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度律
差异律
活动律
组合律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数学课时,老师把圆面积公式S=πr2写在黑板上,叫学生反复念。一个学生举手问:“S=πr2是什么意思?”老师说:“这是圆面积公式。”学生又问:“圆面积公式是怎么来的?”老师说:“不要寻根问底了,把它背下来熟记就行。”试根据教学的有关理论分析其错误所在。
第5题:
老师用教鞭指着黑板上已教过的生字,叫学生读出来,这是()。
第6题:
上写字课的时候,黑板上的拼音,老师是用彩色粉笔写的。学生的作业交上来了,有一个学生的作业本上只有汉字而没有拼音。老师问:“你怎么不写拼音?”学生说:“老师,你也没有写拼音。” 感知规律有哪些?()
第7题:
上写字课的时候,黑板上的拼音,老师是用彩色粉笔写的。学生的作业交上来了,有一个学生的作业本上只有汉字而没有拼音。老师问:“你怎么不写拼音?”学生说:“老师,你也没有写拼音。” 在教育教学中,应如何运用感知规律?()
第8题:
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用双面胶将一个木制的教具贴在黑板上。当学生演示的时候,斜上方的教具擦着学生的肩掉了下来,学生吓了一跳,老师也有点慌乱。这时,教室里出奇的静。老师很快镇定下来,她将教具从地上捡起,然后使劲地往黑板上按。那教具被牢牢地粘住,再也没有掉下来,老师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似的继续上着她的课,对碰没碰着学生、吓没吓着学生,没有过问。这节课相当精彩地完成了,讨论交流的时候,好评如潮。这位教师对课堂意外情况的处理得当吗?试分析并说明理由。
第9题:
老师
学生
经理
第10题:
对于强度律,教师应突出强调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
对于差异律,教师应注意对象与背景的差异性
对于活动律,教师应注意以活动变化的形式呈现对象
对于组合律,教师应注重对教材的编排分段分节
第11题:
第12题:
不合理,没有认真备课上课
不合理,没有尊重学生人格
合理,体现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合理,有助于维护教师权威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若客户户名所使用的汉字在系统字库中不存在,则输入()代替,然后在存折/单上()旁手工填写该字,加盖业务用个人名章。换存折/单时,应在新存折/单上汉语拼音旁作相同处理。
A汉字的汉语拼音(大写);汉语拼音
B汉字的汉语拼音(小写);汉语拼音
C汉字的拼音简写(大写);汉语拼音
D汉字的拼音简写(小写);汉语拼音
第16题:
摩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假如没有摩擦,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第17题:
上写字课的时候,黑板上的拼音,老师是用彩色粉笔写的。学生的作业交上来了,有一个学生的作业本上只有汉字而没有拼音。老师问:“你怎么不写拼音?”学生说:“老师,你也没有写拼音。”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一般用红色笔批改作业,这能够体现知觉的()。
第18题:
上写字课的时候,黑板上的拼音,老师是用彩色粉笔写的。学生的作业交上来了,有一个学生的作业本上只有汉字而没有拼音。老师问:“你怎么不写拼音?”学生说:“老师,你也没有写拼音。” 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老师用彩色粉笔写拼音,学生却没有看到,这可能是因为()。
第19题:
一节公开课上,任课教师用双面胶将一个木制的教具贴在黑板上。当学生演示的时候,斜上方的教具擦着孩子的肩掉了下来,孩子吓了一跳,老师也有点慌乱。这时,教室里出奇的静。老师很快镇定下来,她将教具从地上捡起,然后使劲地往黑板上按。那教具被牢牢地粘住了,老师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上着她的课,对刚才那个演示的学生没有过问。这节课也相当精彩地完成了。这位教师对课堂意外情况的处理得当吗?试分析并说明理由。
第20题:
选择性
理解性
恒常性
整体性
第21题:
恰当,体现了教师威严
恰当,警示了其他学生
不恰当,不应该简单粗暴处理问题
不恰当,不应该干预学生完成作业
第22题:
第23题:
学生是色盲,教师不知道
彩色拼音与黑板没有形成鲜明对比色
学生不想写拼音找的借口
教师的拼音写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