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校
一校
自校
毛校
第1题:
校异同
校是非
人工校对
计算机校对
第2题:
任何书刊的校样都必须由责任校对、作者和责任编辑各校对一次
任何书刊的校对都不能少于三个校次,重点图书还应适当增加校次
三个校次都必须采用折校方式进行校对
终校后应至少进行一次通读检查
如编辑或作者已经通读校样,责任校对可不再通读
第3题:
作者、编辑、校对人员共同参与校对
编辑人员校对,校对人员校对,计算机校对
由不同校对人员进行三次校对
由一名责任校对校读三次
第4题:
校对速度快
不易产生疲劳
能自由支配校对速度
很少产生漏校
第5题:
校优劣
校是非
校有无
校长短
校异同
第6题:
初校样
付印样
毛校样
付印清样
第7题:
校是非是指校对者凭借自身储备的知识来判断原稿内容的差错
校是非要求校对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
校是非又称“死校”
校是非比校异同难度更大、层次更高
第8题:
初校
一校
自校
毛校
第9题:
校异同的功用在于显真保值
校是非的功用在于纠错增值
校异同又称“活校”
校是非应在完成二校后进行
校是非和校异同具有互补性
第10题:
书刊必须至少经过三次校对和一次通读检查
重点书刊要增加校次
一本图书(或期刊)的校样可以由一个人包校
终校须由出版单位内具备中级及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
责任校对必须通读一校样
第11题:
校对具有校异同和校是非两大功能
校异同要求发现校样中一切不同于原稿的地方并直接予以改正
校异同又称“活校”
校是非比校异同难度更大
第12题:
校对工作具有“校异同”和“校是非”两大功能
校异同的唯一依据是原稿
校是非是指判断原稿中的是非
校异同又称“活校”
第13题:
一校由外校承担,二校及以后的校次由本社专职校对承担
一、二校由外校承担,三校由本社专职校对承担
由社外专职校对承担全部校对任务
二校和通读由作者承担,其他校次由本社专职校对承担
采用编校合一,责任编辑承担全部校对工作
第14题:
初校
二校
誊样
核红
第15题:
点校
连校
读校
分校
第16题:
折校法
点校法
他校法
本校法
第17题:
对
错
第18题:
初校也称“一校”,是对排版单位初次送出版单位的校样进行第一次校对
通读的主要任务是校异同,兼顾校是非
对片的方法是将付印清样放下层,透明的胶片蒙在付印清样上,上下对齐后逐行、逐段比照两者能否完全套准
排版单位根据出版单位确认无误的付印清样输出胶片,供制作印版
第19题:
初校
一校
自校
毛校
第20题:
比校法
本校法
理校法
顺校法
他校法
第21题:
校次间核红是将排版单位改版后输出的新校样与作者修改过的原版稿进行核对
在常用的初校、二校连续进行的校对操作模式中,改版后再三校和通读,因此通常由三校人员在对照原稿校对之前核红
若采用校对一次就改版一次的操作模式,二校人员必须先核红再校对,而三校则应该先将新校样与前两次校样都进行核对
如果通读放在三校改版之后,通读人员须先将改版后输出的新校样与前面几次的校样都进行核对,然后再通读
如果采用人机结合校对的操作模式,则不需要再进行校次间核红
第22题:
作者校对、编辑人员校对、校对人员校对
由一名责任校对校读三次
编辑人员校对、校对人员校对、计算机校对
由不同校对人员进行三次校对
第23题:
对校法
本校法
他校法
理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