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人奇之
父异焉
稍稍宾客其父
并自为其名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竭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人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归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文中所述事例。
第5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王安石《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单元导语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会有小小的烦恼。这个单元的文章,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课文导语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通”最终变为普通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研讨与练习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情况七年级,40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1.翻译第二自然段。2.根据上述材料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第6题:
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中“利”字的用法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同类字词用法。几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第7题:
教师在讲授《伤仲永》一课中的“父利其然也”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利”字的用法,列举出以下含“名词的意动用法”的句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8题:
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第9题:
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的名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中的手
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
第10题:
学生的唇枪舌战,正好活跃了课堂气氛,维持课堂秩序,让学生继续讨论
立刻让学生停下讨论,批评脱离主题讨论的学生,然后帮学生总结出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适时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继续其他内容的讲解
将学生的争论引到课堂之外,课下请同学们写一篇以“‘方仲永泯然众人’原因”为主题的文章
第11题:
邑人奇之
父异焉
稍稍宾客其父
并自为其名
第12题: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教师在讲授“渔人甚异之”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异”这个词的用法。特意找出和其用法相同的例句让学生分析。下列选项中适合被用来举例的一项是()。
第17题:
在学习完七年级课文《狼》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归纳整理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的作业,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第18题:
学习完初二下册最后一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通假”现象。下列语句中没有包含“通假字”的是()。
第19题:
学习完《(论语)十则》后,老师向学生解释了通假字的概念,并准备列举其他通假字为例,供学生强化记忆。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案例使用的是()。
第20题:
父异焉(王安石《伤仲永》)
觉无异能者(柳宗元《三戒》)
异是非,明好恶,检奸邪,消佚乱(陆贾《新语》)
产异蛇(柳宗元《捕蛇者说》)
第21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邑人奇之,宾客稍稍其父(《伤仲永》)
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22题:
第23题:
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