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题简述奥苏伯尔教学设计的原则

题目
名词解释题
简述奥苏伯尔教学设计的原则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奥苏伯尔教学设计的原则”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奥苏伯尔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动机理论。


    正确答案: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学习动机理论”,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参考答案】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一是认知的内驱力。这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如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等。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这是一种把学业成就看作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如自尊心、荣誉感、胜任感等。三是附属的内驱力。这是一种为了获得长者和同伴们的认可而努力的需要,表现为一种依附感。这三种内驱力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固定的,通常随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 第2题:

    简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答案:
    解析:
    第一条标准是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第二条标准是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活逻辑的基础上的联系。

  • 第3题:

    试析奥苏伯尔意义学习及其对课堂教授教学的启示。


    答案:
    解析:
    奧苏贝尔的认知一接受学习理论注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突出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有意义学习的学习方式在知识获得中的重要作用,对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条件、类型等作了精细的分析。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习,如果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为此,他仔细区分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之间的关系。(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①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第--条标准是,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所谓实质性联系,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和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②第二条标准是新旧知识的非任意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而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在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与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以无意义音节的学习只可能是机械学习。①外部条件即指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②内部条件包括以下几点:a.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b.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c.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新知识与其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3)有意义学习的类型有意义学习可分为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三种类型。①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②概念学习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③命题学习即是以句子的形式表达的一-种学习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另一类命题是概括性陈述,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的学习就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4)对课堂教授的教学的启示①讲授法与课件演示法相结合,优化课堂教学讲授法以语言作为传播媒介,存在形式单一、思维速度慢等不足,而适当地使用课件恰好可以弥补这些问题。课件可以提供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多种信息,对学习者形成感官刺激,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加强记忆;直观性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有利于新旧知识的同化,形成有意义的学习;速度快,能够使学生获得并掌握更多的信息,实现高效的、最优化的学习。②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元学习教学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只注重具体知识的迁移,而忽视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迁移,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与此相似。而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控制的知识则是元学习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渗透教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元学习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增进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责任心。

  • 第4题:

    论述奥苏伯尔讲授教学的特点和性质。


    答案:
    解析:
    奥苏伯尔的讲授教学及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教师通过直接呈现要传授的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与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的观点相反,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表现为接受学习,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接受事物意义的过程,它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接受学习中,教师所呈现的新知识大多数都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一些抽象的概念、命题、规则等,学生主要通过利用和这些新知识有关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的旧知识去同化它们,通过这种同化(或称相互作用)去理解新知识的意义。在奥苏伯尔看来,无论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那种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观点是毫无根据的。如果教师教法得当,并不一定会导致机械的接受学习,任何学习,只要符合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就是有意义学习,此外,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也不是绝对的,而是处在一个连续体的两端,学校的许多学习,经常是处在这两端之间的某一个点上。

  • 第5题:

    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评论
    该模式以自创的学习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背景下对教学问题进行了独到的思考。他的同化学习论,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新知识的意义的建立,为我们客观准确地看待课堂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接受学习不等于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不等于有意义学习,这要视具体的教学情境与教学实际而定。可以说,奥苏伯尔纠正了布鲁纳片面强调发现学习的偏颇,弥补了布鲁纳的不足。对我们来说,奥苏伯尔的理论显然要比布鲁纳和皮亚杰的理论更亲切、自然、便于理解和应用。

  • 第6题:

    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过程中应该遵循()和()原则。


    正确答案:逐渐分化;整合协调的教学

  • 第7题:

    简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的主要观点有:
    (1)强调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即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是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4)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

  • 第8题:

    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建立在其()理论的基础之上。


    正确答案:有意义学习

  • 第9题:

    填空题
    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建立在其()理论的基础之上。

    正确答案: 有意义学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学习观

    正确答案: 它不像传统的学习理论那样,把研究局限于实验室中,而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他的学习论所阐明的主要是有意义学习的性质、心理过程及其受制约的内外条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评论

    正确答案: 该模式以自创的学习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背景下对教学问题进行了独到的思考。他的同化学习论,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新知识的意义的建立,为我们客观准确地看待课堂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接受学习不等于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不等于有意义学习,这要视具体的教学情境与教学实际而定。可以说,奥苏伯尔纠正了布鲁纳片面强调发现学习的偏颇,弥补了布鲁纳的不足。对我们来说,奥苏伯尔的理论显然要比布鲁纳和皮亚杰的理论更亲切、自然、便于理解和应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4 4 . 简述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

    简述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


    正确答案:
    4 4 .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 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 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 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 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和清晰而具体 的构架,将它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为学 习新知识做准备。

  • 第13题:

    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原则包括

    A.渐进分化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综合贯通原则
    D.可接受性原则

    答案:A,C
    解析:
    奥苏伯尔提出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教学原则。渐进分化原则要求教学时从一般和抽象的知识开始教,渐次教那些更为具体的知识,保证下位学习或类属学习的顺利进行。综合贯通原则则是在学生学习了具体的知识之后,再去学习抽象概括性水平较高的知识,以保证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的进行。

  • 第14题:

    简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实质与条件。


    答案:
    解析: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是奥苏伯尔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有意义学习是指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的观念建立非人为的(指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和实质性的联系(指表达的词语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包括:(1)客观条件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满足能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要求。也就是说,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一般来说,学生所学的教科书或教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概括,都是有逻辑意义的。(2)主观条件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1日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上心理意义。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学习。

  • 第15题:

    简述奥苏伯尔教学设计的原则
    奥苏伯尔提出两条教学内容安排的原则,逐步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逐渐分化原则是指教学内容的安排要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原则,首先讲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综合贯通原则是指教学内容的横向组织,应该考虑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观念的异同,并对之重新加以组合。

  • 第16题:

    简述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学习观。
    它不像传统的学习理论那样,把研究局限于实验室中,而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他的学习论所阐明的主要是有意义学习的性质、心理过程及其受制约的内外条件。

  • 第17题:

    简述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法。 


    正确答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以学校教育为条件,提出了学习的分类。按照学习的不同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意义学习。这一分类对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但分类中未能包括动作技能,行为规则,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学习,因此缺乏说服力。

  • 第18题:

    简述奥苏伯尔的四个结合体的内容。


    正确答案: 1、机械发现学习(学习者自己获得概念和原理)
    2、机械阐释学习(教师呈示概念或原理,学习者单纯记忆原理时产生的学习)
    3、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学习本身形成概念或原理而随后以某种可感觉到的方式与他们原有的思想联系起来时产生的学习)
    4、有意义的机械学习(教师以最后形式呈示概念或原理,而学习者以某种可感觉的方式把这种概念和原理与他们原有的思想联系起来时产生的学习。)

  • 第19题:

    奥苏伯尔根据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这两条教学原则,提出了“()”教学策略。


    正确答案:先行组织者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内驱力。

    正确答案: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学习观。

    正确答案: 它不像传统的学习理论那样,把研究局限于实验室中,而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他的学习论所阐明的主要是有意义学习的性质、心理过程及其受制约的内外条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奥苏伯尔教学设计的原则

    正确答案: 奥苏伯尔提出两条教学内容安排的原则,逐步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逐渐分化原则是指教学内容的安排要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原则,首先讲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综合贯通原则是指教学内容的横向组织,应该考虑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观念的异同,并对之重新加以组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