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期中考试结束后,张老师想了解五年级(2)班学生各分数段人数所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应该使用()进行分析最为合适。A 柱形图B 折线图C 饼图D 条形图

题目
单选题
期中考试结束后,张老师想了解五年级(2)班学生各分数段人数所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应该使用()进行分析最为合适。
A

柱形图

B

折线图

C

饼图

D

条形图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更多“期中考试结束后,张老师想了解五年级(2)班学生各分数段人数所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应该使用()进行分析最为合适。”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年级有4个班,不算甲班其余三个班的总人数是131人;不算丁班其余三个班的总人数是134人;乙、丙两班的总人数比甲、丁两班的总人数少1人,问这四个班共有多少人( )

    A.177

    B.176

    C.266

    D.265


    正确答案:A
     设甲班a人,乙班b人,丙班C人,丁班d人,则b+C+d=131…①,a+b+C=134…②,b+C=a+d-1…③,①+②得a+2b+2C+d=265…④,③代入④得a+d=89,b+C=88,a+b+C+d=177。故选A。

  • 第2题:

    四年级有4个班,不算甲班其余三个班的总人数是131人;不算丁班其余三个班的总 人数是134人;乙、丙两班的总人数比甲、丁两班的总人数少1人,问这四个班共有多少人?( ) A.89 B.137 C.177 D.197


    正确答案:C
    由“不算甲班其余三个班的总人数是131人;不算丁班其余三个班的总人数是134人”得到131+134=265,这265人包括1个甲班和1个丁班,以及2个乙班和2个丙的总和,又因为乙、丙两班的总人数比甲、丁两班的总人数少1人,所以用265-1=264就刚好是3个乙班和3个丙班之和,264÷3=88,就是说乙、丙两个班的和是88人,那么,甲、丁两个班的和就是88+1=89人。所以,四个班的和是88+89=177人。故选C。

  • 第3题:

    对某小学学生进行视力检查,五年级总人数80人,视力低下的人数为30人,调查所有学生视力低下的人数为100人,则五年级视力低下占全体视力低下的构成比

    A.10%
    B.20%
    C.25%
    D.30%
    E.80%

    答案:D
    解析:
    构成比又称构成指标,常用来说明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常用百分数表示。

  • 第4题:

    某中学,高二学生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18.5%,如果用圆形图来表示,则其所占的扇形的中心角度为()。

    A:66.6°
    B:55.5°
    C:37°
    D:18.5°

    答案:A
    解析:
    圆形图是指用圆形及圆内扇形的面积来表示数值大小的图形,其中,扇形的中心角度是按各部分百分比占360°的相应比例确定的。题中,扇形中心角度=360°*18.5%=66.6°。

  • 第5题:

    某年级共有1、2、3、4四个班,已知该年级总人数为192,1、2、4班的平均人数为50人,2、3、4班的平均人数为48,并且4班比2班多2人。该年级人数最多的班上有( )人。

    A. 50
      B. 52
      C. 54
      D. 55

    答案:B
    解析:
    整个年级的每个班平均人数为192÷4=48,由于2、3、4班的平均人数也为48,故可知1班为48人。由1、2、4班的平均人数为50人且4班比2班多2人可知4班人数在三者中最多,为52人。2、3、4班的平均人数48说明3班人数少于48,故人数最多的为4班,52人。

  • 第6题:

    根据下图。回答20~22题:
      下图反映的是美国高中毕业生参加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学习能力测验)和GPA(Grade—Point Average,平均积点)模拟考试的分数,以及SAT、GPA成绩与这些学生最终升人大学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图中,%表示最终被大学录取的学生的百分比。
      ( )表示每个分数段高中毕业生的总人数。
      受试学生GPA的成绩大于2.O的共l,959人。
      受试学生中最终升人大学的共744人。


    在1,959名学生中,SAT的分数低于700未能升人大学的学生大约占______。

    A. 7.25%
    B. 14.5%
    C. 29%
    D. 58%

    答案:B
    解析:
    解题指导: SAT的分数低于700未能升人大学的学生人数为200×(1-14%)+80×(1-20%)+40×(1-25%)+25×(1-28%)=172+64+30+18=284人,那么所占比例为284÷1959=14.5% 。故答案为B。

  • 第7题:

    某班男、女生人数的比例为3 :2。转来5名女生后,该班女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比重上升了5%。问该班原有女生多少人?()


    A.11
    B.22
    C.24
    D.26

    答案:B
    解析:

  • 第8题:

    某测验分数服从正态分布,其平均数为65分,标准差为5分,问分数在60与70分之间的人数占全体老先生总人数的百分比为()。

    • A、15.8%
    • B、34.1%
    • C、50.0%
    • D、68.3%

    正确答案:D

  • 第9题:

    要对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合适的软件是()

    • A、WPS
    • B、Word
    • C、Excel
    • D、Photoshop

    正确答案:C

  • 第10题:

    假设数据表中有学生姓名、性别、班级、成绩等数据,若想统计各个班各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合适的查询方式是()

    • A、选择查询
    • B、交叉表查询
    • C、参数查询
    • D、操作查询

    正确答案:B

  • 第11题:

    单选题
    期中考试结束后,张老师想了解五年级(2)班学生各分数段人数所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比,应该使用()进行分析最为合适。
    A

    柱形图

    B

    折线图

    C

    饼图

    D

    条形图


    正确答案: C
    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2015广西)张老师新接任初二(1)班的班主任,近来很苦恼。起初,他对学生和颜悦色,可他班上总有个别学生不听课,扰乱课堂秩序,提醒、批评都没有很大作用。于是,他安排这些学生坐教室的最后一排。年级组长要求学生的期末平均成绩必须达到一定的分数,为此,张老师吃不香、睡不好,于是把精力集中在优秀学生身上,希望他们能够为班级争光。学期结束时,张老师任教的班级学习成绩下滑,后排的学生也破罐子破摔。张老师开始板着脸说话,对学生不理不睬,人也变得消沉起来。(2)下列关于张老师应该怎么做,说法正确的有()。
    A

    更加严厉地管教学生

    B

    调节情绪,克服职业倦怠

    C

    了解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

    D

    建设好班集体,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E

    用实际行动达到年级组长的要求


    正确答案: D,C
    解析:

  • 第13题:

    五年级一班的张老师在一次数学课上出了两道题,规定每道题做对得2分,没做得1分,做错得0分。张老师说:可以肯定全班同学中至少有6名学生各题的得分都相同。那要保证这种情况,这个班至少有多少人?

    A.24

    B.36

    C.46

    D.58


    正确答案:C
    由“至少有6名学生各题的得分都相同”看出,应该以各题得分情况为抽屉.学生为物品。得分情况有3×3=9种,即有9个抽屉。本题转化为:已知9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至少有6件物品,得到至少有9×(6-1)+1=46人。
    快速突破:采用最差原则,一共有9种得分情况,令每种得分情况有5人相同,那么再多1人必然满足至少有6A-得分情况相同。一共是9×5+1=46人。

  • 第14题:

    教师资格考试:五年级二班一共有48位学生,小红排名全班第l5名,这种评价属于( )

    五年级二班一共有48位学生,小红排名全班第l5名,这种评价属于( )

    A.常模参照评价

    B.标准参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A.常模参照评价

  • 第15题:

    对某小学学生进行视力检查,五年级总人数80 人,视力低下的人数为30人,调查所有学生视力 低下的人数为100人,则五年级视力低下占全体 视力低下的构成比
    A. 10%
    B. 20%
    C. 25%
    D. 30%
    E. 80%


    答案:D
    解析:
    构成比又称构成指标,常用来说明一事物内 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常用百分数 表示。
    构成比=某一种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数
    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总数 X 100%

  • 第16题:

    下图反映的是美国高中毕业生参加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学习能力测验)和GPA(Grade-~PointAverage,平均积点)模拟考试的分数,以及SAT GPA成绩与这些学生最终升人大学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图中:%表示最终被大学录取的学生的百分比。
    ( )内表示每个分数段高中毕业生的总人数。
    受试学生GPA的成绩大于2.0的共1959人。
    受试学生中最终升人大学的共744人。


    在1959名学生中,SAT的分数低于700未能升人大学的学生大约占( )。

    A. 7.25%
    B. 14.5%
    C. 29%
    D. 58%

    答案:B
    解析:
    解题指导: SAT的分数低于700升入大学的人数为200×14%+80×20%+40 X 25%+25×28%=61,故未升入大学的人数为:345—61=284,又284÷1959=14.5%。故答案为B。

  • 第17题:

    在某市中心小学,六年级共有三个班级,一班与二班的学生人数比是5 : 4,二班与三班的学生人数比是3 : 2,4班比二班的学生人数少8人,则三个班级的学生总人数是 ( )人。



    A. 50
    B. 60
    C. 70
    D. 80

    答案:C
    解析:
    设一班、二班、三班的学生数分别为x,y,Z。由题意可得x:y=5 : 4,y :z= 3 : 2,:y-z=8,解方程可得:x=30,y= 24,z=16,x+y+z= 30+24+16 = 70,正确答案为C。

  • 第18题:

    如图4所示。对某校初二学生信息技术期中考试成绩进行分类汇总操作时,得到的结果是(  )。

    A.各班成绩的平均分
    B.A、B、C、D、E五个分数段学生成绩的平均分
    C.各班A、B、C、D、E五个分数段学生的平均分
    D.A、B、C、D、E五个分数段学生在各班的人数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的是ExCel中的分类汇总,其中分类字段是班级即按各班进行操作,汇总方式选择的是平均值即按班进行平均值操作。选定的汇总项是分数即是对各班级汇总平均成绩。故选择A选项。

  • 第19题:

    某班有80%的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其中参加英语辅导班的占全班总人数的40%,参加语文辅导班的占30%,参加数学辅导班的占50%。已知参加两个辅导班的学生人数与参加三个辅导班的学生人数的比例为3:1。问没参加课外辅导班的学生数与参加两个辅导班的学生人数的比例为()。

    A.3:1
    B.2:1
    C.1:3
    D.1:2

    答案:C
    解析:
    设该班学生人数为100,参加两个辅导班的学生人数为a,参加三个辅导班的学生人数为b,则可知80=40+30+50-a+b,则a-b=40。又因为a:b=3:1,所以a=60。故没参加课外辅导班的学生数与参加两个辅导班的学生人数的比例为20:60=1:3。答案为C。

  • 第20题:

    通识学院优良学风班评选条件之一:评选当年全班补考人次不超过总人数的多少?()

    • A、6%
    • B、8%
    • C、10%
    • D、12%

    正确答案:B

  • 第21题:

    在Excel2007中.某小学二(3)班期中考试所有同学语文成绩.已经制作成Excel表格.若想直观表现中各分数段所占比例(百分比)以下图类型最适合的()

    • A、柱形
    • B、饼图
    • C、折线图
    • D、条形图

    正确答案:B

  • 第22题:

    单选题
    四年级有4个班,不算甲班其余三个班的总人数是131人;不算丁班其余三个班的总人数是134人;乙、丙两班的总人数比甲、丁两班的总人数少1人,问这四个班共有多少人?(    )
    A

    177

    B

    178

    C

    264

    D

    265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期中考试,张老师拟自编试卷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张老师进行试卷命题的主要依据
    A

    课程计划

    B

    课程标准

    C

    教学目标

    D

    教育目的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假设数据表中有学生姓名、性别、班级、成绩等数据,若想统计各个班各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合适的查询方式是()
    A

    选择查询

    B

    交叉表查询

    C

    参数查询

    D

    操作查询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