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勤俭持家”的民间传说告诉我们()
第2题:
“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的最正确的解释是()
第3题:
师俭堂的“师俭”二字源于()。
第4题: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回奢。”然而,当今“舌尖上的消费”令人触目惊心。据统计,我国每年在餐桌上的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多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厉行节约,杜绝铺张浪费已刻不容缓。为此,中央出台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一系列规定,各级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严查餐桌浪费。近来,民间也掀起了一场拒绝“剩宴”的“‘光盘’行动”,倡议大家珍惜粮食,杜绝身边的浪费。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谈“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一观点给我们的启示。
第5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第6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做了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得到网友的热烈响应,但“舌尖上的浪费”现象仍有发生。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7题:
2013年1月17日,习近平在新华社《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材料上的批示中指出,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第8题:
先秦君子风范中的“尚俭”指的是()。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改变贫困的生活
避免贪得无厌
都是
第13题:
文士茶茶艺品茗艺术主要是追求“()”的精神。
第14题:
六朝时期风流男女服装的大形基本是()
第15题: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回奢。”然而,当今“舌尖上的消费”令人触目惊心。据统计,我国每年在餐桌上的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多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厉行节约,杜绝铺张浪费已刻不容缓。为此,中央出台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一系列规定,各级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严查餐桌浪费。近来,民间也掀起了一场拒绝“剩宴”的“‘光盘’行动”,倡议大家珍惜粮食,杜绝身边的浪费。结合材料一,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角度,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对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做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第16题: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回奢。”然而,当今“舌尖上的消费”令人触目惊心。据统计,我国每年在餐桌上的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多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厉行节约,杜绝铺张浪费已刻不容缓。为此,中央出台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一系列规定,各级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严查餐桌浪费。近来,民间也掀起了一场拒绝“剩宴”的“‘光盘’行动”,倡议大家珍惜粮食,杜绝身边的浪费。从《文化生活》“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谈谈如何才能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材料三“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任由奢靡之风蔓延,必然严重危害社会风气,甚至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第17题:
先秦君子认为尚俭可以()
第18题: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19题:
2014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一批示得到全国干部群众的热烈响应。这体现了()。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③人们立场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20题:
正确
错误
第21题:
上襦下裙
上丰下俭
上俭下丰
上衣连下裳
第22题:
第23题:
《论语》
《资治通鉴》
《汉书》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