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梁某与好友强某深夜在酒吧喝酒。强某醉酒后,钱包从裤袋里掉到地上,梁某拾后见钱包里有5000元现金就将其隐匿。强某要梁某送其回家,梁某怕钱包之事被发现,托辞拒绝。强某在回家途中醉倒在地,被人发现时已冻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07年真题]A梁某占有财物的行为构成盗窃罪B梁某占有财物的行为构成侵占罪C梁某对强某的死亡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D梁某对强某的死亡不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题目
多选题
梁某与好友强某深夜在酒吧喝酒。强某醉酒后,钱包从裤袋里掉到地上,梁某拾后见钱包里有5000元现金就将其隐匿。强某要梁某送其回家,梁某怕钱包之事被发现,托辞拒绝。强某在回家途中醉倒在地,被人发现时已冻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07年真题]
A

梁某占有财物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B

梁某占有财物的行为构成侵占罪

C

梁某对强某的死亡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D

梁某对强某的死亡不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相似考题
更多“多选题梁某与好友强某深夜在酒吧喝酒。强某醉酒后,钱包从裤袋里掉到地上,梁某拾后见钱包里有5000元现金就将其隐匿。强某要梁某送其回家,梁某怕钱包之事被发现,托辞拒绝。强某在回家途中醉倒在地,被人发现时已冻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07年真题]A梁某占有财物的行为构成盗窃罪B梁某占有财物的行为构成侵占罪C梁某对强某的死亡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D梁某对强某的死亡不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年夏天,在广州市某街头,女子梁某手提一包前行,突然一辆摩托从梁某背后飞驰而来,摩托由赵某驾驶,李某手持一利刀乘坐其后,李某在摩托逼近梁某时,伸刀割断梁某的手提包的一根提带,便向前猛拽,梁某誓死护包,于是梁某在摩托的牵引下被拖行五米,李某心急,照梁某手上狠下一刀,梁某的手提包被夺走,梁某起身而追,追行二十米,发现自己右手胳膊已不见,遂倒地。路人王某、黄某、夏某、上官某等目睹全程,并未施救,10分钟后由一位中山大学一年级学生艾某拨打“110”后,梁某获救。对此,下列选项表述不正确的是哪些?

    A、该事件反映出王某、黄某、夏某、上官某的法律意识淡漠、道德良知丧失

    B、王某、黄某、夏某、上官某有拯救梁某的法律义务

    C、李某和赵某的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而非犯罪

    D、艾某的行为是公民意识的体现


    BC

       【考点】本题的考点是法律意识和道德、法律义务、违法行为和犯罪。

       【解析】见死不救对于没有特定互相救助义务的人(如父母子女、配偶等亲属)是违反道德规范而不是法律规范的行为,所以路人王某、黄某、夏某、上官某并没有拯救梁某的法律义务,故B项表述错误。广义的违法,指所有违反法律的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狭义的违法行为。狭义的违反,也可以称为一般侵权行为,包括民事侵权行为和行政侵权行为。本题中赵某和李某的行为明显有可能是共同犯罪,(若不考虑李某的后续行为)他们俩至少在抢夺罪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很明显C项的表述是错误,他们俩的行为是犯罪行为,C项应当入选。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王某、黄某、夏某、上官某在该事件中对于触犯刑法的犯罪行为无动于衷,冷漠旁观,是对社会、对他人不负责任的表现,是法律意识缺失的表现。道德在本质上是良心和信念的自由,因而在强制力上是内在的,见人有难从而进行尽力的援助是社会公德的体现,王某、黄某、夏某、上官某从自己私人利益出发,不对梁某进行有效的营救,是背离社会公德的,是道德良知的丧失,A项表述正确,不应当选择。艾某在发现梁某受伤后,拨打代表公权力的“110”对梁某进行拯救,是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良好行为,是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表率,体现了参与社会、维护社会的公民意识,D项表述也是正确的,不应入选。

     

  • 第2题:

    张某对王某心存怨恨,于是在王某的食物中投放毒药,王某食用后被毒死。这时李某到张某家玩,了解情况后,与张某一同将尸体掩埋。后来民警询问李某,李某称自己对王某死亡一事不知情。关于张某、李某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二人构成故意杀人的共同犯罪
    B.张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李某构成包庇罪
    C.张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李某无罪
    D.张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李某构成遗弃罪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共同犯罪的认定。本案中,李某的行为是事前无通谋的帮助行为,张某、李某不构成共同犯罪。对这种事后帮助行为应单独定罪处罚。

  • 第3题:

    王某将与其有私仇的李某打昏在地后逃走,此时李某的熟人张某路过,见李某不省人事,遂将其手机、钱包拿走。本案中(  )。


    A.王某构成故意伤害罪,张某没有犯罪

    B.王某构成故意伤害罪,张某构成盗窃罪

    C.王某构成故意伤害罪,张某构成抢夺罪

    D.王某、张某共同构成故意伤害罪和盗窃罪

    答案:B
    解析:
    王某故意将李某打晕,构成故意伤害罪;而张某在李某“不省人事”之际,拿走了手机、钱包,构成盗窃罪。王某和张某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故选B。

  • 第4题:

    赵某与梁某成立永立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该公司无对外劳务合作经营权和签约权。2006年4月期间,赵某与梁某擅自招收和通过他人招收赴马来西亚的出国劳务人员,以旅游的名义骗取出境证件,先后多次组织120余人以旅游的形式出境赴马来西亚非法务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赵某与梁某的行为构成骗取出境证件罪
    B.赵某与梁某的行为构成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
    C.赵某与梁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D.本案应以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论处


    答案:A,B,D
    解析:
    赵某与梁某为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以赴马来西亚旅游为名骗取出境证件的行为,构成骗取出境证件罪。利用骗得的证件组织他人出境去马来西亚非法务工的行为,构成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前后两行为厲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关系,具有牵连关系,成立牵连犯,根据“从一重罪处罚原则”,应当以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处罚。

  • 第5题:

    张某出于报复动机将赵某打成重伤,发现赵某丧失知觉后,临时起意拿走了赵某的钱包,钱包里有1万元现金,张某将其占为已有。关于张某取财行为的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构成抢劫罪
    B:构成抢夺罪
    C:构成盗窃罪
    D:构成侵占罪

    答案:C
    解析:
    抢劫罪、抢夺罪、盗窃罪和侵占罪都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客观方面:抢劫罪是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使人不能抗拒,强行劫取公私财物;抢夺罪是趁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盗窃罪是秘密窃取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侵占罪是指以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张某在赵某丧失知觉后,临时起意拿走了赵某的钱包,采取的是秘密的方式;张某将钱包里面的1万元现金占为已有,符合数额较大的规定,应当构成盗窃罪。故选项C是正确答案。另外注意,本题之所以不定抢劫罪而定盗窃罪,是因为张某将赵某打成重伤的行为是“出于报复动机”而非劫取财物的目的。

  • 第6题:

    甲乙二人是好友,某日深夜同在酒吧喝酒。乙醉酒后,钱包从裤袋里掉到地上,甲拾后见钱包里有500元现金就将其隐匿。乙要求甲送其回家,甲怕偷拿钱包之事被发现,托辞拒绝。乙在回家途中醉倒在地,被人发现时已冻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正确的:

    A.甲占有财物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B.甲占有财务的行为构成侵占罪
    C.甲对乙的死亡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D.甲对乙的死亡不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答案:A,D
    解析:
    乙醉酒并非甲灌醉也没有劝酒行为,甲构成盗窃罪既遂,故选择AD。甲对乙没有救助义务。当事人共同饮酒的行为不属于法律所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属社会交往层面的行为,相互间不存在约定的或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只有在饮酒者已不胜酒力,而共同酒饮者再行劝酒并因此导致饮酒者死亡或身体健康遭受损害的情形下,或者在饮酒者有不良反应的情况下不予救助,才应由共同饮酒者承担与其过错程度相当的损害赔偿责任

  • 第7题:

    梁某为防止自己瓜地里的瓜被盗,在瓜地的周围拉上电网,天黑时便通上高压电,一日晚,将来偷瓜的卢某父子电死。梁某的行为构成()

    • A、故意杀人罪
    • B、过失致人死亡罪
    • C、正当防卫
    • 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正确答案:D

  • 第8题:

    2008年5月20日,梁某在郑州市金水区某小区内,趁无人之机,先后从五层至十二层的消防箱内盗窃消防水枪20个、消防栓接口35个、铜质减压孔板6个,价值人民币2150元。被小区物业人员发现后,梁某持捡拾后变造的武警警官证冒充消防人员,并谎称检查消防器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梁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 B、梁某的行为构成变造武装部队证件罪
    • C、梁某应当数罪并罚
    • D、在案发后,梁某如果能够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酌情予以从轻处罚

    正确答案:A,B,C,D

  • 第9题:

    单选题
    张某出于报复动机将赵某打成重伤,发现赵某丧失知觉后,临时起意拿走了赵某的钱包,钱包里有1万元现金,张某将其占为己有。关于张某取财行为的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07年真题]
    A

    构成抢劫罪

    B

    构成抢夺罪

    C

    构成盗窃罪

    D

    构成侵占罪


    正确答案: C
    解析:
    抢劫、抢夺、盗窃、侵占四种财产犯罪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不法行为侵犯他人对财产的合法所有。盗窃罪与抢夺罪的区别为:①抢夺罪中被害人对财物的占有比盗窃罪中被害人的占有更为紧密;②抢夺行为主要表现为对物暴力而盗窃行为只要求财物的转移。抢夺罪与抢劫罪的区别为:①抢夺行为主要表现为直接对物使用暴力;②抢劫行为主要表现为对人的暴力。盗窃罪与侵占罪的区别为:①盗窃罪只能是盗窃他人占有的财物;②普通侵占只能是侵占自己占有的他人财物;③侵占脱离占有物只能是侵占遗忘物或者埋藏物。据此,抢劫、抢夺、盗窃三种不法行为的主要区分点为不法行为的暴力程度,而侵占与其他侵财行为的区分点为不法行为发生时行为人对财产的占有状态。本案中,由于张某对赵某进行故意伤害是出于报复的目的,与取财行为之间没有关系,取财是临时起意,因此,张某的行为不构成抢劫罪,也不构成抢夺罪。赵某在丧失知觉以后,其身上的钱包仍然处于本人的控制之中,张某是采取秘密窃取手段取得钱包的,所以,张某的行为应定盗窃罪,而非侵占罪。

  • 第10题:

    多选题
    刘某基于杀害潘某的意思将潘某勒昏,误以为其已死亡,为毁灭证据而将潘某扔下悬崖。事后查明,潘某不是被勒死而是从悬崖坠落致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

    刘某在本案中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B

    刘某在本案中存在打击错误

    C

    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

    D

    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正确答案: C,D
    解析: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行为人误认为第一个行为造成了危害结果的发生,但实际上危害结果是他的第二个行为造成的,这就是因果关系认识错误。所以A是正确的。在刑法理论上一般将错误分为法律错误与事实错误,打击错误是事实错误的一种。所谓打击错误,也称打击失误、行为偏差、方法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意欲侵害的某一对象实施侵害行为,由于失误而导致实际侵害对象与其本欲侵害的对象不一致。打击错误有以下基本特征:1、行为人对自己意欲侵害的对象实施了侵害行为。2、实际侵害的对象与行为人意欲侵害乃至行为所指向的对象不一致。3、行为人在主观上不仅不希望而且也没有放任自己的行为对第三者(实际侵害对象)造成危害。本案中刘某基于杀害潘某的故意对潘某本人实行打击行为,所以刘某并不存在打击错误,所以B是正确的。犯罪的既遂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已经齐备了刑法分则对某一具体犯罪所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故意杀人罪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并在客观上实行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导致被害人的死亡。本案中,刘某有杀害潘某的故意,并且实行了杀害潘某的行为,造成潘某的死亡,所以刘某构成故意杀人既遂。所以D是正确而的,C是错误的。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D.

  • 第11题:

    单选题
    某日,宋某驾车出游,途中见前面的车辆速度渐缓,遂与前一辆车保持5米左右的距离减速缓行,不想其后的梁某因为超速行车,来不及刹车,撞向宋某的车,导致宋某的车也往前撞向陈某的车,造成陈某的车严重损坏。为此,宋某特向律师咨询,如果你是律师,下列回答正确的是(  )。
    A

    宋某的行为不构成侵权行为,其行为虽然造成了陈某的损害,但是在主观上没有过错

    B

    宋某的行为构成侵权,因为是宋某的车撞向陈某的车而造成车严重损坏

    C

    宋某对陈某进行赔偿后,可以向梁某追偿

    D

    陈某的损失只能由宋某赔偿,梁某对此不负责任,因为梁某直接撞上的是宋某的


    正确答案: B
    解析:
    《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损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本题中,宋某本身没有过错,是由于第三人梁某超速驾车造成的。故不应由宋某承担赔偿责任。

  • 第12题:

    多选题
    梁某与好友强某深夜在酒吧喝酒。强某醉酒后,钱包从裤袋里掉到地上,梁某拾后见钱包里有5000元现金就将其隐匿。强某要梁某送其回家,梁某怕钱包之事被发现,托辞拒绝。强某在回家途中醉倒在地,被人发现时已冻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

    梁某占有财物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B

    梁某占有财物的行为构成侵占罪

    C

    梁某对强某的死亡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D

    梁某对强某的死亡不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正确答案: C,A
    解析: 盗窃罪是指将他人所有、他人占有的财物通过平和手段变成自己所有、自己占有。侵占罪是指将他人所有、自己占有的财物通过平和手段变成自己所有。二者区分的关键在于财物为谁所占有。本案中,强某的钱包虽然掉到地上,但因为仍在强某的实力控制范围之内,因此仍属于强某在占有。梁某将强某所有并占有的财物通过平和手段变成自己所有并占有,属于盗窃。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有三:行为人有作为义务;行为人有能力履行作为义务;行为人没有履行作为义务造成危害后果。本题中,首先,梁某虽然和强某一起喝酒,但是喝酒行为并不会产生被冻死的危险,因此不属于“先前行为引起危险”,梁某也不具有作为义务。其次,梁某没有送强某回家的行为与强某被冻死没有因果关系。因此,梁某不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C项错误,D项正确。

  • 第13题:

    张某出于报复动机将赵某打成重伤,发现赵某丧失知觉后,临时起意拿走了赵某的钱包,钱包里有1万元现金,张某将其占为己有。关于张某取财行为的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构成抢劫罪

    B.构成抢夺罪

    C.构成盗窃罪

    D.构成侵占罪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郑某与万某原为恋人,后万某提出分手,而与袁某交往。郑某心有不甘。某晚,郑某来到袁某的果园中,持斧头杀死袁某与万某,杀人后郑某又拿走万某的钱包(钱包里有30000余元),逃往外省亲戚家。郑某的行为构成()。

    A.故意杀人罪
    B.盗窃罪
    C.侵占罪
    D.绑架罪

    答案:A,B
    解析: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本题中郑某先因他故,实施了杀人行为,尔后又临时起意取走被害人财物,因为先前的杀人行为与事后的取财行为关系,无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不能认定为抢劫罪,而只能分别认定为构成故意杀人和盗窃罪(窃取财物价值在构成盗窃罪数额较大以上)。
    杀人后又取财的行为,是在先后两种不同犯罪故意支配下实施的两个独立的行为,所侵犯的是两种不同的客体,应分别构成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数罪并罚。故本题选AB。

  • 第15题:

    梁某与好友强某深夜在酒吧喝酒。强某醉酒后,钱包从裤袋里掉到地上,梁某拾后见钱包里有5000元现金就将其隐匿。强某要梁某送其回家,梁某怕钱包之事被发现,托辞拒绝。强某在回家途中醉倒在地,被人发现时已冻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梁某占有财物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B:梁某占有财物的行为构成侵占罪
    C:梁某对强某的死亡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D:梁某对强某的死亡不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答案:A,D
    解析: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人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行为。梁某趁强某醉酒之际捡到其内有5000元钱的钱包,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隐匿,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因此A选项正确,梁某的行为并不符合合法持有+非法侵吞的侵占罪的犯罪构成,因此B选项错误。梁某在本案中并不具有杀人的故意,且没有送强某回家的义务,因此不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选项C错误,D正确。

  • 第16题:

    刘某基于杀害潘某的意思将潘某勒昏,误以为其已死亡,为毁灭证据而将潘某扔下悬崖。事后查明,潘某不是被勒死而是从悬崖坠落致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刘某在本案中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B:刘某在本案中存在打击错误
    C: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
    D: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答案:A,D
    解析:
    本题中刘某误认为潘某是被勒死亡,而事实上潘某是被刘某从悬崖扔下致死,刘某对因果关系出现了认识上的错误,因此A正确。打击错误也称方法错误,是由于行为本身的误差,致使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很明显刘某的行为不存在打击错误。所以B项错误。虽然刘某出现因果关系认识错误,但其具有实现同一结果的故意,即同样追求潘某死亡的结果,因此刘某仍然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因此D正确C错误。

  • 第17题:

    梁某在某国有公司任行政办公室主任,通过该国有公司的集体研究,由梁某负责销售该公司开发的某大厦的商品房。梁某在没有违反公司规定的最低销售价格的前提下,隐瞒实际的售房价格,占有售房合同价和实际售房价的差额价款,共计25万元。如何评价梁某的行为?( )
    A.因梁某没有违反公司规定的最低销售价格,属于民法的调整范围,不构成犯罪
    B.因梁某所销售的商品房属于国家的公共财产,实际售房款应全部归公司所有,其行为构成贪污罪
    C.梁某侵占的只是各购房户的私人财产,并没有侵占公司的财产,不构成贪污罪
    D.各购房户交给梁某的现金没有归梁某所在的公司管理、使用,不是公司的财产


    答案:B
    解析:

  • 第18题:

    梁某在某国有公司任行政办公室主任,通过该国有公司的集体研究,由梁某负责销售该公司开发的某大厦的商品房。梁某在没有违反公司规定的最低销售价格的前提下,隐瞒实际的售房价格,占有售房合同价和实际售房价的差额价款,共计25万元。如何评价梁某的行为?( )

    • A、因梁某没有违反公司规定的最低销售价格,属于民法的调整范围,不构成犯罪
    • B、因梁某所销售的商品房属于国家的公共财产,实际售房全都归公司所有,其行为构成贪污罪
    • C、梁某侵占的只是各购房户的私人财产,并没有侵占公司的财产,不构成贪污罪
    • D、各购房户交给梁某的现金没有归梁某所在的公司管理、使用,不是公司的财产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某男梁某和某女李某恋爱,后因性格不合,李某提出分手。梁某对此十分不满,于是伺机报复李某。梁某根据书上的提示,用玻璃瓶自制了两个爆炸装置,准备将李某炸伤。在实施之前,他的朋友跟他说:“你不能胡来。”他说:“这我知道,我只不过想吓唬吓唬她。”然后他骑车到李某家,在离李某家房子一米五远的地方,把这两个炸药瓶埋下去。梁某看到李某出门,立即引爆装置,地上炸了一个小土坑,李某重伤。请问本案中梁某的行为构成()。

    • A、故意杀人罪
    • B、故意伤害罪
    • C、爆炸罪
    • D、故意损害公私财物罪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下列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有

    • A、许某在抢劫过程中为排除被害人的反抗,故意下重手将其杀害
    • B、单某在实施抢劫行为后,为防止被害人报案,将其杀害
    • C、史某交通肇事后,感觉到被害人被拖挂在车底,但为了尽快逃离现场,拖行被害人400余米,导致被害人死亡
    • D、梁某按计划在深夜埋伏在仇人许某出没处将其杀害后,为转移警方注意力,声称许某已为其绑架向其家人勒索财物

    正确答案:B,C,D

  • 第21题:

    单选题
    粱某在当地是一名小有名气的诗人,其死亡后,杨某就在当地诽谤梁某生前曾与某女有着不正当的关系、私生活混乱,杨某该行为严重贬损了梁某的个人声誉,对梁某的亲友造成了很大的精神伤害,因此梁某的妻子、老父亲、小儿子以及梁某的多年好友金某都决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杨某进行精神损害赔偿,那么人民法院不会将------------列为原告。
    A

    梁某的妻子

    B

    梁某的老父亲

    C

    梁某的小儿子

    D

    梁某的多年好友金某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刘某基于杀害潘某的意思将潘某勒昏,误以为其已死亡,为毁灭证据而将潘某扔下悬崖。事后查明,潘某不是被勒死而是从悬崖坠落致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2007年真题]
    A

    刘某在本案中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B

    刘某在本案中存在打击错误

    C

    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

    D

    刘某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正确答案: C,B
    解析:
    错误是指行为人的认识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具体的事实错误主要包括对象错误、打击错误与因果关系的错误。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对象与乙对象体现相同的法益,行为人的认识内容与客观事实仍属同一犯罪构成的情况。打击错误是指由于行为本身的差误,导致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仍然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因果关系的错误是指侵害的对象没有错误,但造成侵害的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与行为人所预想的发展过程不一致,以及侵害结果推后或者提前发生的情况。在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的情况下,虽然客观上存在事前行为与事后行为之分,但两个行为是密切联系的,事后行为是事前行为的延续,主观上具有概括故意,因而视为一个故意行为较妥。
    AB两项,刘某基于杀害潘某的故意对潘某本人实行打击行为,并没有把潘某杀死,却误以为把潘某杀死了,刘某对打击对象并未认识错误,而是对事件的发展过程存在认识错误,这是一种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而非打击错误。
    CD两项,甲出于杀乙的意图勒其脖颈,使乙陷于假死状态。甲误认为乙已经死去,为消灭罪证而将乙投入水中,实际上乙是溺死的,属于因果关系认识错误。而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是不阻断行为人对结果承担故意责任的,刘某对潘某的死亡承担故意责任,即故意杀人既遂。

  • 第23题:

    多选题
    2008年5月20日,梁某在郑州市金水区某小区内,趁无人之机,先后从五层至十二层的消防箱内盗窃消防水枪20个、消防栓接口35个、铜质减压孔板6个,价值人民币2150元。被小区物业人员发现后,梁某持捡拾后变造的武警警官证冒充消防人员,并谎称检查消防器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梁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B

    梁某的行为构成变造武装部队证件罪

    C

    梁某应当数罪并罚

    D

    在案发后,梁某如果能够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酌情予以从轻处罚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梁某窃取小区内消防器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变造武警警官证的行为构成变造武装部队证件罪,数罪并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