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_____________,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郦道元《三峡》中的“亭午”含义是()。
第5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略无阙处。
第6题:
翻译: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7题:
郦道元《三峡》“乘奔御风”中的“奔”指()。
第8题:
在学习完《唐睢不辱使命》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文中“岂直五百里哉”中的“直”、“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中的“易”用法相同的句子,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第9题: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用的是()的修辞方法。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巫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运用了“并提”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自非亭午(正午)不见曦(太阳),自非夜分(半夜)不见月”。
第16题:
自非亭午夜分,()。
第17题:
自非亭午夜分,略无阙处。“亭午”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第18题:
自非亭午夜分,略无阙处
第19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郦道元《三峡》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单元导语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学习本单元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课文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课文导语三峡风光,关不胜收。作者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做一次三峡之旅。课后练习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色。3.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比较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情况八年级,48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1.回答课后练习中的第3题。2.根据上述材料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第20题: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对
错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