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有人向我说,金刚经教人一切不著相,说我念经,也是著相,这话我听了也有理,不念心里又不安,应该怎样才对?

题目
问答题
有人向我说,金刚经教人一切不著相,说我念经,也是著相,这话我听了也有理,不念心里又不安,应该怎样才对?

相似考题
更多“有人向我说,金刚经教人一切不著相,说我念经,也是著相,这话我听了也有理,不念心里又不安,应该怎样才对?”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各段议论是否违反了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为什么?甲说:“我明年一定能考上研究生。”乙说:“你这话不对。”甲说:“你竟然认为我明年不可能考上研究生?”乙说:“你这话也不对。”甲说:“你的话不合逻辑。”乙说:“你的话才不合逻辑呢在甲、乙两人的对话中,究竟谁自勺话不合逻辑?


    正确答案: 在甲、乙两人的对话中,甲的话不合逻辑,乙的话是合乎逻辑。甲的第一句话是一个必然肯定判断,活说得太绝对,不恰当。因此乙指出“你这话不对。,’这是对甲的必然肯定判断的否定,即:“并非你明年——‘定能考上研究生。”它等值于“你明年可能考不—上研究生。”甲6勺第二句.话理解为“,明年不可能考上大学”这等值寸:“明年一定考不上大学“从而歪曲了乙的话,违反了逻辑思维规律的同一律,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因此乙又指出“这话也不对。”对甲的第二句话又给予否定,由于甲的两句话一为必然肯定判断厂—为必然否定判断,二者为反对-关系,不能同真,甲同时给予肯定,所以,r¨又违反了逻辑思维规律的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误,但两者都可以同假,乙都给予否定,是正确的,并不违反排中律。

  • 第2题:

    根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目前我之所想、所作、所为,甚至念经、坐禅„„都是虚妄。对不对?如果是对,我之读经、学佛不是虚妄吗?


    正确答案:不觉凡夫,起惑造业,此是病态,念经坐禅,乃是服药。以药除病,病可除去,病是虚妄。病若不存,药仍服用,药即是病,药又虚妄。若到病药双亡,便是真实,现在还在病中,必须服药。

  • 第3题:

    金刚经中说,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此四句解法不一,台端大概学佛不久,区区只说容易明白之一种,后来学有进步,自会他讲。我是说自己身体,人是说他人,众生是说多数,寿者是说连续不断,相是说形状。大意是人我众生寿者等,只有假相,并无实体。

  • 第4题:

    佛说金刚经皆不著相,弥陀经皆教著相,以何分别?


    正确答案:弥陀经为三根普被,初不破相,因初机相不易破,不妨善巧方便,从著相入手耳,并非皆教著相也。经中起首即曰:从是西方,继为广说六尘等是著相处。金刚经为直显真如,故道主破相。经中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全称肯定,空一切相处。

  • 第5题:

    有人向我说,金刚经教人一切不著相,说我念经,也是著相,这话我听了也有理,不念心里又不安,应该怎样才对?


    正确答案:听了他之话认为有理,正是著相,不念心里不安,也是著相,此皆是居士知见不定,随风摇动所致。动则有相,定即无相,定者云何,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念到纯熟,不知何者是能念,更不知何者是所念,既无分别,何有其相?

  • 第6题: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正确答案:有我;无我

  • 第7题:

    有人说“别人对我多好,我就对别人多好”:有人说“我对别人多好,别人就该对我多好”。人们以此作为人际关系法则,你怎么看?


    正确答案: (1)“别人对我多好,我就对别人多好”,“我对别人多好,别人就该对我多好”,强调的都是付出与收获的对等性,实质上反映的是为人处世的功利态度。生活中,付出与收获常常不是对等的。如果对每一点付出都索取回报,没有所得就不去付出,实际上是把自己禁锢起来,可能会失去更多。因为很多时候,先付出才会有收获,付出多收获才更多。
    (2)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抱有这种功利态度,很多时候会陷入孤立被动的局面中,不利于人际关系的拓展。因此我不认同这种所谓的人际关系法则。

  • 第8题:

    问答题
    金刚经中说,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此四句解法不一,台端大概学佛不久,区区只说容易明白之一种,后来学有进步,自会他讲。我是说自己身体,人是说他人,众生是说多数,寿者是说连续不断,相是说形状。大意是人我众生寿者等,只有假相,并无实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有人说,学佛应该直接读原经典,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对于初学者,不能直接读原典,原因是:
    第一、佛经是佛的语录,是因人而说,因问而答,不是系统的理论。
    每一部经中的一种说法,只是整个佛法思想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一经一说,很难掌握佛法的总体结构布局和总的精神实质,容易堕入有空、常断的某一边。
    现在学佛的人中大多数都是尊一经、执一说,因“小”失“大”,因“事”失“理”,或说空而否定业报因缘,或重观修而轻善德,或褒显教贬密法等等,其根本原因是掌握知识的深度和数量有限,在客观上形成了可怜的偏见。
    不仅佛法如此,就连人世间的任何一种偏见都和时空环境与知识见解的局限性有关。龙树所说的“破除一切见”,就是说要破除所有这类偏见,才能获得无见的正见。
    第二、佛经中的说法,有了义和不了义之分。
    “了义”的含义是:
    (1)字面含义和所说的事情一致的说法;
    (2)说的是普遍规律和绝对真理。
    “不了义”的含义是:
    (1)字面上所说和实际所指不一致的说法,隐含别义,指东说西的说法;
    (2)权宜之说,变通之说,所指是相对真理。
    密法还有“四法”“六印”的严格保密措施。
    研究、学习佛法的人若不懂这种经典的特殊表述方法,像一般书籍那样理解它的文辞含义,没有一个不碰壁的。
    由于上述两种原因,初学之人直接读经,不会获得较全面系统的知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正确答案: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佛说金刚经皆不著相,弥陀经皆教著相,以何分别?

    正确答案: 弥陀经为三根普被,初不破相,因初机相不易破,不妨善巧方便,从著相入手耳,并非皆教著相也。经中起首即曰:从是西方,继为广说六尘等是著相处。金刚经为直显真如,故道主破相。经中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全称肯定,空一切相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正确答案: 有我,无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净土宗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是不是著相,是不是有为?这一宗我想不是佛家最高学理,大概是引诱人入门,若是真信佛以后,自然另换高深真理,否则单一味念佛,就不必再用三藏经典了。


    正确答案: 此须分四段来答:
    (1)‘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是自证之实智一真法界,方便多门,是利他之权智善巧因缘,权实不二,此是原则。有相是色,无相是空,色即空空即色,实亦不分。有为是造作,无为是法尔,造作是修德,法尔是性德,修岂离性,是亦难分。偏执则五根互争,圆观则诸法一贯,经中有时偏说,是为契机,有时圆说,乃是阐理,理事本自圆融,岂宜呆板。若斥净家有为著相,他宗止观数息参话头断惑等,宁不有为著相耶?
    (2)净非最高学理之疑,以通言,诸法平等,并无高下,以别言,登地菩萨,尚不能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是高是低,可以了然。
    (3)入门以后另换真理之疑,试看禅宗诸德,每多悟后修净,而净宗诸祖,更多禅家彻悟之宗匠,此法可曰入室,非可曰入门,不过三根皆被,利钝俱收而已。
    (4)一味念佛不用三藏之疑,请居士阅藏自知,各经论中倡导此法,累累皆是,古德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信非虚语,明乎此,只可曰经论多含净土,不可曰念佛即废群经。

  • 第14题:

    有人说,学佛应该直接读原经典,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对于初学者,不能直接读原典,原因是:
    第一、佛经是佛的语录,是因人而说,因问而答,不是系统的理论。
    每一部经中的一种说法,只是整个佛法思想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一经一说,很难掌握佛法的总体结构布局和总的精神实质,容易堕入有空、常断的某一边。
    现在学佛的人中大多数都是尊一经、执一说,因“小”失“大”,因“事”失“理”,或说空而否定业报因缘,或重观修而轻善德,或褒显教贬密法等等,其根本原因是掌握知识的深度和数量有限,在客观上形成了可怜的偏见。
    不仅佛法如此,就连人世间的任何一种偏见都和时空环境与知识见解的局限性有关。龙树所说的“破除一切见”,就是说要破除所有这类偏见,才能获得无见的正见。
    第二、佛经中的说法,有了义和不了义之分。
    “了义”的含义是:
    (1)字面含义和所说的事情一致的说法;
    (2)说的是普遍规律和绝对真理。
    “不了义”的含义是:
    (1)字面上所说和实际所指不一致的说法,隐含别义,指东说西的说法;
    (2)权宜之说,变通之说,所指是相对真理。
    密法还有“四法”“六印”的严格保密措施。
    研究、学习佛法的人若不懂这种经典的特殊表述方法,像一般书籍那样理解它的文辞含义,没有一个不碰壁的。
    由于上述两种原因,初学之人直接读经,不会获得较全面系统的知识。

  • 第15题:

    《金刚经》说:“无人相,无我相”。谁说谁闻?


    正确答案: 只是无相,不是无说,不是无闻,一切没有就落断灭空了。常住真心无相,犹如虚空一样。因空故,一切东西都能容得下。法身犹如虚空,但不能住在空相上,一住就有落处。说法也是,一有知见分别就有落处。所以,最后就以无说无闻来破言说的执着,归于无相灵活妙用。

  • 第16题:

    有人说:“佛教弟子以与人不争为美德。”所以不应该争辩,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这要看对什么不争。要是对离经叛道、扰法坏法的邪说谬论不争,就是对众生缺乏慈悲心和抑恶扬善责任感的糊涂表现,也是违反佛律的行为。
    佛在《宝箧经》中说:“对破坏教义的言行应予以破斥,对其不进行破斥者非我弟子,对其进行破斥者是我弟子,是我声闻。”
    著名的大格西喜饶嘉措大师在《龙树庄严驳论》中说:“对释门中人来说,没有比分辨是非对错更重要的使命。”
    当今国内外信仰佛教,特别是信仰藏传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的藏传佛教教义的宣传介绍和经典翻译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伪法邪法冒了出来,使很多缺乏分辨能力的人蒙受欺骗,藏传佛教的形象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甚至有些人指责藏传佛教是“邪教”。有些对藏传佛教知之甚少的人,也只凭道听途说,便著书撰文,大谈“藏密”,起了很坏的误导作用。
    为了维护藏传佛教的纯真教义,为了帮助广大信众找到正确的途径,我们遵循佛教“坚持真理”、“依法不依人”的学术原则,应该辨析是非对错。

  • 第17题:

    ()最喜欢说“这话倒也有理”


    正确答案:南海鳄神

  • 第18题:

    对“样板戏”的重新登场,有人叫好,有人坚决否定。作家( )说:“我好些年不听‘样板戏’,我好像也忘了它们。可是春节意外地听人清唱‘样板戏’,我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正确答案:巴金

  • 第19题:

    单选题
    λ波的特征是(  )。
    A

    正相尖波,颞部为著

    B

    负相尖波,颞部为著

    C

    正相尖波,枕部为著

    D

    双相尖波,枕部为著

    E

    负相尖波,中央区为著


    正确答案: E
    解析:
    λ波是在清醒期出现在枕区的双相或三相波,正相成分突出,主要位于枕区,一般双侧同步,可扩散到顶区和后颞区。

  • 第20题:

    问答题
    根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目前我之所想、所作、所为,甚至念经、坐禅„„都是虚妄。对不对?如果是对,我之读经、学佛不是虚妄吗?

    正确答案: 不觉凡夫,起惑造业,此是病态,念经坐禅,乃是服药。以药除病,病可除去,病是虚妄。病若不存,药仍服用,药即是病,药又虚妄。若到病药双亡,便是真实,现在还在病中,必须服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下列各段议论是否违反了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为什么?甲说:“我明年一定能考上研究生。”乙说:“你这话不对。”甲说:“你竟然认为我明年不可能考上研究生?”乙说:“你这话也不对。”甲说:“你的话不合逻辑。”乙说:“你的话才不合逻辑呢在甲、乙两人的对话中,究竟谁自勺话不合逻辑?

    正确答案: 在甲、乙两人的对话中,甲的话不合逻辑,乙的话是合乎逻辑。甲的第一句话是一个必然肯定判断,活说得太绝对,不恰当。因此乙指出“你这话不对。,’这是对甲的必然肯定判断的否定,即:“并非你明年——‘定能考上研究生。”它等值于“你明年可能考不—上研究生。”甲6勺第二句.话理解为“,明年不可能考上大学”这等值寸:“明年一定考不上大学“从而歪曲了乙的话,违反了逻辑思维规律的同一律,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因此乙又指出“这话也不对。”对甲的第二句话又给予否定,由于甲的两句话一为必然肯定判断厂—为必然否定判断,二者为反对-关系,不能同真,甲同时给予肯定,所以,r¨又违反了逻辑思维规律的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误,但两者都可以同假,乙都给予否定,是正确的,并不违反排中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有人说“别人对我多好,我就对别人多好”:有人说“我对别人多好,别人就该对我多好”。人们以此作为人际关系法则,你怎么看?

    正确答案: (1)“别人对我多好,我就对别人多好”,“我对别人多好,别人就该对我多好”,强调的都是付出与收获的对等性,实质上反映的是为人处世的功利态度。生活中,付出与收获常常不是对等的。如果对每一点付出都索取回报,没有所得就不去付出,实际上是把自己禁锢起来,可能会失去更多。因为很多时候,先付出才会有收获,付出多收获才更多。
    (2)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抱有这种功利态度,很多时候会陷入孤立被动的局面中,不利于人际关系的拓展。因此我不认同这种所谓的人际关系法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金刚经》说:“无人相,无我相”。谁说谁闻?

    正确答案: 只是无相,不是无说,不是无闻,一切没有就落断灭空了。常住真心无相,犹如虚空一样。因空故,一切东西都能容得下。法身犹如虚空,但不能住在空相上,一住就有落处。说法也是,一有知见分别就有落处。所以,最后就以无说无闻来破言说的执着,归于无相灵活妙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