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竭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人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归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文中所述事例。
第5题:
弟子事师,(),习其道也,学其言语。
第6题:
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中“利”字的用法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同类字词用法。几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第7题:
教师在讲授《伤仲永》一课中的“父利其然也”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利”字的用法,列举出以下含“名词的意动用法”的句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8题:
阅读下文,并按要求回答。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衰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将文中用“意动用法”翻译的词注出。
第9题:
第10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邑人奇之,宾客稍稍其父(《伤仲永》)
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11题:
终身为父
敬同于父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也称甩针,是一种将服装衣片边沿毛丝扣压住,而不使其散乱的针法。
第16题:
语译题:楚蕲阳李君东璧,一日过予弁山园谒予,留饮数日。予窥其人,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谭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解其装,无长物,有《本草纲目》数十卷。
第17题: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作品,讲述了一个方仲永神童的故事。根据文章内容,方仲永后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18题:
阅读下文,并按要求回答。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衰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解释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义。
第19题:
学习完《(论语)十则》后,老师向学生解释了通假字的概念,并准备列举其他通假字为例,供学生强化记忆。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案例使用的是()。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学生的唇枪舌战,正好活跃了课堂气氛,维持课堂秩序,让学生继续讨论
立刻让学生停下讨论,批评脱离主题讨论的学生,然后帮学生总结出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适时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继续其他内容的讲解
将学生的争论引到课堂之外,课下请同学们写一篇以“‘方仲永泯然众人’原因”为主题的文章
第23题:
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