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案例:“惯性”概念的教学 新课程对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要求不能像以往那样机械地进行教学。但在“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一位老师却花了很长的时间讲述“惯性”的概念,并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出来,然后再进行理解性的记忆。几分钟后,他开始提问了,什么叫惯性。同学们都很紧张,只有个别学生愿意回答。老师觉得这个很简单,就叫了一位平时颇为头痛的学生,让他来回答。不料这位学生一站起来就问老师:“老师,如果我们居住的地球停止运动了,那么地球上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这下,班级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大家交头接耳的讨论起来,老师见课堂秩序一下了乱了,就大声呵斥:“谁问你这个了,我是让你复述概念。” 请结合生成性课程资源对这位教师的做法加以评论。
第8题:
下列教学评价的类型分别是什么()
第9题:
李老师计划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在前端分析部分,李老师需要考虑的是()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案例:在初中物理课上,李老师讲授摩擦力这节课的一个教学片段如下。李老师:同学们,大家都玩过滑冰吧,你们是不是发现在普通的柏油路上要比在冰上行走要容易的多,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甲同学:冰上的摩擦力太小,不利于行走。李老师:很好!请坐。乙同学小声说:那为什么穿上溜冰鞋就走得很快,那不是摩擦力更小了吗?李老师:好好听课,不要起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摩擦力。问题:(1)指出上面教学片段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并说明理由。(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后的教学思路。
第19题:
下面是某老师在初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一课的教学片段。师: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生: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师:嗯,很好。那如果所受的作用力为零呢?生:那就成了牛顿第一定律了。师:嗯,不错。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形。它描述了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问题:(1)指出该教师的不足之处。(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改正教师的问题。
第20题:
李老师教学《落花生》时,让学生谈谈做人该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大家各抒己见。李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第21题:
在科学界,我们希望论证中不出现任何“存在预设”。所谓存在预设,即预先设定命题中的主体存在。例如在“孙悟空有火眼金睛”这个命题中,并不预设孙悟空的存在,但在命题“有的花是红的”中,必须预设花的存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断定的是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物体必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个定律可能为真,但物理学家在表达和断定它的时候,并没有预设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物体存在。 从这段话中可以推出的是()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