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怎样理解佛教传统中非人格性实在:涅槃、空、真如?”相关问题
  • 第1题:

    很多人对佛教的这些供养不理解,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作为佛教徒,我们应该怎样对治自己的这些分别念?


    正确答案: 这些都是不懂佛教道理而导致的。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见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佛教的正见,慈悲观、智慧、缘起观等上上功德根本没办法生起,就像没有大地的话,万物不可能有生长的机会。因此,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树立正见非常重要,对佛教的基本观念、基本看法一定要摆正。

  • 第2题:

    释迦摩尼涅槃后的100年间属于部派佛教阶段。


    正确答案:错误

  • 第3题:

    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是怎样的境界,证据何在?


    正确答案:佛有三身,在世之身,乃为来度众生,随机之应化,其不生不灭者,是指法身。法身者,即是真如本性,空灵无质,请问虚空有灭乎?虽无形质,却具足‘能力’,遇感即可现相,此名随缘,缘尽相仍归空,此是不变,空中实亦有相,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知空不灭,据理色亦不灭,是不生灭之粗解。科学家所谓‘能力不灭,物质不灭’。涅槃更有多种,一种有一种之境界,非可囫囵一语而了,证者自知,若问证据,让他吃一口滚水,或是吃一碗冰,谅他感到冷热,但人不信时,请他把感到之冷热证据提出来!

  • 第4题:

    释迦牟尼涅槃100年后,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的观点不同,发生了分裂,形成两大派,即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正确答案:错误

  • 第5题:

    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怎样学习一部论典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意义?


    正确答案: 首先要背诵它的颂词,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要知道科判是怎么立的,整部论的科判清清楚楚。第三,不看讲义也能解释颂词的字面意思。第四,对每一品所宣讲的内容或者颂词的大概意思进行研讨分析,不仅要在字面上通达,还要总结它的要义,对比较重要的问题破析研究。如果没有这样,光从字面上简单滑过去,这不叫学习论典,只不过在听传承而已。

  • 第6题:

    佛教宣扬入涅槃,涅槃所在的位置是()

    • A、在西方极乐世界
    • B、在现实的生活中
    • C、在人的内心深处
    • D、在佛教的典籍中

    正确答案:C

  • 第7题:

    “缘起性空,万有一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什么教最基本的思想()

    • A、佛教
    • B、伊斯兰教
    • C、基督教
    • D、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A

  • 第8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融资与传统的筹资的区别?

    正确答案: 传统意义上的筹资主要是指通过增量的方式筹措股权资本与债务资金,在结果上表现为表内资金来源总量的增加。
    较之传统的筹资概念,融资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范畴,它除了包含着传统的筹资特征,更主要地体现为可运用的“活性”资金的增加。这种“活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1)表内可资运用的资金来源总量增加;
    (2)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表外融资来源;
    (3)即便资金来源总量不变,但通过资产形式的转换,可实现更多的购买力或支付能力;
    (4)在财务资源有限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对机会成本项目的开发,创造出新的资金来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佛教的“涅槃”意为()。
    A

    安宁

    B

    寂灭

    C

    快乐

    D

    解脱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释迦牟尼涅槃后,原始佛教分裂为两大派系,其中较为传统的一派称为(  )
    A

    上座部佛教

    B

    大众部佛教

    C

    大乘佛教

    D

    密乘佛教


    正确答案: B,D
    解析:
    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以八正道为根本,教法纯正。南传上座部佛教坚持维护佛陀的原本教法,只相信和崇敬佛、法、僧三宝,传诵与尊奉巴利语律、经、论三藏,依照八圣道、戒定慧、四念处等方法禅修,大多数人致力于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证悟涅槃。

  • 第11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库比特的非实在论宗教思想?

    正确答案: 库比特的非实在论宗教思想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第一,实在论的上帝观是“粗暴的错误”。在库比特看来,传统的神学都受到了柏拉图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都在寻找一个外在的超越性实在以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本体,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实在论的上帝观。他认为,传统的上帝观应该让位于非人格化的绝对者,宗教要想成为人们的普遍信仰,则必须改变它传统的形而上学实在论,重建一种安身立命之道俾其为人所心甘情愿的吸收、自觉的运用并转化为人伦日用的普遍价值,我们不能再相信外在于人的客观的神,这个神与其他的因素一起外在而先验的给我们规定了道德价值和精神路线,这是对人的主体性和创造精神的扼杀。所以,从解构超越性的实在论和尊重人主体之创造性而言,佛教教义是更符合后现代主义宗教思想的。
    第二,宗教的价值:自我圆满;在库比特看来,上帝是人格化的宗教要求或条件,它意味着我们应该自觉自愿的提高精神境界、自愿的富有灵性,上帝的特性就是凸显灵性的主要特征,这自然也是人的精神境界的主要特点,这种精神上的自主性一定会将我们从传统神的精神权威中解放出来,成为我们自己的内在信仰保证。每一个意识到自己自主性的人内心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精神的上帝,用这种表达感情的方式谈论上帝,而不是以描述经验事实或绝对权威的方式谈论上帝,就是将宗教传统中绝对价值观与我们人的主体性、心理需要和个人体验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种信仰者精神资源,而不是外在的客观标准和独断的期待,这样才能够体会现宗教价值对人类的积极作用,将恐惧、惩罚、救赎的上帝变成信仰者内在的生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佛教宣扬入涅槃,涅槃所在的位置是()
    A

    在西方极乐世界

    B

    在现实的生活中

    C

    在人的内心深处

    D

    在佛教的典籍中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怎样理解库比特的非实在论宗教思想?


    正确答案: 库比特的非实在论宗教思想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第一,实在论的上帝观是“粗暴的错误”。在库比特看来,传统的神学都受到了柏拉图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都在寻找一个外在的超越性实在以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本体,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实在论的上帝观。他认为,传统的上帝观应该让位于非人格化的绝对者,宗教要想成为人们的普遍信仰,则必须改变它传统的形而上学实在论,重建一种安身立命之道俾其为人所心甘情愿的吸收、自觉的运用并转化为人伦日用的普遍价值,我们不能再相信外在于人的客观的神,这个神与其他的因素一起外在而先验的给我们规定了道德价值和精神路线,这是对人的主体性和创造精神的扼杀。所以,从解构超越性的实在论和尊重人主体之创造性而言,佛教教义是更符合后现代主义宗教思想的。
    第二,宗教的价值:自我圆满;在库比特看来,上帝是人格化的宗教要求或条件,它意味着我们应该自觉自愿的提高精神境界、自愿的富有灵性,上帝的特性就是凸显灵性的主要特征,这自然也是人的精神境界的主要特点,这种精神上的自主性一定会将我们从传统神的精神权威中解放出来,成为我们自己的内在信仰保证。每一个意识到自己自主性的人内心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精神的上帝,用这种表达感情的方式谈论上帝,而不是以描述经验事实或绝对权威的方式谈论上帝,就是将宗教传统中绝对价值观与我们人的主体性、心理需要和个人体验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种信仰者精神资源,而不是外在的客观标准和独断的期待,这样才能够体会现宗教价值对人类的积极作用,将恐惧、惩罚、救赎的上帝变成信仰者内在的生命。

  • 第14题:

    二空真如


    正确答案: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二乘圣者,悟人我空无之理,名人空、我空、生空,悟後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我空真如。菩萨悟法空之理,悟後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法空真如。

  • 第15题:

    佛教基本教义四谛中,提出了佛教出世间的最高理想——涅槃的是()

    • A、苦谛
    • B、集谛
    • C、灭谛
    • D、道谛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佛学中有一佛学经典“一涅槃”指()


    正确答案:《涅槃经》

  • 第17题:

    怎样理解人格与文化的关系?


    正确答案: 人格存在与文化背景中。
    1、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的需要和成就,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倾向于把自己看做独立的、独特的人;
    2、生活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倾向于把自己归属于一个较大的群体,从群体成就中获得的满足,胜过从个人成就中获得的满足。
    3、相同的文化方式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意义

  • 第18题:

    怎样理解融资与传统的筹资的区别?


    正确答案:传统意义上的筹资主要是指通过增量的方式筹措股权资本与债务资金,在结果上表现为表内资金来源总量的增加。
    较之传统的筹资概念,融资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范畴,它除了包含着传统的筹资特征,更主要地体现为可运用的“活性”资金的增加。这种“活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1)表内可资运用的资金来源总量增加;
    (2)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表外融资来源;
    (3)即便资金来源总量不变,但通过资产形式的转换,可实现更多的购买力或支付能力;
    (4)在财务资源有限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对机会成本项目的开发,创造出新的资金来源。

  • 第19题:

    问答题
    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怎样学习一部论典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意义?

    正确答案: 首先要背诵它的颂词,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要知道科判是怎么立的,整部论的科判清清楚楚。第三,不看讲义也能解释颂词的字面意思。第四,对每一品所宣讲的内容或者颂词的大概意思进行研讨分析,不仅要在字面上通达,还要总结它的要义,对比较重要的问题破析研究。如果没有这样,光从字面上简单滑过去,这不叫学习论典,只不过在听传承而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佛教传统中非人格性实在:涅槃、空、真如?

    正确答案: ①作为终极实在的涅槃,佛教观点视之为人从经验世界的各种束缚中获得的彻底解放,即精神的极大自由状态。从人生存的经验世界来看,我们面临着许多令人苦恼的状态,或叫“世俗的脆弱性”。佛教把这个被体验到的,充满痛苦的世界看作是永无止境、变化无常的现象世界,它的一切现实存在都是短暂的,没有本身的稳固性和产生的原因,是由其他外在因素控制的。因此,这个经验世界永远处于一个由其他因素的决定而存在,同时也由其他因素的作用而随时可能消失的过程之中;经验世界处于“缘起”之中,人的生命处于“轮回”状态。这样,人与包括人自己在内的经验世界之间的关系就成了一种对人生命的煎熬状态。于是,人便开始在内心的烦恼和诸多的矛盾纠葛中折磨自己。佛却启示我们通过内心的自觉或彻底的觉悟,使我们完全忘记或放弃对这经验世间价值的追求,甚至主观的忘记自己主体作为经验世界一部分的存在;这样,人就获得了一种彻底的精神解放、一种意志的完全自由,这就是人的涅槃,是摆脱了此岸诸苦之后到达的彼岸世界。这时的人虽然表面看来还是原来那个人,但精神上或在本质上已经变成了阿罗汉或菩萨,生命的轮回和经验世界的烦恼已经被彻底解决了。这是靠人对涅槃这样的终极实在的理解和体验获得的。
    ②空作为终极实在并不是与存在之有的对立,而是超越存在之有和存在之无的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因为空是指宇宙万物包括人的生命都不是由实际存在物生成的,是靠因缘关系生成的,因缘只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和条件,它本身不是经验存在物,所以是空的。严格地讲空作为一种抽象的终极实在是不能成为思考的对象,只能根据个人的理解去体验;因为一旦成为思考对象,哪怕是一种观念性的看法,它都还在作为思想的存在之列,即仍然是一种有。空既有本体论的终极实在之义又有人生论的精神彻底自由、解脱之义。
    ③禅宗对佛教形而上的终极实在如涅槃、空、真如,都有深刻的创造性发展,其特点乃在于强调信徒对佛教终极实在的体验,而且要求这个体验能超越以前的一切体验,是所谓“超凡越圣”,而实际上是“超佛越祖”,是对“成佛作祖”的再超越。凡客观存在的事物和对这些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都构成“有相”,凡想对这些经验事实的否定都构成“无相”。可真如完全不在对这些经验世界的肯定或否定层面,它是通过否定“有相”和“无相”来表显自己的超验性和终极实在性。
    涅槃、空、真如既不是经验世界的存在也不是肯定或否定这些经验世界的概念性存在,因为它是超经验世界的、超经验世界之概念的。如果要用经验世界的概念来描述它,那就只能通过否定这些概念来体验它的真谛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名词解释题
    二空真如

    正确答案: 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二乘圣者,悟人我空无之理,名人空、我空、生空,悟後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我空真如。菩萨悟法空之理,悟後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法空真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释迦牟尼涅槃后百余年,佛教内部发生分裂,分为()
    A

    大众部和上座部

    B

    有宗和空宗

    C

    中观宗和瑜伽宗

    D

    大乘和小乘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人格与文化的关系?

    正确答案: 人格存在与文化背景中。
    1、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的需要和成就,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倾向于把自己看做独立的、独特的人;
    2、生活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倾向于把自己归属于一个较大的群体,从群体成就中获得的满足,胜过从个人成就中获得的满足。
    3、相同的文化方式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