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育和德育的异同,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正确()A、德育是规范性教育,而美育是熏陶、感发B、德育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意识的、理性的层面(思想的层面,理智的层面),而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的、情感的层面,包括无意识的层面

题目

关于美育和德育的异同,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正确()

  • A、德育是规范性教育,而美育是熏陶、感发
  • B、德育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意识的、理性的层面(思想的层面,理智的层面),而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的、情感的层面,包括无意识的层面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更多“关于美育和德育的异同,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正确()A、德育是规范性教育,而美育是熏陶、感发B、德育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意识的、理性的层面(思想的层面,理智的层面),而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的、情感的层面,包括无意识的层面”相关问题
  • 第1题: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作用论,对“四育”排序 正确的是( )

    A.智育、德育、美育、体育
    B.德育、智育、美育、体育
    C.美育、德育、体育、智育
    D.体育、德育、智育、美育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亚里士多德教育作用 论的掌握情况。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是人的灵魂 的三个部分得到充分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是训 育和教育。他认为身体、理智和情感三部分应 有一个发展顺序,他认为,身体、情感的发展为 理智的发展创造条件,因此,他把体育放在最前 面,其次是德育,最后才是智育和美育,教育的 最终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智

  • 第2题:

    概述美育与德育的基本.区别,德育为何不能代替美育?
    美育与德育虽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美育与德育还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绝不能把它们混淆和等同,不能以德育代替美育。它们的区别是:
    (1)性质不同。美育是感性、情感的教育。它主要是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新感性”,使人的感性具有文明的内容。它注重于熏陶、感发,在感发中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德育则是一种理性化、规范化教育,它主要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品质,进行善的教化,主要作用于人的意识、理性的层面,是以理服人,加强人的理性力量。
    (2)功能不同。美育的主要功能是保持个体精神的平衡、和谐与健康,协调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使二者的发展达到平衡统一,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使人成为完整的人。美育通过维护个体的精神和谐,使人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使群体和谐,社会稳定,美育还能协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友好相处。德育则是讲究伦理之道,强调规范、秩序,它要求人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服从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律令,避免人与人关系的失序、失范、失礼,以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与相对稳定。因此,美育与德育功能的区别在于:德
    育是“礼”的教育,其内容是“序”;美育是“乐”的教育,其内容是“和”。
    (3)范围不同。美育的范围比较广泛,它包括自然、社会、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而德育的范围则有一定的限度,它更多地适用于社会生活领域,即使是社会生活领域,也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道德准则来约束和判断。
    (4)方式不同。美育是采取一种自由的方式来进行的,它不需要说服动员,更不用强迫命令,而是依靠美本身的魅力来吸引人,凭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兴趣爱好,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使人们在无拘无碍、轻松愉快的审美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而德育在教育方式上则带有一定的强加性,在教育过程中,要求受教者以理智克制情感,个体服从群体。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美育与德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它们既不是等同关系,也不是包含和主从关系,而是各自独立又相互交叉的关系。因此,不能将它们混淆和等同,也不能将它们相互代替。

  • 第3题:

    对于美育说法有误的是()。

    • A、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 B、席勒认为应大力推行美育
    • C、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 D、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正确答案:C

  • 第4题:

    作用于知识层面的理性诉求和作用于情感层面的感性诉求成为两种最基本的()。

    • A、广告经营战略
    • B、广告诉求策略
    • C、广告渠道
    • D、广告策划战略

    正确答案:B

  • 第5题:

    “和而同”的东方传统思维方式是体现在()。

    • A、政治层面
    • B、经济层面
    • C、社会层面
    • D、思想层面

    正确答案:D

  • 第6题:

    单选题
    对于美育说法有误的是()。
    A

    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B

    席勒认为应大力推行美育

    C

    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D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投射测验测量了人格的哪一个层面(    )
    A

    意识层面

    B

    主观层面

    C

    无意识层面

    D

    客观层面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以下关于美育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B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追求人性的完满。

    C

    美育指的是在知识层面上的全面发展。

    D

    孔子是中国最早提出美育的思想家。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以下对德育和美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德育是“礼”的教育,内容是“序”

    B

    美育是“乐”的教育,内容是“和”

    C

    德育和美育可以互相取代。

    D

    美育对于维护社会安定有重要作用。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美育与德育的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

    美育是德育的必要前提

    B

    美育高于德育应代替德育

    C

    美育对德育的实施起促进作用

    D

    美育包含着更多的精神

    E

    美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非言语信息主要涉及的是哪个层面的内容?()
    A

     以上三个层面皆有

    B

     意识层面

    C

     前意识层面

    D

     无意识层面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彻底治愈人性分裂的途径是()
    A

    德育

    B

    体育

    C

    美育

    D

    理性教育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美育与德育的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美育是德育的必要前提

    B美育高于德育应代替德育

    C美育对德育的实施起促进作用

    D美育包含着更多的精神

    E美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


    A,C,E

  • 第14题:

    彻底治愈人性分裂的途径是()

    A德育

    B体育

    C美育

    D理性教育


    C

  • 第15题:

    概述美育与德育的基本区别,德育为何不能代替美育?


    正确答案: 美育与德育虽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美育与德育还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绝不能把它们混淆和等同,不能以德育代替美育。它们的区别是:
    (1)性质不同。美育是感性、情感的教育。它主要是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新感性”,使人的感性具有文明的内容。它注重于熏陶、感发,在感发中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德育则是一种理性化、规范化教育,它主要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品质,进行善的教化,主要作用于人的意识、理性的层面,是以理服人,加强人的理性力量。
    (2)功能不同。美育的主要功能是保持个体精神的平衡、和谐与健康,协调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使二者的发展达到平衡统一,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使人成为完整的人。美育通过维护个体的精神和谐,使人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使群体和谐,社会稳定,美育还能协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友好相处。德育则是讲究伦理之道,强调规范、秩序,它要求人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服从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律令,避免人与人关系的失序、失范、失礼,以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与相对稳定。因此,美育与德育功能的区别在于:德育是“礼”的教育,其内容是“序”;美育是“乐”的教育,其内容是“和”。
    (3)范围不同。美育的范围比较广泛,它包括自然、社会、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而德育的范围则有一定的限度,它更多地适用于社会生活领域,即使是社会生活领域,也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道德准则来约束和判断。
    (4)方式不同。美育是采取一种自由的方式来进行的,它不需要说服动员,更不用强迫命令,而是依靠美本身的魅力来吸引人,凭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兴趣爱好,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使人们在无拘无碍、轻松愉快的审美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而德育在教育方式上则带有一定的强加性,在教育过程中,要求受教者以理智克制情感,个体服从群体。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美育与德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它们既不是等同关系,也不是包含和主从关系,而是各自独立又相互交叉的关系。因此,不能将它们混淆和等同,也不能将它们相互代替。

  • 第16题:

    唯美主义描写的是哪一层面的内容:()

    • A、理性意识层面
    • B、客观层面
    • C、主观意识层面
    • D、下意识层面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社会历史批评最主要关注的是文学文本的()层面。

    • A、形象—情感层面
    • B、抽象—理性层面
    • C、语词—字义层面
    • D、艺术—技术层面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单选题
    社会历史批评最主要关注的是文学文本的()层面。
    A

    形象—情感层面

    B

    抽象—理性层面

    C

    语词—字义层面

    D

    艺术—技术层面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单选题
    下列关于美学说法正确的是()
    A

    美育与德育无关

    B

    美育是德育的手段

    C

    德育是一种熏陶和感发

    D

    德育和美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概述美育与德育的基本.区别,德育为何不能代替美育?

    正确答案: 美育与德育虽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美育与德育还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绝不能把它们混淆和等同,不能以德育代替美育。它们的区别是:
    (1)性质不同。美育是感性、情感的教育。它主要是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新感性”,使人的感性具有文明的内容。它注重于熏陶、感发,在感发中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德育则是一种理性化、规范化教育,它主要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品质,进行善的教化,主要作用于人的意识、理性的层面,是以理服人,加强人的理性力量。
    (2)功能不同。美育的主要功能是保持个体精神的平衡、和谐与健康,协调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使二者的发展达到平衡统一,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使人成为完整的人。美育通过维护个体的精神和谐,使人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使群体和谐,社会稳定,美育还能协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友好相处。德育则是讲究伦理之道,强调规范、秩序,它要求人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服从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律令,避免人与人关系的失序、失范、失礼,以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与相对稳定。因此,美育与德育功能的区别在于:德
    育是“礼”的教育,其内容是“序”;美育是“乐”的教育,其内容是“和”。
    (3)范围不同。美育的范围比较广泛,它包括自然、社会、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而德育的范围则有一定的限度,它更多地适用于社会生活领域,即使是社会生活领域,也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道德准则来约束和判断。
    (4)方式不同。美育是采取一种自由的方式来进行的,它不需要说服动员,更不用强迫命令,而是依靠美本身的魅力来吸引人,凭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兴趣爱好,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使人们在无拘无碍、轻松愉快的审美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而德育在教育方式上则带有一定的强加性,在教育过程中,要求受教者以理智克制情感,个体服从群体。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美育与德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它们既不是等同关系,也不是包含和主从关系,而是各自独立又相互交叉的关系。因此,不能将它们混淆和等同,也不能将它们相互代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作用于知识层面的理性诉求和作用于情感层面的感性诉求成为两种最基本的()。
    A

    广告经营战略

    B

    广告诉求策略

    C

    广告渠道

    D

    广告策划战略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以下关于美育的地位和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A

    德育不能包括美育

    B

    加强美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C

    加强美育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和而同”的东方传统思维方式是体现在()。
    A

    政治层面

    B

    经济层面

    C

    社会层面

    D

    思想层面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