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育和德育的异同,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正确()
第1题:
第2题:
概述美育与德育的基本.区别,德育为何不能代替美育?
美育与德育虽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美育与德育还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绝不能把它们混淆和等同,不能以德育代替美育。它们的区别是:
(1)性质不同。美育是感性、情感的教育。它主要是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新感性”,使人的感性具有文明的内容。它注重于熏陶、感发,在感发中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德育则是一种理性化、规范化教育,它主要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品质,进行善的教化,主要作用于人的意识、理性的层面,是以理服人,加强人的理性力量。
(2)功能不同。美育的主要功能是保持个体精神的平衡、和谐与健康,协调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使二者的发展达到平衡统一,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使人成为完整的人。美育通过维护个体的精神和谐,使人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使群体和谐,社会稳定,美育还能协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友好相处。德育则是讲究伦理之道,强调规范、秩序,它要求人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服从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律令,避免人与人关系的失序、失范、失礼,以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与相对稳定。因此,美育与德育功能的区别在于:德
育是“礼”的教育,其内容是“序”;美育是“乐”的教育,其内容是“和”。
(3)范围不同。美育的范围比较广泛,它包括自然、社会、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而德育的范围则有一定的限度,它更多地适用于社会生活领域,即使是社会生活领域,也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道德准则来约束和判断。
(4)方式不同。美育是采取一种自由的方式来进行的,它不需要说服动员,更不用强迫命令,而是依靠美本身的魅力来吸引人,凭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和兴趣爱好,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使人们在无拘无碍、轻松愉快的审美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而德育在教育方式上则带有一定的强加性,在教育过程中,要求受教者以理智克制情感,个体服从群体。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美育与德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它们既不是等同关系,也不是包含和主从关系,而是各自独立又相互交叉的关系。因此,不能将它们混淆和等同,也不能将它们相互代替。
略
第3题:
对于美育说法有误的是()。
第4题:
作用于知识层面的理性诉求和作用于情感层面的感性诉求成为两种最基本的()。
第5题:
“和而同”的东方传统思维方式是体现在()。
第6题:
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席勒认为应大力推行美育
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第7题:
意识层面
主观层面
无意识层面
客观层面
第8题: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追求人性的完满。
美育指的是在知识层面上的全面发展。
孔子是中国最早提出美育的思想家。
第9题:
德育是“礼”的教育,内容是“序”
美育是“乐”的教育,内容是“和”
德育和美育可以互相取代。
美育对于维护社会安定有重要作用。
第10题:
美育是德育的必要前提
美育高于德育应代替德育
美育对德育的实施起促进作用
美育包含着更多的精神
美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
第11题:
以上三个层面皆有
意识层面
前意识层面
无意识层面
第12题:
德育
体育
美育
理性教育
第13题:
美育与德育的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美育是德育的必要前提
B美育高于德育应代替德育
C美育对德育的实施起促进作用
D美育包含着更多的精神
E美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
第14题:
彻底治愈人性分裂的途径是()
A德育
B体育
C美育
D理性教育
第15题:
概述美育与德育的基本区别,德育为何不能代替美育?
第16题:
唯美主义描写的是哪一层面的内容:()
第17题:
社会历史批评最主要关注的是文学文本的()层面。
第18题:
形象—情感层面
抽象—理性层面
语词—字义层面
艺术—技术层面
第19题:
美育与德育无关
美育是德育的手段
德育是一种熏陶和感发
德育和美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
第20题:
第21题:
广告经营战略
广告诉求策略
广告渠道
广告策划战略
第22题:
德育不能包括美育
加强美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加强美育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以上说法都正确
第23题:
政治层面
经济层面
社会层面
思想层面