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在气象灾害发生后依法应当开展自救互救的人员有哪些()?
第1题: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发生情况,依照()的规定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情况紧急时,及时动员、组织受到灾害威胁的人员转移、疏散,开展自救互救。
第2题:
每年在气象灾害易发季节到来之前,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应开展()等内容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第3题: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组织开展跨地区、跨部门的气象灾害联合监测,并将()作为气象灾害监测的重点区域。
第4题: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教育宣传工作,编印预警信号宣传材料,普及(),增强(),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第5题:
《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中指出,下面哪些是由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
第6题: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和与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有关的单位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按照职责开展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工作,并及时向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灾害防御、救助部门提供()等监测信息。
第7题: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指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人员,协助气象主管机构、民政部门开展气象()等工作。
第8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应当()。
第9题:
灾害防御知识宣传
应急演练
应急联络
信息传递
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
第10题:
雨情
水情
风情
旱情
第11题:
第12题:
本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本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第13题:
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应明确乡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分管领导,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日常管理。
第14题: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跨地区、跨部门的()工作,及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并对重大气象灾害作出评估,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第15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有关组织和个人应当服从人民政府的指挥和安排,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第16题: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指出,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和与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有关的单位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按照职责开展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工作,并及时向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灾害防御、救助部门提供()等监测信息。
第17题: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指出,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组织开展跨地区、跨部门的气象灾害联合监测,并将人口密集区、农业主产区、()、重要江河流域、森林、草原、渔场作为气象灾害监测的重点区域。
第18题: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指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所属的气象台站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和评估,启用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开展现场气象服务,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为本级人民政府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第19题: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气象灾害特点,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第20题:
技能培训
应急演练
防范意识学习
防御知识宣传
第21题:
对
错
第22题:
雨情
风情
水情
旱情
熵情
第23题:
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知识
基层农民的避险自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