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因其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真实状况,描述了生活在其中的各类人群的状态,得到了读者的共鸣,以文学的手段解释了一个社会的矛盾和变迁,以及一种文学美感征服了世界,这就是“真”,反之,就是“伪”。
第1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第2题:
第3题:
文学鉴赏从读者审美感受的角度反映了()、()和()三者的关系
第4题:
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某个流派的作家“行使了社会学家、社会史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的职能,生动记录了这个时代纷至沓来的所有紧要事件,其中既有公共生活事件,又有个人生活事件:都市社会、工人状况、贫困、婚姻、妇女角色。”这个流派是指()
第5题:
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第6题:
文学形象与非文学形象的分水岭是()。
第7题:
鲁迅是现代中国伟大的()家、革命家和()家;他的创作奠定了中国()文学的基础,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
第8题:
文学作品的这种从情绪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属性,就是文学的()。
第9题:
对
错
第10题:
价值
审美属性
社会效益
社会属性
第11题:
评论者
作者
作品
读者
第12题:
西欧一边倒,舍弃了日本传统文学形式
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得到发展
反映近代人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态
以近代社会为背景
第13题:
文学杰作是“文学上相互关联的”,也就是说,它们不应是为反映现实而作,而应是为反映其他文学作品而作。就一部作品在文学上相关的程度而言,它作为一面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变得不那么清晰了。上面的陈述最能支持下面哪个结论?
A.就一部作品未能反映社会现实的程度而言,这部作品是与文学相关的。
B.想创作出一篇杰作的作家应避免被其他文学作品所影响。
C.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是对一部准确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的反应,它就不是文学上相互关联的。
D.过去的文学杰作被怀疑是关于过去社会现实的信息来源。
第14题:
文学鉴赏从读者审美感受的角度反映了()的三者关系。
第15题:
以下哪些选项体现了日本近代文学的特征?()
第16题:
我们常说“文学、艺术源于生活”。这句话主要体现了()
第17题:
《诗经》反映了周初至春秋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其中的“(),劳者歌其事”的民歌,奠定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第18题:
文学阅读活动的对象包括()
第19题:
戏剧是一种()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第20题:
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第21题:
第22题:
巴尔扎克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大师。
现实主义文学家把文学作为研究社会的手段,强调真实地反映生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潮是人文主义文学。
《变形记》的主题是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不公、贫富悬殊的问题。
第23题:
是否能塑造人物形象
是否能唤起读者的美感
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是否具有可视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