外空白处,然后用铅笔或直接写明修改建议后打间号,或写明具体看法,交由编辑处理
第8题:
只需在通读时进行
各个校次和通读检查时都要进行
只需在初校时进行
三校时不宜进行
第9题:
校对人员提出疑问,应由责任编辑处理
校对质疑情况,一般应记录存档
校对人员发现问题,可直接在原稿或校样上修改
编辑审阅校样后,校对人员要复查校样,查看质疑处理情况
校对人员提出疑问,应由责任校对处理
第10题:
校对人员提出疑问,应由责任编辑处理
校对质疑情况,一般应记录存档
校对人员发现问题,可直接在原稿或校样上修改
编辑审阅校样后,校对人员要复查校样,查看质疑处理情况
校对人员提出疑问,应由责任校对处理
第11题:
校对人员提出疑问,交由责任编辑处理
校对人员提出疑问,交由责任校对修改
责任校对直接修改,交由总编辑核准
校对人员直接修改,交由作者确认
第12题:
通读初校样
进行计算机校对
对片
对原稿差错质疑
依据原稿核对校样,消灭排版错误
第13题:
校对人员发现原稿中的差错,应该用铅笔将差错标出后,在校样版心外的空白处提出疑问。由()决定。
第14题:
校对的主要职责之一是()。
第15题:
校对人员发现原稿中的差错,要用铅笔将差错圈出来在校样空白处提出疑问。这项工作()。
第16题:
作者原稿带入的差错
计算机系统引起的差错
排版人员文字输入差错
编辑校对差错
排版人员排版操作差错
第17题:
通读前,校对人员应了解此前校样已经完成的校对、改版过程及校对质量
通读过程中脱离原稿阅读、检查校样
通读时,要消灭校样上遗留的各种差错
校对人员发现是非差错,通过质疑的方式用色笔标注在校样上,待通读完成后交给编辑处理
承担校样通读工作的校对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丰富的校对工作经验
第18题:
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责任校对
校对室主任
责任编辑
总编室主任
第19题:
通读初校样
进行计算机校对
对片
对原稿差错质疑
依据原稿核对校样,消灭排版错误
第20题:
校对人员和编辑使用相同颜色,相同类型的笔修改
将需要修改的部分圈起来后沿字行之间的行空拉出一条线到版心外,然后在版心外的空白处写上应该改成的字符并圈起
字符对调符号在版心内标注后,在版心外再做标记
校对结束后,把所有质疑情况填入原稿疑问单(或称质疑记录单)
第21题:
直接用红笔将差错等改过来
直接用蓝笔将差错等改过来
用红笔将差错等圈出来并在版心外的空白处提出疑问
用铅笔将差错等圈出来并在版心外的空白处提出疑问
第22题:
校对工作以经过编辑加工的原稿为依据
校对人员要发现、订正校样的差错
校对发现原稿有错误时应即时予以改正
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
第23题:
修改
检查
编写
标注
第24题:
校对人员可以修改原稿
在某一字行中画引线时,应尽量为该行或其下一行中可能还需要画引线留出余地
某字行中使用了不用引线的校对符号后,版心外的标记应该标在与该字行对应的位置
校对人员对于校样中虽与原稿相符,但很可能是原稿本身有错的地方,应该向编辑质疑
编辑审阅校样后,校对人员要复查校样,检查质疑处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